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现代文阅读解题攻略
第一章 说明文阅读解题攻略
(一)技法专练——整体感悟,把握内容(见以下例子)
(二)技法专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见以下例子)
关注高考加分政策(10分)
材料一 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第七部分 技法专练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 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态度
项目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增加见义勇为加分10~20分
支持
91.47%
31.56%
反对
4.05%
68.44%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态度
方式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他
支持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 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她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家长对加分保持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
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前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本文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继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
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普遍降低,适用范围缩小
(2)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B. 被调查区域内的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都反对高考加分。
C. 受访者绝大部分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认为这样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性。
D. 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得出答案。B选项有误,材料三中表述的是“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同时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他们对高考加分持何种态度。所以选项中的“都反对高考加分”过于绝对化。故选B。
说明: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3)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画图表、列数字;运用图表并辅以文字、数据,条理清晰地表现出人们对高考加分政策及不同录取方式的态度,一目了然,信息全面,说服力强。
(三)技法专练——结合文意,体会语言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10分)
余重秀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
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⑥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
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戴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 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技术投影仪放映的。
C. 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中第②段“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可知A选项错误。由原文第⑨段“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戴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可知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从原文第⑧段“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这句话得出。由原文第③段“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得出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C
(3)第⑦段中加点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题考查结合文意,体会语言的作用。
不能删去。“目前”表示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四)技法专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当前重要考点)
机器学习与人类(10分)
材料一 《科学》杂志:机器学习究竟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的工作?
近几十年来,数字计算机已经改变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工作,我们正处于一个更加迅速转变的开始阶段,但关于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具体影响的认识并未确定。目前一些工作的一部分适合机器学习,而其他部分还不适合。因而,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还没有像有些人宣称的那样——会迎来“工作的终结”。
我们认为,当下关于机器学习可能对劳动力和经济产生影响的讨论,应该从两个基点出发:第一,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第二,机器不能完成人类的全部任务。可以预测,在机器学习日益渗入应用领域的过程
中,剩下不适合机器学习的任务将会激发人类增强这些方面的能力,使新的工作成为可能。由于机器学习迅速发展,可能将对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性:机器学习既产生赢家,也产生输家,即每当机器学习跨越一个门槛,在某个任务上比人更具成本效益时,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将越来越多的用机器代替人工,这必将转移劳动力需求,重组行业。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就目前而言,创建一个计算机程序仍需要很多人的编程过程,但在一些领域这个复杂而成本昂贵的工作正逐渐用训练有素的机器学习来完成,机器学习已经产生比人类程序员更精确可靠的程序(例如人脸识别和信用卡欺诈检测),大大降低了程序设计和维护的成本,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正开始受到冲击。
(选自雷锋网)
材料二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智能行为。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该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能在不断对弈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该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该程序战胜了美国保持8年不败的冠军。
目前,机器学习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如: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和手写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医学诊断、信用卡欺诈检测、DNA序列测序、证券市场分析和机器人运用等。
(选自百度百科词条《机器学习》)
材料三 2017年12月7日,是国际象棋界里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但这并不是计算机击败人脑,而是谷歌的AlphaZero程序击败了Stockfish8程序。Stockfish8是2016年全球计算机国际象棋冠军,运用的是几百年来积累的人类国际象棋经验,再加上几十年的计算机国际象棋经验,每秒计算
7 000万次。相较之下,AlphaZero每秒只计算8万次,而且写程序时完全没教它任何国际象棋规则,它连基本的起手走法都不会!AlphaZero完全是运用最新的机器学习原理,通过不断和自己下棋来自学,而后在与Stockfish8的100场比赛中赢了28场平72场。AlphaZero没有向任何人学习,许多获胜走法和策略对人类来说完全是打破常规的,可以说创意十足,令人叫绝。那么,它用了多久才准备好和Stockfish8对局,而且发展出天才般的能力?答案是4个小时。只用4个小时,就在国际象棋这项人类智慧的绝顶游戏中所向披靡,令人惊叹!
(选自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
(1)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对“机器学习”一词做出解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器学习”是指机器(计算机)运用机器学习原理进行自动学习,并形成持续学习能力以从事相关工作(或“应用广泛”)的一种程序。
(2)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机器学习目前对就业的影响有限,因为一些工作只有一部分适合机器学习。
B. 机器学习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将会因此遭受很大的破坏。
C. 机器学习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涵盖了证券市场分析、医学诊断等诸多领域。
D. 机器学习的能力难以限量,AlphaZero程序击败Stockfish8程序就是一个例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B选项与原文“由于机器学习迅速发展,可能将对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性”意思不相符,所以选B。
B
(3)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请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题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重要考点)。
示例:我认为机器的能力不会超过人类。首先,所有的机器都是由人类设计和制造的,控制权在人类手中;其次,机器不能完成人类的全部任务;再次,机器不具有人类的情感,机器无法完全洞悉人类的心理变化的微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