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C
)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进行北伐战争
2.1924年,孙中山说:“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由此可知,此军校
(
A
)
A.为了培养军事人才
B.只招收国民党员
C.由国民党独立创办
D.孙中山为军校校长
3.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B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刘伯承
4.1927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A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宁汉合流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东北易帜
5.右图是为纪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的群像雕塑,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雕塑应安放于(
C
)
A.秋收起义纪念馆
B.中共一大会址
C.南昌起义纪念馆
D.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6.毛泽东作了这样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B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会师
7.八年级(5)班同学要在暑假进行红色旅游,他们选好的目标是:两栋房子,一条船(红船),两个名城(南昌,延安),一座山。你认为“一座山”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这里(
D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8.下列年代尺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B
)
9.“小桥初架渡天兵,避突击虚妙计生。”诗句描写的是毛主席在长征中出奇兵,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典型战例,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A
)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飞夺泸定桥
D.翻雪山过草地
10.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C
)
A.贵州遵义
B.江西井冈山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11.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500万千克,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B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2.(2020,威海模拟)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C
)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新文化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3.
右图是1936年12月30日《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从标题看该报道的观点应该是(
A
)
A.肯定张杨的行动
B.批评张杨的主张
C.反对国民政府
D.保持中立立场
14.(2020,泰州模拟)《我的抗战》一书写道:北平沦陷后,城门紧闭,教室里已没有了《礼记·礼运》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刚刚学会的日本国歌。与此现象相关的背景是(
C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5.1937年9月18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中写道:“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响了……红军们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从这段话中我们不能够读到的信息有(
C
)
A.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全面抗日阶段
B.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D.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16.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创的著名战役。以下战役与意义配搭不正确的是(
D
)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台儿庄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
C.武汉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胜,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7.战役历时5个多月,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被打痛了的日本朝野一片惊呼,他们无法相信已经被占领几年的华北,竟然存在着如此强大的抗日力量。该战役是(
C
)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18.(2020,孝感模拟)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次大会是(
D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9.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B
)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20.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C.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
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9分,22题17分,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1)材料一中的“改良运动”和“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具体事件?材料认为“改良运动”夭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暴力革命”的果实虽然被“断送”,但仍有哪些积极意义?(8分)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材料二图片中的船见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一船红天下”?(4分)
中共一大的召开(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3)材料三中“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指什么?在长期的斗争与实践中,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4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认识?(3分)
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在不断地斗争和实践中找到的等。
22.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关键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浏阳县主持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经过一夜的讨论,毛泽东终于说服了大家,决定直面敌强我弱的现实,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李捷《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历史任务的实现》
材料二 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的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作出进逼贵阳的姿态,不仅取得了遵义战役歼敌20个团的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而且蒋介石调动滇军援黔,红军却乘虚直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
——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1)材料一中,工农革命军的进军方向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最初的“落脚点”选在哪里?毛泽东的这一决策对于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5分)
从城市转向农村。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的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有何重大意义?(6分)
背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国民党统治。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你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创新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3.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抗日战争何时开始,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过:“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显然,自1931年算起,到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整整14年,而不是8年。
——摘编自中国干部学习网
(1)用所学史实证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2分)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随后侵占了东北三省。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答出一点即可)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3分)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材料三 ……(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
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5万多人,拔掉据点2
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国民党官兵与敌军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淞沪会战对中国的历史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百团大战。打破了日本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余人
不到11万人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分)
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回顾学习过的抗战历史,你认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6第五、六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进行北伐战争
2.1924年,孙中山说:“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由此可知,此军校
(
)
A.为了培养军事人才
B.只招收国民党员
C.由国民党独立创办
D.孙中山为军校校长
3.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刘伯承
4.1927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宁汉合流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东北易帜
5.右图是为纪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的群像雕塑,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雕塑应安放于(
)
A.秋收起义纪念馆
B.中共一大会址
C.南昌起义纪念馆
D.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6.毛泽东作了这样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会师
7.八年级(5)班同学要在暑假进行红色旅游,他们选好的目标是:两栋房子,一条船(红船),两个名城(南昌,延安),一座山。你认为“一座山”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8.下列年代尺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9.“小桥初架渡天兵,避突击虚妙计生。”诗句描写的是毛主席在长征中出奇兵,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典型战例,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飞夺泸定桥
D.翻雪山过草地
10.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贵州遵义
B.江西井冈山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11.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500万千克,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2.(2020,威海模拟)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新文化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3.
右图是1936年12月30日《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从标题看该报道的观点应该是(
)
A.肯定张杨的行动
B.批评张杨的主张
C.反对国民政府
D.保持中立立场
14.(2020,泰州模拟)《我的抗战》一书写道:北平沦陷后,城门紧闭,教室里已没有了《礼记·礼运》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刚刚学会的日本国歌。与此现象相关的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5.1937年9月18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中写道:“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响了……红军们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从这段话中我们不能够读到的信息有(
)
A.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全面抗日阶段
B.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D.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16.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创的著名战役。以下战役与意义配搭不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台儿庄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
C.武汉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胜,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7.战役历时5个多月,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被打痛了的日本朝野一片惊呼,他们无法相信已经被占领几年的华北,竟然存在着如此强大的抗日力量。该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18.(2020,孝感模拟)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9.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20.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C.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
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9分,22题17分,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1)材料一中的“改良运动”和“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具体事件?材料认为“改良运动”夭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暴力革命”的果实虽然被“断送”,但仍有哪些积极意义?(8分)
(2)材料二图片中的船见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一船红天下”?(4分)
(3)材料三中“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指什么?在长期的斗争与实践中,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认识?(3分)
22.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关键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浏阳县主持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经过一夜的讨论,毛泽东终于说服了大家,决定直面敌强我弱的现实,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李捷《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历史任务的实现》
材料二 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的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作出进逼贵阳的姿态,不仅取得了遵义战役歼敌20个团的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而且蒋介石调动滇军援黔,红军却乘虚直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
——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1)材料一中,工农革命军的进军方向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最初的“落脚点”选在哪里?毛泽东的这一决策对于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5分)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有何重大意义?(6分)
(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你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23.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抗日战争何时开始,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过:“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显然,自1931年算起,到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整整14年,而不是8年。
——摘编自中国干部学习网
(1)用所学史实证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2分)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3分)
材料三 ……(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
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5万多人,拔掉据点2
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国民党官兵与敌军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淞沪会战对中国的历史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余人
不到11万人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分)
(5)回顾学习过的抗战历史,你认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