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一册16课《我心中的太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第五单元《奇妙的天空》的第一课,教材内容是一节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题材,看起来似乎难度不大,但可供学生表现的空间却很大。教材首先从“美与自然、科技”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关注中外艺术文化、亲近同龄人作品,从而达到激发想象的目的。教材还引导教师把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作业要求也宽泛,体现灵活性和情意行,给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适当的环境,避开一个圆圈,周围加上几根线条这种简单、模式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的孩子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活跃,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年级的学生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但要注意动手能力较差,合作意识也较弱,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不适宜过度强调技能运用和过高追求作品的完整性,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策略:
本课是想象画创作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想像力、发展形象思维。围绕教学,先组织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收集材料,再到课堂中引导展开想象促进生活经验和艺术形象的积累。考虑到是一年级的学生,通过猜谜语、表演故事等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发现的方式运用观察发现法、比较分析法、探究体验法,逐步深入探究,培养发现、归纳、表述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探究的乐趣;能大胆地展现“我心中的太阳”。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太阳的基本形状特征。
(2)能用语言描绘太阳,用点、 线、 色和其他材质大胆表现太阳的美。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太阳给大自然带来的美并感知认识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2)运用点、线、色,自由结合其他材料,创造性表现太阳,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了解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学生如何发挥想像力,表现独特的太阳形象。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打破常规, 开拓学生思维,结合其他材料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太阳形象。
课前准备:
课件、个性太阳角色、纸盘、各种其他材料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 猜谜导入。生设问太阳基本形象,引导生板书画太阳。
动脑筋、猜谜语
回忆太阳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传统模式图形+光芒。)。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新课的学习兴趣;回忆传统的表现太阳的形式可以与后面想象的作品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课堂发展
1、播放太空太阳视频,引发问题。
2、比较说一说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金太阳和太阳剪纸作品。
3、表演关于太阳的小故事。
4、引导学生从作品实物中发现美感和创作方法。
5、播放同龄人作品。
6、提出练习指引并巡视辅导,提醒学生大胆表现。 1、观看影片,了解太阳的科学知识,学生自由谈论自己对太阳的真实直观感受。
2、感知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比较发现表述作品的不同感受。
3、倾听故事、参与故事角色想象。
4、小组讨论探究个性太阳作品、汇报。
5、欣赏同龄人作品。
6、创作太阳作品。
1、让生了解太阳的科学知识,培养口头表述能力,表达感受。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
发现艺术作品的美感,并谈出各自
与众不同的想法。培养表达。
创设乐于想象的环境,开启思维。
欣赏作品实物,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探究创作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寻找共鸣,进一步激励大胆想象出太阳的形象。
6、通过想象表现,体验乐趣,培养能力。
展评 小结 1、协助把作品展示到环境里。
2、引导学生自评、他评结合师评,学习艺术作品的评价方法。 互相欣赏、讨论彼此的作品。
互动评价。
梳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学习相互欣赏,学会自评、他评,感悟师评,提高表述能力。
课后 拓展 推荐探索宇宙的几部纪录片。 学习更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探讨宇宙太空的神秘。 让学生从最直接方便的渠道摄取本课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视野。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