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六:碳和碳的氧化物
【专题一:碳单质的性质】
【例1】某校同学在学完“碳的几种单质”一节后,自制了三个简易净水器(如下图所示),并分别向其中添加了如下表所示的物质,做了三个对比实验。首先取一个大烧杯,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后,将其分成等体积的三份,再分别倒入三个净水器中,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记录如下:
(1)通过对上表的比较,你发现的问题是:
① ;
② 。
(2)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点即可)。
【强化训练】
1.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如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C.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D.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一些物理性质和金属相似
2.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中子
【专题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2】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
A. 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 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 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强化训练】
1.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CO2。
(2)写出CO的一种用途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
(3)X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
(4)写出图中一个有X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O3=H2O+CO2↑ 。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________。
【专题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3】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氧化碳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
B. 在炉子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
D. 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毒气
【强化训练】
1.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2.2014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
(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_________________。
(2)CO与CO2可以互相转化。CO2在高温下与________反应生成CO。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四:二氧化碳的制取】
【例4】如图是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此装置可以测出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B、此操作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了
C、利用此装置中的药品可以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D、此操作中,当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强化训练】
1.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
B.反应都不需加热
C.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D.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元素(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2Fe2O3 。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大理石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CO(或CO和CO2)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 (举一例)。
【达标测练】
1.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3.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4.“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一定有错误的是( )
A. 碳海绵易溶解于水
B. 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
C. 碳海绵有吸附作用
D. 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5.氨气(NH3)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下列是实验室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为防止污染环境。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6.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7..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图中能体现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
A.医疗 B.霓虹灯
C.人工降雨 D.高能燃料
8.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9.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
A.气密性检查 B.添加试剂
C.制取并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10.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 B、 C 、D 、E 、F 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B的化学式为,D的化学式为 ,F与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上述反应中A 、F都具有 性。
(3)将两只用于医学研究的小白鼠分别放入盛放C 、F的两个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小白鼠很快都死了。造成小白鼠死亡的主要原因 (填“相同”或“不同”)。
1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D处点燃的目的是 。
(3)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 。
1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碳还原性性质验证,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浸入水中,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证明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 。
(3)CuO发生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酒精灯加上网罩的作用是 。
2020八年级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六:碳和碳的氧化物参考答案
【专题一:碳单质的性质】
【例1】某校同学在学完“碳的几种单质”一节后,自制了三个简易净水器(如下图所示),并分别向其中添加了如下表所示的物质,做了三个对比实验。首先取一个大烧杯,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后,将其分成等体积的三份,再分别倒入三个净水器中,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记录如下:
(1)通过对上表的比较,你发现的问题是:
① ;
② 。
(2)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点即可)。
【答案】(1)①实验一和实验二相比,为什么都是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一红色变浅? ②实验二和实验三相比,为什么等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三红色变浅?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强(或接触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解析】结合实验记录可以发现实验一和实验二相比,都是活性炭,但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一红色变浅;实验二和实验三相比,等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三红色变浅等问题。通过实验,可得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强或接触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等结论。
【强化训练】
1.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如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C.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D.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一些物理性质和金属相似
【答案】A
2.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中子
【答案】B
【解析】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因此其构成微粒为原子。
【专题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2】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
A. 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 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 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无毒,不能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D的自述不正确,其他各项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强化训练】
1.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CO2。
(2)写出CO的一种用途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
(3)X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
(4)写出图中一个有X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O3=H2O+CO2↑ 。
【答案】(1)CO2;
(2)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3)分子构成不同;
(4)H2CO3=H2O+CO2↑。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答案】(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大气逆辐射 海平面上升、某些物种的灭绝、冰川融化等 (3)CO2+H2O=H2CO3(4)CH3OH
【解析】(1)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某些物种的灭绝、冰川融化等。(3)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其化学式为CH3OH。
【专题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3】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氧化碳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
B. 在炉子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
D. 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毒气
【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A说法正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B说法不正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C说法不正确;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说法不正确。
【强化训练】
1.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答案】D
【解析】实验中所需一氧化碳可通过胶头滴管加入酸的方法来制取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A正确;该套装置比较小,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现象比较明显,B正确;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C正确;甲酸在热的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一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D不正确。
2.2014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
(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_________________。
(2)CO与CO2可以互相转化。CO2在高温下与________反应生成CO。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冶炼金属(或炼铁或燃料) (2)碳(或炭黑或焦炭或C) (3)CO2与H2O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或生成了碳酸)
【解析】(1)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金属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故可冶炼金属。(2)CO与CO2可以互相转化,CO2在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CO。(3)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溶液变红。
【专题四:二氧化碳的制取】
【例4】如图是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此装置可以测出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B、此操作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了
C、利用此装置中的药品可以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D、此操作中,当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答案】A
【强化训练】
1.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
B.反应都不需加热
C.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D.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C
2.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元素(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2Fe2O3 。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大理石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CO(或CO和CO2)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 (举一例)。
【答案】
(1)①元素??②分子??
(2)①4Fe+3O2═2Fe2O3;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3)①2H2O2 2H2O+O2↑;大理石;②物理变化;
(4)①CO(或CO和CO2);??②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合理均可)。
【达标测练】
1.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答案】D
【解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不一定是一种,可能有多种,例如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有氧气和臭氧;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有可能为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
3.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C、CO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故错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O2会使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而中毒;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4.“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一定有错误的是( )
A. 碳海绵易溶解于水
B. 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
C. 碳海绵有吸附作用
D. 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碳海绵的成分是碳,碳不溶于水;碳海绵的成分是碳,碳是灰黑色固体;碳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碳海绵是成分是碳,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
5.氨气(NH3)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下列是实验室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为防止污染环境。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为防止污染空气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装置D收集氨气即环保又便于确定收集。
6.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答案】D
【解析】实验中所需一氧化碳可通过胶头滴管加入酸的方法来制取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A正确;该套装置比较小,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现象比较明显,B正确;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C正确;甲酸在热的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一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D不正确。
7..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图中能体现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
A.医疗 B.霓虹灯
C.人工降雨 D.高能燃料
【答案】C
【解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为“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其他各项都不是二氧化碳的用途,所以选C。
8.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答案】C
【解析】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是利用焦炭的还原性,C的解释不正确,其他各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9.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
A.气密性检查 B.添加试剂
C.制取并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答案】D
【解析】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操作错误,其他各项的操作都是正确的。
10.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 B、 C 、D 、E 、F 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B的化学式为,D的化学式为 ,F与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上述反应中A 、F都具有 性。
(3)将两只用于医学研究的小白鼠分别放入盛放C 、F的两个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小白鼠很快都死了。造成小白鼠死亡的主要原因 (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1)CuO Cu CO+CuOCu+CO2
(2)CO2+Ca(OH)2=CaCO3↓+H2O 还原
(3)不同
【解析】C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C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钙,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所以D是铜,A和B反应会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氧化铜和碳中的一种;C可以转化为F,F和B反应产生铜,因此F应该是二氧化碳和碳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产生铜,因此B是氧化铜,A是碳,带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F和B的反应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得到铜和二氧化碳;反应②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表现出还原性;C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F是一氧化碳,有毒性,都会使小白鼠死亡,原理是不同的。
1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D处点燃的目的是 。
(3)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 。
【答案】(1)CO+CuOCu+CO2(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防止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散失到大气中污染空气 (3)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
【解析】(1)B中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碳;(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处点燃的目的是防止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散失到大气中污染空气;(3)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所以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
1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碳还原性性质验证,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浸入水中,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证明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 。
(3)CuO发生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酒精灯加上网罩的作用是 。
【答案】(1)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开手后导管中出现上升的水柱 (2)试管内黑色粉末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还原 使酒精灯火焰更加集中,提高温度
【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浸入水中,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开手后导管中出现上升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证明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试管内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该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酒精灯加上网罩的作用是使酒精灯火焰更加集中,提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