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
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全国垦地面积从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的3125251顷增加到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4116556顷,这中间还不包括数量甚多的隐漏和不纳税的土地。随着垦田面积扩大,户口数也大幅度增加,至道三年全国共有主客户4132576户,到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增加到20019050户,若每户以五口计算,人口当在一亿以上。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第5版)》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地面积、人口增加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同时,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利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地面积、人口增加
2)、粮食产量提高
3)、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突破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4)、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宋:技术改进,五大瓷窑风格各异
钧窑 月白釉碗
官窑 穿戴瓶
汝窑 天蓝釉长颈镶金瓶
定窑 孩儿枕
哥窑海棠式花盆
宋朝五大名窑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宋:技术改进,五大瓷窑风格各异
元: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青花瓷
釉里红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宋:技术改进,五大瓷窑风格各异
元: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2)、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人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载了这件新鲜事。书中写道,中国有一种黑石头,能够燃烧,着起火来象木柴一样,而且终夜不灭。当时,欧洲人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都觉得十分新奇,他们哪里知道,中国人用煤做燃料,都已经有一千二三百年了,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煤这种燃料。
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铁产量在7.5~ 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的两倍半到五倍,可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 18万吨相比拟。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宋:技术改进,五大瓷窑风格各异
元: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2)、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北宋: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面向大众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东市
西市
北宋东京城市功能示意图
唐代长安城市功能示意图
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面向大众
2、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民间贸易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
思考:唐宋年度铸币额比较图说明什么问题?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面向大众
2、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民间贸易
3、货币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元朝宝钞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泉州
广州
瓷器、茶叶、丝绸
货币、珠宝等
海外贸易繁荣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面向大众
2、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民间贸易
3、货币
4、海外贸易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面向大众
2、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民间贸易
3、货币
4、海外贸易
5、城市兴盛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元:大都
杭州
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北宋娱乐场所勾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2—13世纪 城市人口
临安
150—160万人
威尼斯
10万人
伦敦
4—6万人
巴黎
4—6万人
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
——《宋史·河渠志》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重心南移
思考: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有哪些?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南方相对安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重视生产。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过程:
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为南移奠定基础;
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开始南移;
北宋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定型,进一步南移;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南方财赋粮食北运(南粮北运)
漕运:重新开通大运河
海运:刘家港——直沽——大都
北宋进士9630人
南方诸路9164人 (95.2%)
北方诸路466人
(4.8%)
三、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2、影响:
1)、南方财赋粮食北运(南粮北运)
漕运:重新开通大运河
海运:刘家港——直沽——大都
2)、文化重心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宋人郑樵发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牒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卷二五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 · 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 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 ,至公如权衡 ,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社会纵向流动性加强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2.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部曲佃客制】
魏晋南北朝盛行,唐朝犹存。称为“部曲”或者“佃客”的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要为地主耕种土地,交纳地租,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
【租佃制】
宋朝十分普遍。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法律明文规定,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
世袭奴婢
雇佣制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2.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宋真宗时,开封府发布法律文件,要求“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患。”
——(宋)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刑考》
社会横向流动性加强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明朝后期人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评论: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 ,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汉,以至于唐, 五 季为极。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你理解他的观点吗?他是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的?
陈邦瞻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朝的制度、习俗、观念各方面都深受宋朝影响。
学思之窗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商业:基层市场、边疆贸易、货币、海外贸易
农业:耕地面积、人口、产量、经济结构、边疆开发
手工业:制瓷、矿冶、印刷
城市繁荣:东京、临安-杭州,大都
南移过程;魏晋南北朝、唐中期、北宋、南宋、元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影响:南粮北运、文化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课堂小结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