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铺设——平面图形的色彩填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掌握填充工具的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对各种图形填充颜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完成一副副精美的图画,让学生享受成功,树立自信心。
4.行为与创新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填充一副副精美的图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对不封闭图形颜色的填充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的原因,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体裁,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难点。通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教师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但少讲易讲不清楚。利用计算机演示颜色填充步骤,直观、明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2、任务驱动:在这堂课中,分别为普通颜色填充、自定义颜色填充设计了小任务。将新的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融入其中,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而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变为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课前准备
1、填充了颜色和未填充颜色的《鲜花》图。
2、为填充颜色的《按钮》图。
3、填充渐变色的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与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
设
情
境
揭
示
课
题 1、欣赏鲜花:
课件伴着音乐出示各种美丽鲜花。
2、评价鲜花:
师:电脑里的鲜花漂亮吗?为什么?
生:不漂亮,因为没有颜色。
师:美丽的鲜花没有了缤纷多彩的颜色那可不行,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帮鲜花填充颜色(板书课题),你们愿意吗? 联系学生生活,通过欣赏五颜六色的鲜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电脑里鲜花,使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再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任 务
驱
动
分
层
探
究 (一)普通颜色的填充:
1、认识填充工具:
师:猜一猜用哪个工具来填充颜色?
师:看一看填充工具长得什么样?
师:说得很好,填充工具就像是一个颜料桶,里面装满了美丽的色彩,选中它鼠标就会变成它的模样,单击一下,颜料盒中亮丽的色彩就轻松的呈现在画板上啦。
2、认识颜料盒:
师:大家先来看看画图中的颜料盒,数一数它有多少种颜色?
师:想用哪种颜色只要用鼠标轻轻点一点就选中它了。
3、鲜花上色
(1)提出任务:现在就请你运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把你认为最美的颜色图上去吧! 学生练习时,教师可根据现实情况,适当讲解对称图案的特征,提醒学生图案左右对称的特点。
(2)任务反馈:同学们在填充颜色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填充颜色要填充在封闭的图形中,如果不是封闭的图形颜色就会漏出来。
(3)修改作品:下面请同学们将图中没有封闭的地方封闭起来,再填充颜色。
4、学生评价作品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学生自评、互评,对优秀的作品加以鼓励并提示学生注意颜色的协调。 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填充工具、颜料盒的使用方法。这一个活动,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自主动手,大胆用色。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故意设置了“陷阱”(个别图形没有封闭),先让学生掉入“陷阱”,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跳出“陷阱”,从而让学生掌握“填充不封闭图形”的知识。让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让知识教学趣味化、生活化。当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观、评、说的能力。
(二)自定义颜色的填充:
1、提出任务:
2、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任务要求进行活动。
3、交流任务: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反馈思考结果,并边讲边操作。教师通过网络传输,将学生机画面传输到每台电脑,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探究的新知识。
4、小结任务:
根据学生们的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放教学;打破传统师生间的结构关系,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等形式,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由自己担当主角的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践证明,采用探究性的学习,鼓励性的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归 纳
总
结
升
华
延
伸 1、全体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填充颜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知识延伸:
你知道下面这幅图的渐变颜色是怎样填充出来的吗?课后自己试一试。
课堂总结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总结,也可以对学习中的一些难点进行适当的提醒。
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课外探究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反思
1.思得:“画图”是学生感兴趣、乐于学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四个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任务驱动,分层探究。三、综合应用,评价激励。四、归纳总结,升华延伸。本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勤于动手探究。在整堂课上,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而是设置了一定的要求,通过学生探索获得新知。这样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更富于挑战性,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获得新知,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计算机操作的美妙。
? 2.思失:学生喜欢独立操作,不愿意受教师的导控。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有一定困难,甚至有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未必回应。偶尔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互动不够。因考虑课堂教学进程,教师对部分学生作品的演示完全是根据教师的个人观点进行控制的,学生不一定认同,也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个别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稍低,在画图过程中乱涂乱画,对部分工具的使用不得要领(如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掌握不熟练)。
? 3.思改: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师应耐心引导他们解决疑难问题,避免学生因畏难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中常见的气氛沉闷,应尽量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
■教学点评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能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将知识融入到美丽而不失童真的图画中,以任务驱动形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及美好的功能
教师通过事先制作的图画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到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样本画,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可操作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