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9 21: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2、 表2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
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4、《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5、《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
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
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
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
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9、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0、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
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1、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
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
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3、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15、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
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16、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17、“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18、《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
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9、“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0、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
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1、“奉法者强,是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22、《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
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2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
展而成。这两个阶段
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4、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
“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
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
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28、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29、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
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
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
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二、材料题(共4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6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3分)并分析其意义。(4分)
32、(15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4分)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33、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6分)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C C A C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D C C
题号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C
二、材料题(共4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6分)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
(2)分封诸侯王国。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3分)并分析其意义。(4分)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2、(15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
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
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
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
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
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4分)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33、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6分)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