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
一、教材分析
1.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白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的存在,体会科技的力量。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学习本节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3.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层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2.知识层面
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概念,具备一定的知识,能比较容易理解。
3.能力层面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喜欢动手,但是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不同;
(3)能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和三原色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太阳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过程,能从色散现象中认识到白光是复合光;
(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光的色散知识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2.教学难点:
解释物体的颜色,用色光和颜料的混合来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五、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
以小视频形式展示雨后彩虹、绚烂舞美、彩色灯光喷泉等多种与色光相关的情景、
【演示实验】
让一束光照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后面的白屏上看到的现象。
拿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观察白屏上能看到什么。
???????
?
?
1、?色散
【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动手分别将白光、绿光、红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再使透射光照射到屏幕上。教师指导操作。
请同学根据光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现象,归纳白光与红、绿光的区别。
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色光透过三棱镜后不能色散。
透过三棱镜后不能色散的光称之为单色光
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之为复色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
2、色光的混合
【虚拟实验】
(1)利用虚拟物理实验室,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色光混合后的颜色变化情况。
(2)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得到多种色彩。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叫是色光的三原色。
?
?????引导学生结合美术课上调色知识,回答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进一步提问: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在一起是什么颜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在一起呢?
3、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将无色、红色、绿色玻璃纸依次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不透明的物体:
白色的阳光照射在物体身上,为什么反射到我们眼里确看到五彩斑斓的色光?
白/黑色物体能反射什么色光?
红/绿色物体能将什么色光反射,而吸收什么色光?
提问一到三种色光混合后呈现什么颜色,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物理虚拟实验室揭晓结果,并引导学生解释原因。
【总结】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看不见的光
(1)光谱
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的可见光谱。
?
(2)红外线和紫外线
【微课】
????利用微课视频介绍红外线和紫外线相关知识,让学生结合微课内容归纳红外线和紫外线相关概念及实际应用。
红光以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
紫端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人们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还可以用来遥控。
紫外线和人类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的健康都有好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重则会引起皮肤癌。
?
?
教学设计突出了哪些特点
新修改的教学设计借助了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虚拟物理实验室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色光的混合及物体颜色的形成,让他们可以用色光和颜料的混合来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同时,新修改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更强,将色散部分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增强其动手能力,自主探讨光的色散;物体颜色由什么决定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虚拟物理实验室展示结果,让课堂互动性更强。
设计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及研修作业,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要更注重学生活动,同时学会借助更多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