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九 屈
原
列
传
(45分钟 55分)
一、基础应用(35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_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
C.举贤以自佐
佐:辅佐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解析】选D。祖:效法,继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解析】选B。A项,前句为助词“的”;后句为代词“他”;B项,前后句皆为表转折的连词;C项,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前句为介词“被”;后句为语气词。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解析】选D。D项为定语后置句式,其他为被动句式。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A.屈原既绌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被发行吟泽畔
【解析】选C。A项,“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B项,“指”同“旨”;D项,“被”通“披”。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2)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3)聪明通达的人,不为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4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离骚”者 犹离忧也 (2)《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大家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又不露痕迹,②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数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除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读不懂司马迁。
答案:①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 ②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 ③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6分)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火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解析】选B。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性词语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文言断句技巧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户,住户,一家谓一户。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解析】选A。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解析】选B。“没费一兵一卒”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准备五万人的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13.文中哪些地方说明张良运筹帷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附【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准备五万人的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士兵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回到汉王那里。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信。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PAGE(共61张PPT)
9 屈
原
列
传
【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
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
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
贡献: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作品:《史记》等。
自主预习?素养奠基
【景行行止】
司马迁求生修国史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叫司马迁,司马迁年轻时立志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为此,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接着做了史官,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司马迁认为自己不能死,因为《史记》还没写完。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接受比死还难受的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为了完成父志写《史记》,他万不得已,接受了腐刑。多少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
二、背景回眸
遭谗放逐 投江明志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被放逐到汉北。顷襄王继位后,屈原又因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极端悲愤绝望,写了《怀沙》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初读任务】
1.楚王为什么对屈原“甚任之”?
【明确】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合为一体。)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课文第4段到第9段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基础梳理?夯基提能
一、通假释义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
2.屈平既绌(
)
3.齐与楚从亲
(
)
4.亡走赵,赵不内(
)
5.厚币委质事楚
(
)
6.乃令张仪详去秦
(
)
﹒
﹒
﹒
﹒
﹒
﹒
“指”同“旨”,含义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内”同“纳”,接纳
“质”同“贽”,见面礼
“详”同“佯”,假装
二、一词多义
1.闻
(1)博闻强志
(
)
(2)不闻六百里
(
)
(3)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名词,学识
动词,听说
动词,使……听到
动词,懂得,明白
2.明
(1)明于治乱
(
)
(2)谗谄之蔽明也
(
)
(3)明道德之广崇
(
)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
(
)
(5)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
(
)
动词,明白
名词,聪明才智
动词,阐明
形容词,明亮
动词,照明
3.志
(1)博闻强志
(
)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
(4)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
)
(5)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
)
(6)项脊轩志
(
)
名词,记忆
名词,志趣
名词,志愿
名词,志气,志向
名词,做的标记
名词,文体的一种
4.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
)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
(4)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
)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
)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
)
动词,撰写
动词,连接
动词,嘱托
动词,属于
动词,隶属,管辖
动词,类似
5.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
(2)其后秦欲伐齐
(
)
动词,自夸,炫耀
动词,讨伐
6.见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
(2)信而见疑
(
)
(3)靡不毕见
(
)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
)
动词,看见
介词,表被动,被
动词,表现
动词,看出
动词,遇见
7.与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
)
(2)屈平不与
(
)
(3)齐与楚从亲
(
)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
介词,跟
动词,给
连词,和
动词,结交
8.之
(1)王甚任之
(
)
(2)屈平之作《离骚》
(
)
(3)秦发兵击之
(
)
(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
代词,代指屈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指军队
动词,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时秦昭王与楚婚
(
)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
(2)名词作状语
①蝉蜕于浊秽
(
)
②故内惑于郑袖
(
)
③外欺于张仪
(
)
④身客死于秦
(
)
⑤其后楚日以削
(
)
﹒
﹒
﹒
﹒
﹒
﹒
﹒
通婚
奉为祖,继承
像蝉那样
在内政上
在外交上
像客人那样
一天天地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
②谗谄之蔽明也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复释去张仪
(
)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
)
③亡其六郡
(
)
﹒
﹒
﹒
﹒
﹒
﹒
听闻,指听到的活动或听到的内容
谗言和谄媚之辞
使……离开
使……保全
使……丢失
(3)动词作状语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
)
②出则接遇宾客
(
)
﹒
﹒
对内
对外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
(
)
②方正之不容也
(
)
③谗谄之蔽明也
(
)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
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
⑥举贤以自佐
(
)
﹒
﹒
﹒
﹒
﹒
﹒
﹒
﹒
品行不正的小人
端方正直的人
(君主的)明智
寻常事物
忠臣
贤才
(2)形容词作动词
明道德之广崇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
﹒
﹒
﹒
﹒
﹒
阐明
使……竭,使……尽
使……灭亡,使……破败
四、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颜色憔悴
古义:_____;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形容枯槁
古义:__________;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
﹒
﹒
﹒
﹒
﹒
第二年
脸色
外貌,模样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5.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_____;今义:无理狡辩。
﹒
﹒
﹒
﹒
委婉得体
假话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
(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3)此不知人之祸也(
)
2.倒装句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者……也
……者……也
……也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3.被动句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是以见放
六、文化常识
1.左徒: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没有,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2.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3.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4.太史:官名,也指复姓。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长,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修史及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②,明于治乱,娴于
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1);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③,屈平属④草
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
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2)”王怒而疏屈平。
文本导学?素养形成
﹒
﹒
﹒
﹒
﹒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
也。人穷则反本⑤,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
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
无怨乎(3)?屈平之作《离骚》,盖⑥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
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
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⑦,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⑧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⑨;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自疏⑩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
然泥而不滓者也(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
﹒
﹒
﹒
﹒
﹒
﹒
﹒
﹒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也叫屈平,和楚怀王是同族。他非常聪明,见闻很广,善于治理国家,楚怀王很信任他。
B.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他嫉妒屈原的才能,想争得怀王的宠幸。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定稿后,上官大夫想拿它邀功,屈原不同意。
C.上官大夫向怀王进谗言,说屈原喜欢自夸他的功劳,很多事除了他没有人能做到,这引起怀王对屈原的反感,因而疏远了屈原。
D.屈原对于怀王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因而不能明辨是非,以及小人乱政,君子不为朝廷所容的情况感到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明确】选B。应该是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
2.以上段落写了关于屈原的哪几种情况?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明确】一共写了三种情况,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二、阅读课文8~10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①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②枯槁。渔父见而问之
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
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③其糟而啜其醨④?何故怀瑾握
瑜,而自令见放为(4)?”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
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⑥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⑦
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⑧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
以死。
﹒
﹒
﹒
﹒
﹒
﹒
﹒
﹒
﹒
﹒
﹒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不管什么样的君主,都希望能得到忠臣来辅佐自己,只不过很多君主忠奸不分,所以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B.楚怀王分不清忠奸,所以被郑袖迷惑,被张仪欺骗,信任上官大夫这样的奸佞,疏远忠臣屈原,最后客死于秦。
C.屈原痛恨像子兰这样的奸臣,子兰知道后非常愤怒,就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D.选文写了屈原和渔夫的对话,渔夫劝屈原能够随着世俗变化,不必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劝解。
【明确】选C。原文是“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故C项“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错。
4.文章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
【明确】作用:表现了屈原爱国无私的高尚品德和坚持操守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看法:屈原表现出坚守操守的高风亮节;渔父回避矛盾,逃避现实,与屈原相形见绌。
【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左徒:_____。
②志:___。
③宪令:_________。
④属:_____。
⑤反本:_________。
官名
记
国家法令
撰写
追念根本
⑥盖:__________________。
⑦条贯:_____。
⑧指:_________。
⑨称物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疏:_____。
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条理
同“旨”
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
远离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内与怀王商量计议国事,发号施令。
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
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被:___。
②形容:__________。
③
:___。
④醨:_____。
⑤察察:___________。
⑥汶汶:___________。
⑦皓皓:___________。
⑧温蠖:_____。
披
外貌,模样
吃
薄酒
洁净的样子
浑浊的样子
皎洁的样子
尘垢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思念君王,想振兴国家而回归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
意愿。
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微点拨】
怎样判定被动句
翻译文言句子时,如果句子中某个词能解释为“被”,或句子有被动的意思(无能解释为“被”的词语)均可判定为被动句。比如句子“为天下笑”中“为”可解释为“被”,此句子为被动句。
课堂探究?素养培优
【思维锤炼】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点拨】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生的遭遇“任、疏、绌、迁、投”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价《离骚》“推此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表示矢志不渝的信念。
主要记叙的事迹: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汨罗等。
2.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点拨】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3.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情不自禁地发出议论,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
【点拨】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4.屈原被流放,“行吟泽畔”。他吟的应该是什么内容?试分析。
【点拨】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5.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综合素养实践】
1.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要善于总结规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下面的三个活动。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
提示:文中的通假字有“内”“质”“详”“指”“绌”“被”等。
(2)找出课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说一说这些句子的特点。
提示:如①夫天者,人之始也(判断句);②信而见疑(被动句);③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④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⑤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等。
(3)有不少成语典故出自本文或和屈原文章有关,请找出来整理一下。
提示:①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②博闻强志(语出本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③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④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
⑤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2.屈原的才能让人佩服,屈原的人品让人敬仰。学习本课,走近屈原,你肯定有好多话要和屈原说,请以“屈原,我和你说”为主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抒发你对屈原做法的理解和赞美,300字以内。
【参考例文】
屈原,我想对你说:现实或许厚重,或许模糊,但是你成功了!
还有什么喜悦比抵达梦土更使人歆羡?
汨罗江水或许混浊,或许有一朵朵黄浪跃然水面,但是你却把它当成了你梦中向往的天堂。纵身一跃成了你梦想的解脱,只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水面回旋、漂荡,随即渗入水中……只留道: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的苦悲与豪壮。
或许你的洒脱是对的,那悲凉的郢都并不是梦想的温床,在梦想与现实发生激撞之际,你解脱了,断绝了那梦想与现实间唯一的弦,捏紧了现实,放飞了梦想
拓展阅读?文化传承
【主题阅读】
高洁人品,净化心灵
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我们赞美屈原,崇拜屈原,不只是他的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他高洁的人品。为保持自己人品的高洁,不和世俗小人同流合污,他宁可屡被放逐,跳汨罗江而死。“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让屈原的话语能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灵。
【品·国学】
1.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陶铸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
我来积累:????????????????????????????????????????????????????????
【撷·素材】
他品行高洁,是李白的偶像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群星闪耀。其中最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的人莫过于孟浩然和王维了。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誉为“王孟诗
派”。然而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孟浩然比王维要早很多,是
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王维也要称他一声前辈。
此外,孟浩然诗歌造诣很深,而且品性高洁,不媚世俗,李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是他的超级粉丝。对于自己的偶像,李白曾作诗一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足见李白对自己偶像的痴迷!
【延伸阅读】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
平
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
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
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
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
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青年博览》2006年12期)
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发展)
1.作者不止一次地造访、观赏、盘桓于终南山的苍
松、黄帝陵的古柏和碑林前的唐槐前,他钟情于它们
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枝一叶总关情
(审美创造)
2.文中画线句子有何含意?
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们已拥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②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生在世,要悠然淡泊,心胸豁达,
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尊严。
王维能够像爱因斯坦那样参透万物,并从中体
悟到人生道理,拥有了坦诚、执着、自识的高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