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起点---
日本列岛
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
岛国,岛屿众多
山地众多,平原少
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
便于畜牧业发展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知道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2、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了解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大和民族,简称“和族”,又称日本民族。主要是由原日本的土著居民组成,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是构成日本民族主体的民族,约占当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是以绳文人为祖族,吸收外来移民融合演变而成的独特民族。和族属于蒙古人种。
日本大和民族
北海道
本
州
四国
九州
平安京
奈良
大和兴起的地方
1.兴起:公元1—2世纪,日本各地形成100多个小国
公元3世纪中叶, 大和兴起
2.统一: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日本的历程
3.社会结构:
大王: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依靠贵州统治全国。
社会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①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②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国家统治: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实行部民制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私有民
生活其中
私有领地
王室、贵族
部民
奴隶
地位近似奴隶
汉倭奴国王印
古时日本分为100多个小国,与中国有“通使”关系,定期向中国进贡。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统治阶级的内讧
下层民众的反抗
政局动荡
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材料链接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储备改革力量
e7d195523061f1c0c989bbdf341b111e769f2ee359bd8df638E53E9931A62DC22263A6E1A75FFBC630BB5D77BA969D9175F253EB94D93A1189E24A7D909BAD0376573965191318DE1FD009565C070D073BB9699A615072F33A2D7F2042825409E74418739478CCFE042368A9978AAA8C0D69BECA006E016AFCFD402FEC3B700C5AEC73BEFFE372DE
遣唐使来华
孝德天皇
(645-654年在位)
乙巳之变
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
中臣镰足
(614——669年)
背景:
1、国内:
2、国际:
(根本因素)
二、大化改新
催化因素
社会矛盾尖锐,下层民众反抗
皇权旁落
①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
②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开始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
中臣镰足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化
大
新
改
日出之处的国家
大化改新
改革者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原因
①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繁盛阶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②日本大批留学生从中国学成回国,对比两国国情,他们深感日本的落后和中国的繁盛,产生了改革求新的要求,充当了大化改新的推动力量。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
c.统一赋税。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大化改新的内容
皇帝
中书省(决策)
尚书省(执行)
门下省(审议)
吏部
户部
刑部
礼部
兵部
工部
郡
县
中国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天皇
弹正台 太政官 神祇官
国(国司)
郡(郡司)
里(里长)
宫内省
大藏省
刑部省
兵部省
民部省
治部省
式部省
中务省
特点: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
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新
大化改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的改革(性质),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大化改新的影响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想一想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
茶道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寳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1)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应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与时俱进。
(3)注意保持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4)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的出现
(1)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2)贵族、豪门等组成庄园。(3)大庄园享有各种特权。(4)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1.出现的背景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形成
日本武士
目的:
组成成员:
性质:
形成: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小的武士集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武士和武士集团
①时间:
②人物:
③地点:
幕府统治:
12世纪晚期
源氏首领源赖朝
镰仓
①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②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③武士集团长期的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4、镰仓幕府特点: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首领:
征夷大将军
地位:
凌驾于天皇之上
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忠君、节义、廉耻、勇武等。
1、内容:
效忠的对象他的主公,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2、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3、结果:对日本民间社会逐渐产生了影响。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精
武
士
道
神
古代日本的武士
镰仓时代的武士
切腹
腰间佩利刃
武士道的思想带给日本的好处就是:整个民族的团结一气。在最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思想,不断的发展自己。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武士和武士集团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
和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内容、作用
时间、原因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的幕府统治
含义
课堂训练
1、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C
B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B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