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0-12 20:54:3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1)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情景导入:
化学研究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等方面。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一、物质的变化
下面请大家做几个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实验1-1] 水的沸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实验】:[实验1—2] 胆矾的研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思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呢?
举例:
【实验】:[实验1—3] 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实验】:[实验1—4]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思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
举例: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哪些现象?
讨论交流:
强调: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交流: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精讲点拨:   
【例题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解析】因为化学变化常伴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其他物质。在A、B、D的变化前后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因此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而C的食物腐败是由于食物与空气等发生了反应,变成了其他的物质而不能食用,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例题2】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铁生锈 B水结冰 C煤燃烧 D脂肪酸腐败
【解析】铁生锈是铁变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煤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脂肪酸腐败生成了不同于酸的物质,总之,这三种都生成了新物质。而水结冰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选B。
【例题3】为什么一个苹果被分成许多小块,甚至榨成果汁仍然能吃,而腐烂后却不能再吃?
【解析】苹果被分成许多小块或榨成果汁,只是大小和形状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但苹果腐烂后生成了新物质,对人体有害,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腐烂的苹果不能吃。
达标体验:
1.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3.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特征
伴随现象
举例
联系
区别
拓展提升: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家庭自制冰块 B.馒头变馊 C.糯米酿成酒 D .火柴燃烧
2.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潮起潮落 B. 海市蜃楼 C. 风起云涌 D .光合作用
3.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生成新物质 B. 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
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 .铁生锈;铁被腐蚀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冰糕变软
C剩饭变嗖、高粱酿酒 D灯泡发光、铁锅生锈
(选做题)
3.一种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则这种变化( )
A一定是升华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不可能发生,固态物质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
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2)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景导入:
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
(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用5分钟阅读课本第7至9页内容,找到并划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理性质?
3.通常研究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熔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学习:同桌相互检查记忆情况,相互释疑。
讨论交流:表1-1 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例子。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
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
观察老师演示(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1-5]探究氧气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闻气体是的正确操作)。
讨论交流: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思考交流:
1.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2.思考:水、二氧化碳、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归纳小结: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个人思考,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
精讲点拨:
【例题】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与铝不同的氧化铝,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新物质氢气,铝本身也发生改变,这些都属于铝的化学性质;其余则属于它的物理性质。
  【答案】(1)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较软、密度较小,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2)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达标体验: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汞(俗称水银)作体温计的指示液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  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
4.手放在一块被火烧烤的板上仍安然无恙,则这块板材具有的性质是( )
A.透气  B.耐高温  C.防水  D.绝热
5.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6.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木材做桌椅  B.用水灭火 C.用汽油作燃料    D.用铝制作电缆 2.古人曾将铅煅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这也是“铅笔”名称的由来。铅条能象现代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
A.硬度小   B.熔点低 C.密度大   D.能导电
3.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
(1)盐和糖_______________;(2)铜制品和铁制品_______________;
(3)酒和醋_______________;(4)瓷勺和塑料勺_________________。
4.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___。
5.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下列空格。
(1)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
(2)煤气燃烧_________________;(3)玻璃破碎_________________;
(4)铝箔能在空气中剧烈_________________。
6.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10g碘可以完全溶解在50g酒精中配成碘酒,酒精还能溶解许多其它物质。点燃酒精灯,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又在火焰上罩一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白色物质。根据以上文字叙述归纳小结,试回答:
(1)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
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2)推断酒精的一种用途: 。
(3)运输和储存酒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
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领导的科技小组曾经成功地制取出盐粒大小的N5。在制取N5的实验中,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N5与氮气不同,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则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以下问题:
(1)填表
氮气 N5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请你想象一下,N5在应用领域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密度比空气小 B.无色气体 C.能跟氧气反应 D.难溶于水
4.下列叙述中,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生产碳酸型饮料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煤用于作燃料 D.铜丝用作电线
(选做题)
6.市场上销售一种不粘锅炊具,内壁涂有一层叫聚四氟乙烯的物质。请推测做涂层的聚四氟乙烯可能具有的性质。(至少答2条)
参考答案: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1)
达标体验:1.C 2.C 3.B
拓展提升:1.A 2.D 3.A 4.B
布置作业:1.B 2.C 3.D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2)
达标体验:
1.B 2.C 3.C 4.D 5.C
6.物理变化:E 化学变化:C 物理性质:BD 化学性质:A
拓展提升:
1.C 2.A 3.(1)味道(2)颜色 (3)气味 (4)质地、硬度
4.物理变化:④ 化学变化:⑥ 物理性质:① 化学性质:②
用途:③⑤
5.(1)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 (4)化学性质
6.(1)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等选其中之一。能燃烧。(2)作燃料。(3)低温、密封保存。
布置作业:
1.物理性质:(1)质软 (2)银白色 (3)常温下是固体 (4)密度比水小
(5)熔点低
化学性质:能与水反应。
2.(1)
氮气 N5
物理性质 常温下无色气体 常温下是固体
化学性质 稳定 极不稳定
(2)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
3.C 4.A 5.C 6.无毒,耐高温。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研究物质
组成
结构
决定
决定
性质
决定
反映
变化规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
1.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铁杵磨成针 C.火烧赤壁 D.凿壁偷光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 B、香水挥发 C、湿衣晾干 D、瓷碗破碎
3.(10张家界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4.下列气体性质的表述错误的是        
A.CO2能还原铁矿石 B.O2能支持燃烧
C.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H2是最轻的气体
5.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干冰升华 C.光合作用 D.食物消化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铜器生锈 B.甲烷燃烧 C.汽油挥发 D. 苹果腐烂
7.下列变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灯泡通电发光 B.西瓜榨成汁 C。高粱酿成酒 D.铁丝弯曲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条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烫
C.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9.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将胆矾晶体研碎至细末 B.铜丝在火焰上灼烧至黑色
C.新鲜牛奶久置后变味 D.人体组织消化葡萄糖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钛合金制人造骨 B.盐酸除铁锈
C.液氧用于火箭发射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1.下列各项产业群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 B.钨的冶炼与加工
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橡胶的合成与加
12.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下列生活中的常见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冰雪融化 C.食物腐烂 D.铁钉生锈
13.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如右图)的主体结构是用国产Q460钢制成的 。下列有关Q460钢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强度高 B.能导电 C.耐腐蚀 D.抗震性好
14下列物质质量增加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是 ( )
A. 铜片在空气中加热 B.敞放的固体烧碱
C.露天堆放的生石灰 D.干燥木材吸水
1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烟 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燃放烟花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16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花生霉变 C.瓷碗破碎 D.火药爆炸
17.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18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 B.“丝”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
C.“泪”是指液态石蜡   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19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20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焰火表演 B.霓虹灯表演 C.音乐喷泉 D.气球升空
二、填空简答题题
1.(10,娄底2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现有如下几种物质:
A.熟石灰 B.石墨 C.硝酸钾 D.甲烷
请用上述物质的字母序号填空(每空只填一种物质):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2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23 ;
(3)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24 ;(4)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是 25 。
22. D 23. B 24. A 25. C
2.(2010·遵义,11)请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内在关系,填写下表中的空白(O表示氧原
子,●表示碳原子)。
①O2 ②可以支持燃烧 ③可也做灭火剂
3.(10年云南玉溪22)(5分)现有氮气、氧气、一氧化碳、甲烷、水、酒精、食盐、碳酸钙等八种物质,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用化学式填写)。
⑴ 约占空气总体积4/5的是 ;
⑵ 最常用的溶剂 ;
⑶ 有毒性,可燃烧的气体是 ;
⑷ 司机驾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是 ;
⑸ 日常生活中用来调味和防腐的是 l ;
答案N2 H2O CO C2H5OH NaC
第一单元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
1. C 2. A、3. C、4.A 5. B 6. C. 7. C. 8. B. 9. A 10. A
11. C. 12. B. 13. C. 14. D. 15. C. 16. C. 17. C. 18. B. 19. C. 20. A.
二、填空简答题题
1. 22. D 23. B 24. A 25. C
2. ①O2 ②可以支持燃烧 ③可也做灭火剂
3. N2 H2O CO C2H5OH Na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A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行为 内容 意图
视频导入 学生观看录像“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无处不在。什么是化学呢? 引出课题
图文解读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解读插图,初步形成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性地去读,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物质相联系,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培养自学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了解“变化”,形成认识:(学生作助手)1、白纸显字:向用酚酞试液书写的白纸喷洒稀氨水,白纸上出现红色的字迹“变化之学,探究中学”;
2、反复无常: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滴入稀盐酸,红色消失,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反复几次。3、清水变奶:让学生向装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清水变成牛奶”,让另一学生继续吹气“牛奶变成清水”。 互动实践
调查展示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课前收集的实物材料、商标、说明及一些相关的高科技信息材料。通过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调查展示,让学生亲身体会什么是组成、结构及性质,使化学的概念紧密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关系。 资源共享
讨论交流 主题:我心目中的化学1、讨论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
2、讨论、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
3、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形成共识
归纳总结 深化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
  总结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联系实际,积极探究。 悟法开窍
拓展研究 学生通过课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获得信息,树立大课程意识。 升华提高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背景资料】
1、有关“化学史、化学家”的网上资源:
http://218.62.43.28/52chem/Article_Class2.asp ClassID=12 ( http: / / 218.62.43.28 / 52chem / Article_Class2.asp ClassID=12 )
2、有关“新型材料及化学工艺”的网上资源:
http:///441hxycl/441.htm ( http: / / / 441hxycl / 441.htm )
3、有关“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网上资源:
http:///411hjbh/411.htm ( http: / / / 411hjbh / 411.htm )
4、“生活中的化学”网上资源:
http://lusen19./ ( http: / / lusen19. / )
http://www.cbe21.com/subject/chemistry/ ( http: / / www.cbe21.com / subject / chemistry / )
5、“趣味化学常识”网上资源:
http://lusen19./ ( http: / / lusen19. / )
http://218.62.43.28/52chem/Article_Class2.asp ClassID=11 ( http: / / 218.62.43.28 / 52chem / Article_Class2.asp ClassID=11 )
6、其它途径:学校、社区、工厂……的图书室、资料室、档案室等。
执教:湖北省枝江市马店四中  谭凌云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B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获取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慨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AgNO3溶液 HCl溶液 NaOH溶液 酚酞 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 小烧杯 事先用酚酞写好“化学大世界”的白纸并晾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
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
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假设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图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6、 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一组图画)
六、探究小结
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化学的新认识。
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
七、课堂整理
1、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
2、 初谈学习化学的方法。
八、课后补偿
1、将课堂整理的内容完成后连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装入自己的“化学学习成长袋”中。
2、点击网站http://www./chinese ( http: / / www. / chinese )
【背景资料】
1、http:// ( http: / / )
2、http://www.syjy.cn ( http: / / www.syjy.cn )
3、http:// ( http: / / )
4、http://www.newssc.vrg ( http: / / www.newssc.vrg )
执教:湖北省(私立)枝江英杰学校 王玉蓉
【点评】
在学生的表演中,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问题----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点评: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