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3)信息技术第二册 2.7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3)信息技术第二册 2.7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0-29 15:2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册,本课的内容是第2章《程序设计初步》的第七节《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的内容是有关程序设计方法的介绍,提及算法的概念,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但对提高学生对程序的理解有重要的帮助,而且本课的教学有汇总的作用,把前面所学的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进行汇总。本课在课程安排中作为选学内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对电脑的使用已经较为熟悉。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VB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几个常用的语句,对VB的控件、对象的使用也有一定了解,但对如何设计程序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希望通过本课使用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2)了解算法及其描述;
(3)了解编写程序应具备的四个方面的知识;
(4)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抢答,让学生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使用游戏,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含义与描述;通过实践操作,从模仿开始,让学生逐步熟悉程序设计的步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等手段,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教学联系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用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程序的用途;同时,看能否通过小组的配合,增进学生的协助;通过兴趣抢答、实践操作等,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2)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2.教学难点:
(1)算法的描述和理解。
(2)使用VB程序实现“猜数游戏”。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点:1、利用课堂教学管理软件“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实现全体学生同时回答课堂问题,并登记成绩和检测答对率,让学生互相比拼各自的分数,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2、围绕“猜数游戏”,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从而体会程序的用途和设计程序的一般过程。
教学媒体选择
1.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俗称“答题器”),让学生进行抢答和评价;
2.利用多媒体电脑室、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教学广播等;
3.利用教学素材、自制PPT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送练习素材等 教学准备 课前练习打字等,准备上课。 课前准备。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VB语句。 思考与回忆。 复习知识,引入新课。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教学 展示顺序结构,描述顺序结构程序的书写。 体会与理解。 让学生掌握顺序结构。
发送顺序结构的填空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完成填空题。
展示分支结构,描述分支结构程序的书写。 体会与理解。 让学生掌握分支结构。
发送分支结构的选择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抢答
展示循环结构,描述循环结构程序的书写。 体会与理解。 让学生掌握循环结构。
发送循环结构的填空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完成填空题。
展示三种结构的组合,引出“结构化程序设计”。 观察与理解 让学生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
发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选择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抢答
算法知识点教学 演示“过河游戏”。 学生思考、回答。 引出算法的概念。
发送关于算法概念的填空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完成填空题。 让学生记住算法的概念。
演示“猜数游戏”的猜数方法。 观看学习。 让学生掌握猜数的具体过程。
引导学生玩“猜数游戏”。 学生玩“猜数游戏”。
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猜数游戏”。 学生把算法与“猜数游戏”过程进行对照。 让学生了解算法的描述方法。
展示“猜数游戏”的程序流程图。

发送关于算法描述的选择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抢答
解决“编写程序应具备的知识” 解释什么是“应用领域”? 倾听、理解。 让学生理解“应用领域”是指什么。
图示“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程序设计方法。 观察与学习。 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展示几种计算机高级语言 观察与学习。 了解程序设计语言。
发送关于VB的填空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回答
强调VB开发环境 观察与学习。 重新认识VB开发环境。
实施“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分析“猜数游戏”的程序实现。 学习、理解。 学习、理解分析过程。
重新展示“猜数游戏”的算法。 回顾“猜数游戏”的算法。 认识“设计算法”的这一步骤。
写出算法中的各步对应的程序代码。 使用VB实现程序代码并试运行。 了解算法转为代码。
提出拓展思考:
在发送给大家的程序中,比原来增加了两行: CS=0 和 CS=CS+1 的作用?
如何修改程序,实现该作用?
让学生掌握在VB中输入程序和运行程序,并尝试修改程序。
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练习加分。 学生关注。 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解释“运行调试程序”是指什么。 学生对照回顾。 让学生理解“调试程序”的过程。
发送关于“调试程序”的填空题。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回答
汇总“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回顾与理解 帮助学生归纳。
练习与拓展 练习1:求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实现。利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要求学生完成。
利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完成练习1。 巩固算法的概念及其表示。
分组拓展练习2:以下算法用于输入三个数,然后显示输出最大的值。请在①、②位置上填上适当内容使算法完整,其中max记录最大值,三个数为a、b、c。
学生分组讨论后形成答案,由组长代表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中回答。
对练习2给出不完整的程序,请学生在VB中输入程序,修改完整并试运行。
并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对学生实现效果进行加分。 学生在VB中录入程序,修改完整并试运行。 强化学生对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的理解。
小结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小结。 自我体会、理解。 让学生反思、回顾。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1、2。 学生课外实践。 巩固知识。
教学评价设计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答题器题目:
1、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的中最基本的结构是( )结构。(填空)
2、对应程序的分支结构,在VB中我们学过的( )是属于这种结构。
A、赋值语句 B、条件语句 C、循环语句 D、变量声明语句
3、对应程序的循环结构,我们学过的( )—NEXT 语句是属于这种结构。(答案请填写英文)
4、程序设计方法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认为:任何复杂的程序都是由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结构控制结构组合而成。这种是属于( )的思想。
A、结构化程序设计 B、自顶向下 C、自底向上 D、面向对象
5、算法:是指为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 )和步骤。(填空)
6、描述算法我们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和“( )”等。
A、循环结构 B、计算机语言 C、英语 D、程序流程图
7、图中所示是属于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中的( )方法。
A、智能型程序设计 B、自顶向下 C、自底向上 D、面向对象
8、由于各种原因,程序会存在错误,通过上机运行程序,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使程序正确运行,这个过程就是( )程序。(填空)
9、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是分析问题、设计( )、编写程序 代码、运行调试程序。(填空)
10、以下算法用于求长方形的面积,其中s记录面积,长、宽分别为a、b表示。那么横线①应该填上( )。
11、(拓展)以下算法用于输入三个数,然后用变量max记录其中最大的数并显示。请在①、②位置上填上适当内容使算法完整,其中max记录最大值,输入的三个数为a、b、c。填写格式为:1( ) 2( )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教学反思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一课,在学校开了公开课。教研主题是:利用课堂教学管理软件,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原来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利用课堂教学管理软件“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向老师们展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和管理全体学生。
本节的内容是有关程序设计方法的介绍,提及算法的概念,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但对提高学生对程序的理解有重要的帮助,而且本课的教学有汇总的作用。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算法的学习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课堂中通过“过河游戏”、“猜数游戏”等,形象、具体地来表示算法,化繁为简,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算法。结合“猜数游戏”程序,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让学生认识了用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程序的用途。把程序设计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对于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已经学过,而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通过图示、答题器抢答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顺序、分支和循环结构。通过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提升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非常高,有效的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地实现了课堂的“精致高效”,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学效果。
上课所用的这个班是课题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从预设的观测点可以看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回答问题的正确的(人数)比例非常高,除了最后一题较难的程序流程图的填充应用题,因为时间不够,结果要求他们每人立刻回答(原来设计是由各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由小组通过答题器回答),结果答对率只有37%以外,其他都在95%以上。
从容量设计方面看,本课尝试增加较多内容,比平时的课堂约增加三分一,造成老师讲的时间稍长,最后一个拓展练习不够时间进行,学生练的时间比平时相对少了,主要用在了使用答题器上。从难度上说,本课设计比课本要求高了许多,但学生也还大体能掌握,可以看出,上课的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比较高的,如果课时允许的话,本节的内容可分两个课时来讲。
课后与几位听课的老师谈了一下,都觉得一堂课能完成那么多内容,不可思议。而有几位非信息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系统”这个软件觉得非常好,很能让全体学生同时回答,批改也十分方便,很想使用,但又限于平时他们极少在电脑室上课,觉得非常可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