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
余
丹
1.积累字词,能读准字音。
2.弄清记叙文六要素,梳理故事情节。
3.品味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4.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
莫顿·亨特(1920—2016)(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
扒bā
1.抓着;用手指紧紧扣住
2.刨;挖
3.剥;脱掉
pá
1.用手或耙子使东西聚拢或散开
2.用手搔、抓
3.一种烹饪方法。先将原料(整块或整只的鸡鸭等)煮至半熟,再放到油锅里炸,最后用文火煮酥。
4.窃取别人身上的财物
和
1.h
é
2.h
è
3.h
ú
4.hu
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5.hu
ò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
差
1.[
chā
]
2.
[
chà
]
3.
[
chāi
]
4.
[
cī
]
5.
[
chài
]
参
1.cān
]
2.[
shēn
]
3.
[
cēn
]
4.
[
sān
]
晕[
yūn
]
1.用于“头晕、晕头晕脑、晕头转向”等。
2.昏迷
[
yùn
]
1.头脑发昏,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有要跌倒的感觉:~船。眼~。他一坐汽车就~。
2.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见〖日晕〗、
3.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墨~。红~。灯光黄而有~。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六要素,复述课文。
记叙六要素:
时间:七月
地点: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男孩子
事情起因: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已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经过:
“我”跟他们爬悬崖,结果被困住,下不来。
结果:在父亲的帮助下,“我”
成功脱险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根据时间变化或是空间转换再次复述课文。
3.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我”状态或是心理的词语。根据心理变化再次复述课文。
心
理
犹豫——紧张——吓坏——
爆发——平静——骄傲
一.(1—17)写作者冒险登上悬崖面
临的困境。
二.(18—28)写作者在父亲的鼓励下
勇敢实践,脱离困难的经历。
三.(29)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
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1.作者在爬上悬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被哪些人否定了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部分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勾画出关键性的字句,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
朗读课文,品味心理
2.我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气爬上了悬崖,神情恍惚,已经麻木了,显然靠自己是不可能安全回到地面的,这个时候谁像天使一样出现了?他是怎样帮助我爬下悬崖的?我有怎样的表现或心理?请同学们默读第18-28段,回答以上问题。
说说“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父亲教我把左脚踩在岩脊突出的那块石头上。(我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下面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最后爬下悬崖,扑进了父亲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3.父亲帮助我爬下悬崖时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借用其他手段直接将我抱下悬崖?由此可以看出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实际,理解主题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这篇课文又译为《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这一课学到了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不大了,就能战胜它!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化整为零,把大的困难分解成小的困难,然后一个一个的解决。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化整为零解决困难的呢?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
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
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
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
能办得到的”,那么,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
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总结
布置作业
将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注意重点描写当时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