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七:燃料及其利用
【专题一:燃烧的条件】
【例1】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胶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乙是瓶中二氧化碳(曲线①)和氧气(曲线②)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B.在t2至t3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C.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体积分数需求不同
D.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强化训练】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 ,水中的白磷 ,铜片上的白磷 。(均填“燃烧”或“不燃烧”)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 (填序号);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
(3) 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与老师设计的实验相比,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专题二:灭火原理】
【例2】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能导电 B. 不易燃烧 C. 不易汽化 D. 密度比空气小
【强化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 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C. 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 铝合金灯柱属于合成材料
2.灭火时常采取A、B、C措施,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标号填在横线上: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燃着的可燃物 ;
(3)将沙土铺在燃着的化学药品上 。
【专题三: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例3】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能源,它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煤作为燃料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对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
②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腐蚀大理石的雕像 B.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 C.酸化土地
③为减少污染、治理“雾霾”,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
④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的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请写出NH3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强化训练】
1.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色能源,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氢气的使用还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氢的储存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将氢气在超高压条件下转变为金属氢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氢的储存问题你认为金属氢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具有导电性 B. 密度小于一般的金属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燃烧 D. 能和稀硫酸反应
2.乙醇是一种清洁燃料,但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现有207 g乙醇,与一定量的氧气点燃后发生如下反应:3C2H5OH+8O2xCO2+2CO+9H2O。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 ;
(2)计算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
【达标测练】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
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3.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4.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城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但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PM2.5。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②沙尘暴天气增多
③大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⑤燃烧天然气 ⑥燃煤取暖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甲烷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6.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7.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的主要成分)如图7-K-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
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0
8.打火机的使用过程为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松开开关时,丁烷分子停止运动
B.按下开关时,丁烷分子的质量变大
C.火焰熄灭是因为气态丁烷变成了液态丁烷
D.电火花引燃丁烷时,温度达到了丁烷的着火点
9.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图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具有可燃性。甲、乙两小组同学为了确定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他们分别先将乙醇在氧气中点燃,再用燃烧后的混合气体进行如下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新鲜鸭血遇O2呈深红色,遇CO2呈暗红色,遇CO呈鲜红色)。甲、乙两小组的实验顺序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甲小组确定乙醇燃烧的产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乙小组确定乙醇燃烧的产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甲、乙两个小组确定的产物为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A、B两个装置顺序对调,可以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合理使用燃料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能源,它包括煤、____________和天然气。
(2)煤作为燃料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①“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某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___________(填一种)。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腐蚀大理石的雕像
B.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
C.酸化土壤
③为减少污染、治理“雾霾”,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图是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________。
④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的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请将NH3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________。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氢气的燃烧。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7-K-9甲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________(填字母);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按图乙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1)中组装的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 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燃烧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氢气与空气的体积比 9∶1 8∶2 7∶3 5∶5 3∶7 1∶9 0.5∶9.5
点燃现象 安静
燃烧 安静
燃烧 弱的
爆鸣声 强的
爆鸣声 强的
爆鸣声 弱的
爆鸣声 不燃烧
不爆鸣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32 g甲烷可释放多少克二氧化碳?
2020八年级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七:燃料及其利用参考答案
【专题一:燃烧的条件】
【例1】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胶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乙是瓶中二氧化碳(曲线①)和氧气(曲线②)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B.在t2至t3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C.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体积分数需求不同
D.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答案】D 【解析】 t1至t2时间段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未变,说明蜡烛已经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在t2至t3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较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蜡烛在t1时熄灭,白磷在t3时熄灭,所需要的氧气含量是不同的;该实验不能证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强化训练】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2.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 ,水中的白磷 ,铜片上的白磷 。(均填“燃烧”或“不燃烧”)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 (填序号);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
(3) 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与老师设计的实验相比,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答案】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②④ ③④ 能防止污染空气
【专题二:灭火原理】
【例2】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能导电 B. 不易燃烧 C. 不易汽化 D. 密度比空气小
【答案】B
【解析】解:A、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选:B。
【强化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 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C. 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 铝合金灯柱属于合成材料
【答案】C
【解析】解:A、一氧化碳很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若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则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除去,故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故错误;
C、由于发生火灾时,有害气体漂在上面,所以要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利用水吸收一部分有害气体故正确;
D、铝合金灯柱属于合金,是金属材料,故错误.
故选C.
2.灭火时常采取A、B、C措施,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标号填在横线上: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燃着的可燃物 ;
(3)将沙土铺在燃着的化学药品上 。
【答案】B C A
【专题三: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例3】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能源,它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煤作为燃料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对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
②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腐蚀大理石的雕像 B.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 C.酸化土地
③为减少污染、治理“雾霾”,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
④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的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请写出NH3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着火点 AC 1∶1 4NH3+3O26H2O+2N2
【强化训练】
1.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色能源,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氢气的使用还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氢的储存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将氢气在超高压条件下转变为金属氢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氢的储存问题你认为金属氢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具有导电性 B. 密度小于一般的金属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燃烧 D. 能和稀硫酸反应
【答案】D
2.乙醇是一种清洁燃料,但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现有207 g乙醇,与一定量的氧气点燃后发生如下反应:3C2H5OH+8O2xCO2+2CO+9H2O。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 ;
(2)计算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4
解:设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3C2H5OH+8O24CO2+2CO+9H2O
138 56
207 g x
= x=84 g
答: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84 g。
【达标测练】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答案】B 【解析】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一定有火焰产生;物质和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铁生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若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可能引起爆炸;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有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
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答案】D 【解析】 釜底抽薪是利用了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3.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缺少空气和温度两个条件;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低;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缺少空气;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满足燃烧的条件。通过分析可知应选②④。
4.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城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但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PM2.5。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②沙尘暴天气增多
③大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⑤燃烧天然气 ⑥燃煤取暖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③太阳能热水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PM2.5;⑤天然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增加PM2.5的含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甲烷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A 【解析】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降低;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甲烷不充分燃烧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6.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答案】A 【解析】 沼气和液化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会进入更多的氧气,促进燃烧,火势增大。
7.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的主要成分)如图7-K-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
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0
【答案】D 【解析】 丁烷的化学式是C4H10,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0=24∶5。
8.打火机的使用过程为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松开开关时,丁烷分子停止运动
B.按下开关时,丁烷分子的质量变大
C.火焰熄灭是因为气态丁烷变成了液态丁烷
D.电火花引燃丁烷时,温度达到了丁烷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丁烷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按下开关时,丁烷分子的分子间间隔变大;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离了可燃物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时,温度达到了丁烷的着火点。
9.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图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隔离可燃物
②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水的密度比油大会下沉,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盖上锅盖(或加大量青菜)
10.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具有可燃性。甲、乙两小组同学为了确定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他们分别先将乙醇在氧气中点燃,再用燃烧后的混合气体进行如下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新鲜鸭血遇O2呈深红色,遇CO2呈暗红色,遇CO呈鲜红色)。甲、乙两小组的实验顺序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甲小组确定乙醇燃烧的产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乙小组确定乙醇燃烧的产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甲、乙两个小组确定的产物为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A、B两个装置顺序对调,可以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合理使用燃料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2O、CO2 H2O、CO2、CO
(2)甲组实验时氧气充足,乙醇能完全燃烧;乙组实验时氧气不充足,乙醇不能完全燃烧
(3)不可以,因为装置对调后无法证明乙醇燃烧的产物中是否有水
(4)使燃料充分燃烧[或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
11.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能源,它包括煤、____________和天然气。
(2)煤作为燃料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①“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某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___________(填一种)。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腐蚀大理石的雕像
B.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
C.酸化土壤
③为减少污染、治理“雾霾”,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图是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________。
④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的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请将NH3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________。
【答案】(1)石油
(2)①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二氧化硫(合理即可) 排尽管道中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见明火发生爆炸
②AC ③1∶1 ④2N2
【解析】 (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2)②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引起的,它可使土壤酸化、腐蚀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像;③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图示中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了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和一个氢分子,所以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缺少4个氮原子,所以生成物应该是N2,并且N2的化学计量数是2。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氢气的燃烧。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7-K-9甲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________(填字母);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按图乙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1)中组装的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 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燃烧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氢气与空气的体积比 9∶1 8∶2 7∶3 5∶5 3∶7 1∶9 0.5∶9.5
点燃现象 安静
燃烧 安静
燃烧 弱的
爆鸣声 强的
爆鸣声 强的
爆鸣声 弱的
爆鸣声 不燃烧
不爆鸣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D 长颈漏斗
(2)在试管中装入8 mL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倒扣在水槽中,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将试管中的水恰好排完时停止收集
(3)可燃物能否燃烧还与可燃物的浓度(或纯度)有关(或其他合理答案)
1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32 g甲烷可释放多少克二氧化碳?
解:设燃烧32 g CH4可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2O22H2O+CO2
16 44
32 g x
= x=88 g
答:可产生88 g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