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小学语文研究课教案
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执教者:李华英 时间:2011年6月3日
本研究课研究的主题:阅读教学中学习表达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想: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和句,了解表达方法:围绕课文的中心句,找出相关的语段,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书过程中,引导运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想象、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掌握解词方法和表达的意思,加深对遣词造句方法的印象;
2、在训练中学习表达:品味字、词、句及标点的作用,进行同类词语联想,用词练句,课末组织感受课文的写法,让学生理解内容,学习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运用“应接不暇”等词语。
2、能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德国的风情。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词素分析、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品析语言、揣摩写法中理解内容、学习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领悟、认同美好的异域风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品味词句,学习表达,感受异域风情。
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预设生成)
一、复习,新课导入。 1、直扣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板书:奇丽 奇特 1、学生读中心句 掌握课文中心句 第一课时已了解,学生会踊跃发言
二、新课教学 (一)1、体会“奇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2、研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二)、感受民族奇特: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三)、理解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升华感受 师:默读课文,找出写奇丽的景色的语段。想一想,哪些词语写出了景色的“奇丽”? 并把词语的意思写在旁边。2、指名读文,汇报学习情况。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花的多或者美呢?师:看,多美的花啊!我们已陶醉其中了,我们把课文变成奇丽的小诗,谁来读一读。教师范读师:景色奇丽,人也奇丽。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奇丽的句子。师小结: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人和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吗?师:谁理解 “耐人寻味”的意思?师: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地体会琢磨。细细地去想你会感悟到什么呢? 生:自主学习,划出相关的语段及表现奇丽景色的词语,理解意思。生:交流汇报A 理解、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联想、汇报、交流B、理解品味“应接不暇”。练习写一些:在市场里, 在运动会上, 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和评价、自由放声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生:交流汇报理解:莞尔一笑,感叹号的作用。生:读民族奇特的语段,A、体会吃惊原因。B、体会:三个“都”字在这里的作用生:交流汇报 引导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用不同的方法解词。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同时积累词语。进行词的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近义词联想,积累词语。激活积累,训练运用词语。在读中感受景象美、语言表达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发现和品味中感受词语、标点、语言表达的作用围绕中心句进一步学习。学生在读中理解,在品词语的作用中,加深感悟表达方法,在感悟中升华情感,从中体会德国的奇特之处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 学生在预习时,从词典中了解到词语的意思,但是用想象法、词素分析法来理解词语有难度,老师要加强引导。新旧知识连接,学生积累的语言不少,难度不大有课文为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完成要求学生从停顿、流畅、情感等方面评价朗读,可能有点困难,老师要加强引导。尽量发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去发现美的表达,如能力不及,教师要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较容易,但“细细地去想你会感悟到什么?”学生比较困难,如何引导也是个难点。
三、小结 总结并探讨篇章特点 师:这篇课文,你们感觉什么写法很值得学习。师:最后,让我们共同读读课文的中心句。学习德国人民的这种崇高精神-这篇课文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回归课文表达这个重点,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学习作者确定中心和选材的方法,较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传承、启迪、熏陶、审美”几方面的任务。
四、课外拓展(含课外作业等)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
奇丽 奇特
人 人 为 我 我 为 人 人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运用“应接不暇”等词语。
2、能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德国的风情。
3、通过朗读、词素分析、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品析语言、揣摩写法中理解内容、学习表达。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领悟、认同美好的异域风情。
在设计课时时,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我确定了讲课的思路。,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 整体感悟,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图文结合感受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最后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同学们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词素分析、想象、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莞尔一笑”,课件展示五一少女微笑的画面;理解“应接不暇”,让学生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再运用“应接不暇”,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悟,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同时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时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一定不要早早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应该把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只关注尖子生而学困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言见解,没能面向全体学生。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学生讨论不够积极,停留在表面应付的层面上,有效性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往深的方面进行讨论,形成一种良好的讨论氛围。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的也不好。在第三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3、在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比较容易,但是联系生活实际时,有点被动,学生对感性的内容较容易理解,对理性内容的理解比较棘手。说明我们在平时在这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4、由于上课的内容较多,最后总结写作特点时间较为仓促,没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有点牵强附会。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忽略写作特点的概括总结,这方面也要引起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