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海怪》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对线条描绘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和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神奇的大海怪》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而且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通过线条描绘以及色彩等自由自在的综合表现手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洋生物及相关知识,感知海洋生物形状的特征与变化,培养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2.方法与过程:综合各种海洋生物的特点学会用合成,变式的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象画海怪海怪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培养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以大海怪的构想合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综合各种海洋生物的特点画一个大海怪。
解决办法:通过优秀作品的分析评述,让学生理解物体组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游戏法、启发法、提问法、作业法、演示法等。
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学习与探究——构思与创意——评价与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前
准
备 1.准备各种海洋生物特征部位的剪影。
2.整合教案,制作课件。
3.设计学案。 1.预习课文。
2.小玩意的收集。
3.卡纸、油画棒,油
性笔。 提前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铺垫。
课 堂
导
入 一、谈话导入
1.认识“海怪”朋友,吸引学生的兴趣。
2.有一个词语描绘一下“海怪”朋友的造型特征。
3.板书课题:《奇异的海怪》
进入老师创设的情景,参与老师的谈话,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谈话的导入,启发学生的思考,发现“海怪”朋友奇异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
堂
发
展 二、学习与探究
(一)观察图片,感受“海怪”的奇异
1.单个形的联想,探究相似形。
2.提问:“找伙伴”, 图片上的“海怪”朋友和上面的哪一个海洋生物相似呢?
(二)合成策略(课件)
(一)探讨:
1.鱼与八爪鱼的创意。
2.螃蟹与水母的创意。
3.海龟与长颈鹿的创意。
4.蜗牛与鲨鱼的创意。
(学生上讲台上表现自己的创意想法)
(二)小结:
1.综合不同海洋生物的不同特征部分,可运用拼贴、组合的方法进行创意性的思考。
2.也可以通过同种海洋生物的特征部分用变式的方法进行创作。
(老师示范)
三、构思与创意
(一)老师示范和讲解创作步骤
(二)学生创作
听音乐,分组构思完成作业。并选出优秀作品一件参加展示,时间15分钟。
1.要求:(1)组合置换 (2)夸张变形(3)添花纹(4)起名字
四、作品赏析与评价
1.选出优秀作品展示。
2.评出独具创意奖、最佳画工奖。
3.作品点评。
4.谈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1.欣赏“海怪”朋友的图片,感受“海怪”的奇异。
2.通过思考、分析、交流等,师生互动,领悟创作“海怪”朋友的方法。
3.静心思考,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海怪大创作,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并给它取个名字。
4.张贴、欣赏、评价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谈收获。
1.引发学生对创意图像的思考,打开思维。
2.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发现海怪是综合多种不同的海洋生物的不同特征部位而成的,从而掌握创作海怪的方法。
3.通过作品的创作,强化了学生的创意,使得创意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表达能力。
4.使得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激发更多的想象。
课外 拓展 以我们今天学习的“海怪”朋友为主角,编一个大“海怪”的故事,和爸爸妈妈或者朋友一起分享。
板书:
奇异的海怪
方法:1.合成方法
2.变式方法
步骤:(1)组合置换 (2)夸张变形(3)添花纹(4)起名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