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10
苏 武 传
【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国之将兴,尊师重傅——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
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贡献: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
础上撰写《汉书》。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作品:《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等。
自主预习?素养奠基
【景行行止】
借
势
制
敌
一天,汉武帝的驯马官和班固各骑着一匹御马在离扶风郡三十里外的杏林被四个强盗抢劫。驯马官想拼命被班固制止,他们把马交给强盗就朝林外走去。强盗们想骑马走,驯马官吹口哨让马站住,强盗们怎么赶打,马也不走。
他俩刚踏上来时的路,迎面过来了二十多个担着酒罐的挑客。班固二话不说,踢碎了两个酒罐,然后拉起驯马官朝着四个强盗和御马站立的地方就跑,这些挑客纷纷抽出扁担大声吆喝着从后面追上来。四个强盗见一群人高举扁担朝他们冲了过来,就吓跑了。
班固和挑客们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挑客们连连称赞班
固机智勇敢。班固和驯马官加倍赔偿了挑客的损失,这才上马飞驰而去。
二、背景回眸
结盟修好,苏武出使匈奴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初读任务】
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戮、两次反劝降、幽禁断食和北海牧羊,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出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3.卫律、李陵都去劝降苏武,苏武对两人的不同回答表现了他的什么品格?
【明确】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基础梳理?夯基提能
一、通假释义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
2.与旃毛并咽之
(
)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
4.空自苦亡人之地
(
)
5.信义安所见乎
(
)
6.与武决去
(
)
7.前以降及物故
(
)
﹒
﹒
﹒
﹒
﹒
﹒
﹒
“畔”同“叛”,背叛。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去”同“弆(jǔ)”,收藏。
“亡”同“无”,没有。
“见”同“现”,显现。
“决”同“诀”,辞别、告别。
“以”同“已”,已经。
二、一词多义
1.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
)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
(3)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
)
(4)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
(5)须发尽白
(
)
(6)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
)
动词,派
动词,发动,动手
动词,出动
动词,暴露、泄露
名词,头发
动词,开花
2.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
(2)会论虞常
(
)
(3)单于召会武官属
(
)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
)
(2)引佩刀自刺
(
)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
)
(4)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
)
副词,适逢
副词,会同
动词,会见
动词,牵扯
动词,拿,拔出
动词,援引
动词,退却
4.背
(1)蹈其背以出血
(
)
(2)畔主背亲
(
)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
)
5.益
(1)单于益骄
(
)
(2)有所广益(《出师表》)
(
)
名词,脊背
动词,背叛
动词,离开
副词,渐渐
动词,增加
6.见
(1)见犯乃死,重负国
(
)
(2)何以汝为见
(动词,见面)
(3)慈父见背(《陈情表》)
(
)
(4)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
)
7.遗
(1)置币遗单于
(动词,送给)
(2)小学而大遗(《师说》)
(
)
介词,被
助词,用在动词前,相当于“我”
动词,表现
动词,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空以身膏草野(
)
②天雨雪(
)
③羝乳乃得归(
)
④杖汉节牧羊(
)
⑤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
﹒
﹒
﹒
﹒
﹒
滋润
下
生子
执、拄
祀
(2)名词作状语
①其一人夜亡(
)
②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
﹒
在夜里
向上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因泣下沾衿(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②屈节辱命(
)
③欲因此时降武(
)
④反欲斗两主(
)
﹒
﹒
﹒
﹒
﹒
﹒
眼泪
使……回归
使……丧失,使……受到玷污
使……投降
使……相斗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何久自苦如此(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单于壮其节(
)
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
﹒
﹒
﹒
使……受苦
认为……豪壮
以……为乐
四、古今异义
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_____;今义:料理、筹划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________;今义:业绩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_______;今义:相当于所以
﹒
﹒
﹒
﹒
拿着
栽培,提拔
对长辈的尊称
趁这时
5.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_____。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_____;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古义:_________;今义:诚实、老实
﹒
﹒
﹒
﹒
妹妹
年纪
确实存在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为降虏于蛮夷。(
)
(3)何以汝为见?(
)
(4)子卿尚复谁为乎?(
)
(5)何以复加?(
)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
(7)若知我不降明。(
)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介宾倒置
宾语前置
介宾倒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2)非汉所望也。(
)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者……也
……也
……也
4.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2)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3)使牧羝。
(4)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六、文化常识
1.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西汉前期,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近代西方主流史学家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2.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3.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高昌回鹘、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后流传到中亚、西亚的突厥系国家。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史书称“可寒”,原意是“国王”。有别于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含义为“天之子”),在鲜卑等部落中“可汗”之称呼似乎是一般亲王贵胄大臣亦可称谓的。
4.月氏: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
5.夜郎:又称作夜郎国,是中国汉朝时所谓西南夷中的一个国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有学者认为位于今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3~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①,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②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③乃死,重负国(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④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2)
!”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⑤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3)。
文本导学?素养形成
﹒
﹒
﹒
﹒
﹒
﹒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
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⑥。单于募降者赦罪(4)。”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
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
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⑦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
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⑧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5)
?且单于
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
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
﹒
﹒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虞常等人想趁着单于外出打猎不在家动手,结果因内奸告密而失败,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
B.虞常被活捉后供出了张胜、苏武也参与了谋反的事,怕被供出后受到侮辱,于是想自杀,张胜等人制止了他。
C.单于派卫律审讯苏武,苏武拔刀自杀被卫律抱住,后来卫律派人找来医生,把已经奄奄一息的苏武救活了。
D.卫律为使苏武投降软硬兼施,可苏武不为所动,痛骂卫律,并特别指出,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明确】选B。苏武没有参与谋反的事。
2.从选文看,卫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二、阅读课文7、8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①武。久之,单于使陵
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②足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③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1)
?前长君为奉车,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④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
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
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
更嫁矣。独有女弟⑤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
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
﹒
﹒
﹒
﹒
﹒
﹒
以过陵(2)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⑥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
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
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
之(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⑦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
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⑧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
通于天(4)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
﹒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陵和苏武都在汉朝廷中做侍中,苏武被扣留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他主动请求单于派他去劝降苏武。
B.李陵见到苏武后,列举了汉武帝对不起苏武一家的种种事情以及苏家的悲惨遭遇,对此,苏武不为所动。
C.李陵和苏武谈起了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还谈到了汉武帝的残忍,劝说苏武不要为这样的皇帝守节,被拒绝。
D.李陵见苏武对汉朝廷如此忠诚,深为感动,对苏武的敬佩油然而生,对自己的投降行为深为愧疚。
【明确】选A。“他主动请求单于派他去劝降苏武”错,李陵劝降苏武是单于派去的。
4.李陵去劝降苏武,苏武是如何对待他的劝降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李陵“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一下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发:__________。
②状:___________。
③见犯:_______________。
④降: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当死:_________。
⑦膏:_____。
⑧畔:_________。
发动,动手
情状、情况
这里指受到侮辱
使动用法,使……投降
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判处死罪
滋润
同“叛”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
更加对不起国家。
污损了节操,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就免罪。
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微点拨】
怎样判断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位置在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某个文言句子,如果其状语在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了,就可断定这是个状语后置。比如(5)句,“于蛮夷”就是状语后置。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求:_____。
②说:_____。
③亡:_________。
④劾:_____。
⑤女弟:_____。
⑥夷灭: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分:__________。
⑧喟然:_____。
访求
劝说
同“无”
判决
妹妹
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
料想,断定
慨然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您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呢?
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
也心甘情愿。
我李陵与卫律的罪行严重,无以复加!
课堂探究?素养培优
【思维锤炼】
1.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点拨】
部分
大意
第一部分(1段)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2.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
【点拨】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点拨】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卫律是怎样来劝说苏武投降的?苏武有何表现?
【点拨】
劝降
手段
劝降具体表现
苏武
表现
最后
结果
威逼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不动
大骂卫律,绝不
投降。
利诱
①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②封官加爵:拥众数万③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不应
5.李陵是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是怎样劝降的?
【点拨】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余年?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从李陵的言辞中可以体察李陵的策略: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综合素养实践】
1.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观点一: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像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二: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2.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示例:
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苏武: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拓展阅读?文化传承
【主题阅读】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由此可见,苏武忠于汉室江山,宁死不降,其感恩之心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感恩自己的老师,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品·国学】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3.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我来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撷·素材】
爱心企业家反哺家乡
2019年2月9日上午,丁字桥村爱心广场上暖意融融。广场上,100桌坝坝宴准备就绪。近千名年逾50岁的村民围坐在圆桌边,翘首以盼“恩人”的到来。
乡亲们口中的“恩人”,是丁字桥村的在外乡友、新疆天地集团董事长郑大清。“乡亲们好!”当郑大清走上广场,乡亲们纷纷涌上前去,表达感恩之情。
坝坝宴期间,工作人员捧着一叠叠扎着红丝带的百元大钞来到桌前。郑大清来到乡亲们身边,将现金红包一一送到大家手上,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安享晚年。
“我已经从大清这里领了11年养老金了。今天又领了6万元,大清是我们的大恩人啊。”丁字桥村七组82岁的周家玉老人激动不已。当天,郑大清共发放现金近900万元、空调500台、冰箱100台、电视机100台,折合人民币总计约1
200万元。
感恩家乡,情系家乡父老乡亲、回馈社会,是郑大清始终不变的情怀。
【延伸阅读】
常存感恩之心
陈小红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乡村医生马文芳,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就是那1961年的169元钱。”
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
解放日报曾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这名乡村
医生的事迹。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
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
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
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
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
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
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
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人民日报》2006年9月8日第04版)
三言两语
话主题
(思维提升)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要常存感恩之心。
咬文嚼字
学用词
(语言建构)
2.分析第2段中“竟然凑起了169元钱”“竟然”一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竟然”说明没有想到,字里行间渗透着马文芳对乡亲的感激、感恩之情。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
苏 武 传
(45分钟 54分)
一、基础应用(35分)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议论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亲:亲戚
【解析】选C。A项“论”,判罪;B项“当”,判处;D项“亲”,双亲。
2.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为降虏于蛮夷
D.何以汝为见
【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动词,D项是语气助词。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
A.天雨雪,武卧啮雪
B.羝乳乃得归
C.乃幽武置大窖中
D.杖汉节牧羊
【解析】选C。C项中的“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_A、B、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_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选B。A项“丈人”古义是对长辈的尊称,今义是岳父;C项“明年”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今义是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武传》中写卫律告诉单于苏武不屈服,不投降,表现单于想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武传》中写丁令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于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乃幽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 (2)单于愈益欲降之 (3)丁令盗武牛羊
武复穷厄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本来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说什么连坐(治罪)?
(2)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让两国相互攻打,匈奴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3)(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每天都是这样,旄节上牦尾全部脱落。
7.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90字左右。(6分)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恸心酸。
心灵独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8.请用“家乡”“桃花”“生活”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家乡那一树一树的桃花,开在菜园边,泥墙下,像一片片灿烂的红云,温暖着乡下人家粗粝而简朴的生活。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
③辎(zī)重:粮草等物资。④浚(jù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_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解析】选C。从文意上看,“召陵”为一句,“欲”后句子为下一句,如此可排除A、D项;又从结构上分析,“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为句子宾语,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_
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B.“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解析】选D。“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_分)
( )_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解析】选C。理解错误。李陵投降后,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
(2)(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附【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骑兵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派他的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走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