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0-12 20:55:0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填空实验报告
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后作业(弹性):
1、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
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
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
执教:湖北省枝江市江口中学  樊铁芹
【点评】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教师抓住蜡烛燃烧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让“观察”贯通始终,这样就将学习方法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寓于“过程”之中。
本节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汇报交流中的“异常情况”,组织了再探究,其再探究的内容有力地淡化了“书本权威”,而强化了学生主体。课后弹性作业更是别具一格,可谓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亮点。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教学设计】
信息平台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点评】
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助手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点评】
“呼吸”常见的现象不平常
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对着玻璃片呼气。
【点评】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了教师的严谨作风
展示交流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评价整合
1、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点评】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物学知识: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点评】
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也是本个案中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等途径可知道
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1、 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
科学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操作
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成长记录
请将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记入你的成长记录中。
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点评】
竹节为密闭结构,只有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竹节内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高。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将课堂探究内容迁移拓展,独具匠心。
执教: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江友平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研室 易章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1)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4、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导入:观察四大发明图片,观察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
讨论交流: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了解化学史。
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通过对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活动与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讨论交流:【观看图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说出对蜡烛有哪些认识?(多角度)
合作学习:
学生提出自己对蜡烛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互相解答。
自主学习:
用3分钟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可以按课本第12页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填写表格。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燃着时 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 图1-11实验
熄灭后 进行图1-12 实验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们交流,比一比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谁的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深入探究】: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什么呢?
【实验】: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讲点拨:
【例题】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的现象,千万别轻易忽略这些细节,许多发明和发现都是源自实验中发生的与期望不符合的现象或数据。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就是从类似的意外发现中,不断地探究进而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我们也应该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在探究过程中,除了实验和观察外,查找资料、与他人交流等也同样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式。因此A、B、D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答案】C
达标体验: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 (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蜡烛是由    和    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    ,形状    。硬度较    ,气味是    ,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    (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蜡烛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3.蜡烛燃烧既发生了    变化又发生了    变化,火焰分    层,  _    最暗,    部分的温度最高,    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    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    和    两种物质。
4.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课堂小结:
活动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拓展提升: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2.为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住的加热效果,李明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向试管内各加入3 mL 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A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处加热;
(2)把B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3)把C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灯芯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水沸腾所用时间(S) 90 30 45
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液化石油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2.自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教师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了人民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 目前有些蜡烛生产厂家宣传的广告词“不流泪的蜡烛”──即蜡烛熔化后不会从周围流下,你相信吗?说明原因。
(选做题)
3.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某同学用干冷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过一会儿,火焰逐渐减弱,移开烧杯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到没有水珠出现,火焰仍然逐渐减弱。
(1)你认为火焰变微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2)
学习目标:
1.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探究报告进行修改并使之完善的能力。
知识准备:
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组内交流)
情景导入: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讨论交流:
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含有氧气、水蒸气和其它杂质气体和尘粒等,而其中__________是人体需要的,呼出的气体中它可能没有或很小。从生物学中我们已经道人和动物呼出大量的__________,所以我们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它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高。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是湿润的,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__________。
【提出猜想与假设】:
1、人呼吸需要氧气,则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将__________;
2、人呼出二氧化碳,则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会__________;
3、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增加或减少或基本不变。
自主学习:用3分钟阅读课本P14页相关资料:
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__________,浑浊越多,二氧化碳越______。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水蒸气在常温下易凝结成_____。
自主学习:
用3分钟阅读课本第14--16页内容,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合作探究:
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过程】: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步骤1】: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到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的二氧化碳。
【步骤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
【现象】:空气中,木条持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中,木条很快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氧气量__________,呼出气体中含氧气量__________。
【步骤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
【现象】: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水雾出现。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水量__________,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
完成探究报告:
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
探究报告探究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品(可自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和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报告,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精讲点拨:
【例题1】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将实验设计及相关内容填入下表中。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解析】要检验冒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
【答案】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
【例题2】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可以在空气中点燃。取一段用砂纸打磨过的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的固体粉末。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_______生成________(填物质的颜色、状态),该过程发生了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镁带燃烧前是银白色金属,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粉末,所以该过程生成了其他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2)注意:不要将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测、结论等相混淆。例如,描述实验现象时,不应直接指明生成物的名称。本题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才是实验现象。
  【答案】(1)银白色金属,白色固体粉末,化学变化(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粉末。
达标体验: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把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酒精灯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了______________
用手触摸上一步骤中的烧杯底部,感觉___________ 说明酒精燃烧时有热量放出_________________
用塑料软管向一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_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右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 a熄灭、b变旺 B. a变旺、b熄灭 C.都变旺 D.都熄灭
5.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6.填表:
课堂小结:
1.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得出:
(1)呼出的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较少的氧气;(2)空气中有较多的氧气,较少的二氧化碳和水;
2.可以设计实验证明上面的结论。
拓展提升:
1.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时,我们经常利用显微镜把细胞分解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几个不同部分来认识,这种方法属于 ( )
A、比较 B、归纳 C、理性思维分析 D、实验分析
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3.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 ;还可以使燃着的小木条 。
4.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的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展血管、增强记忆的作用。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对一氧化氮的猜想或评价正确的是( )
A易溶于水 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 C易与水反应 D有害无利
(选做题)
2.某实验测出的人呼吸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X 78% 75%
氧气 21% 15%
二氧化碳 0.03% 3.68%
水 0.06% 5.44%
其他 0.91% 0.88%
请你回答:(1)因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__________。
(2)请你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你的验证方法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分析: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小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篇化学日记:我用实验证明了自己呼出气体的成分。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1)
达标体验:
1.B 2.石蜡,棉芯,白色,圆柱,小,无味,浮在水面,小。
3.物理,化学,三,焰心,外焰,焰心,水珠,浑浊,水,二氧化碳, 4.A
拓展提升:
1.(1)A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水蒸气 (3)C A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将加热物体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
3.将液化石油气点燃,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发现内壁出现小水珠,证明燃烧生成水;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
1.C 2.不相信。因为蜡烛燃烧时都是先熔化为液体,再受热变为气体燃烧。
3.(1)烧杯内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或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内)
(2)在酒精燃烧产生的火焰上方罩上烧杯后,火焰逐渐减弱,可能是酒精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造成的,用一氧化碳做相同的实验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2)
达标体验:1.D 2.B 3.C 4.B 5.D 6.

发烫
二氧化碳
拓展提升:
1.D 2.A 3. 浑浊,熄灭 4.水不能完全充满整个杯子。
布置作业:1.B 2.(1)氧气;(2)向一个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会出现水雾;
(3)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明显增多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为了测定教室中空气中的成分,化学教师让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提前收集一瓶教室中的空气,以备上课实验时用。小明从实验室中拿了一只空集气瓶,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了一会儿,盖上了玻璃片。(1)你认为小明的收集方法正确吗? 。
(2)请你叙述正确的收集方法 。
(3)用生活中的日用品代替集气瓶来收集教室内的空气,你的方法是 。
2.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 B.实验 C.假设 D.做结论
3.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5.某实验测出的人的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X 78% 75%
Y 21% 15%
CO2 0.03% 3.68%
H2O 0.06% 5.44%
其它 0.91% 0.88%
(1) 请你判断:X是 ,Y是 。(填物质名称)
(2)请你回答:因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 。(填物质名称)
(3)请你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你的实验方法是 。
(4)请你分析: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原因是 。
答案:
1.(1)不正确(2)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3)用矿泉水瓶子进行上面同样的操作。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其它合理的答案也可。
2.C
3.C 解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品质,是取得重大发现的首要条件。
4. C
5. (1)氮气 氧气 (2)氧气 (3)对着玻璃呼气(或对着无水硫酸铜呼气)
(4)主要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的增加引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