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3平面镜成像 同步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3平面镜成像 同步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30 15: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平面镜成像
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2.如图所示,这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则此台钟指示的实际时间应是(  )
A.1时50分
B.11时10分
C.2时50分
D.10时10分
3.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a移动的距离过远,不能成像
B.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C.仍成像,但像也会向下移动
D.仍成像,但人们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4.如图所示,平面镜和长为10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0cm,则(  )
A.竖直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
B.为使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平面镜应至少高10cm
C.铅笔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的夹角为60°
D.铅笔向右水平移动10cm,铅笔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大
5.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保持5m远,若把视力表挂在人正后方的墙上人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3m时,被测人应位于(  )
A.距前方平面镜1m
B.距背后视力表1m
C.距前方平面镜3m
D.距背后视力表2m
6.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7.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这样可以避免行车时驾驶员视线受到干扰。轿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车内物体在前挡风玻璃中所成的像(  )
A.与后方同行的车辆重合
B.与前方同行的车辆重合
C.在后方同行车辆的上方
D.在前方同行车辆的上方
8.小刚身高1.7m,他站在水平地面上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距平面镜的距离为2m处。小刚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为h,像距镜面的距离为s,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s=2m
B.s=1.7m
C.h=2m
D.h=4m
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问题回答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移动另一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镜子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竖直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上能呈现蜡烛A的像
B.实验中,为了确定像的准确位置,应该选择平面镜作为实验的反射面
C.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D.若在实验中观察发现,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是反射面与白纸不垂直
10.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其前方竖直放置着一平面镜,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则(  )
A.将平面镜向上移动,该同学的像向上移动
B.要在镜中成完整的像,镜的高度至少为同学身高的一半
C.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高度增加
D.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的位置不变
二.填空题
11.小红站在平面镜前0.5m处,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她远离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 
 。
12.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当他向平面镜靠近时,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这个像是 
 (选镇“虚”或“实”)像。
1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立在自纸上:
(1)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子,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实验中还需要用 
 来测量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 
 。
(2)小明将棋子E横放,这时他看到的应该是图 
 中的情形。
14.洛塘河水面平静,某处两岸河堤高出水面1m,河堤上一棵树高4m,这棵树在河水中的像高 
 m.1.5米高的小明站在树边的河堤上,他的头顶与他在水中像的头顶相距 
 m.小明沿某段笔直的河堤以1m/s的速度往前走,此时他相对于他在水中的像的速度为 
 m/s。
15.如图所示,AB之间的距离为4m。当小球从A向B移动了2m时,若不考虑小球的形状和大小,这时小球和它的像之间的距离为 
 m;小明向竖直的平面镜走近时看到自己的像变大了,而实际上他的像的大小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的。
三.作图题
16.作出图AB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7.如图所示,B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画出条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
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1)在桌面上铺一张坐标纸,纸上竖立一块 
 (选填“5mm”或“2mm”)厚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去承接这个像,发现白纸上找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
(3)比较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板的格子数,并记录下来,移动蜡烛A,重复实验,可以得到结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19.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操作如下:①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②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③将玻璃板倾斜,再次观察“蜡烛A的像”,如图乙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 
 ;
(2)操作①中通过玻璃板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3)操作②的探究目的是 
 ;
(4)操作③中蜡烛A此时的像是图乙中的 
 (选填“A1”、“A2”或“A3”)。
参考答案
1.解:
A、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中,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A错误;
B、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C错误。
D、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D正确;
故选:D。
2.解: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平面镜中钟表像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1:50。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1:50。
故选:A。
3.解:在图乙中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
故选:B。
4.解:A、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不动,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故A错误;
B、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高度无关,故B错误;
C、铅笔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的也向右旋转30°,铅笔与它的像的夹角为60°.故C正确;
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也水平向右移动10cm。故D错误。
故选:C。
5.解: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距背后视力表1m,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故选:B。
6.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当镜面竖直放置时,所成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左右相反的;符合该条件的只有D图。且其对应点的连线应该与镜面垂直。
故选:D。
7.解:如图AB是车内的物体,车前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物体AB的像A'B',可以得到车内物体在车前玻璃成像在车上方,故选D。
故选:D。
8.解:AB、由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可知,小刚的像离平面镜距离s=2m,故A正确,B错误。
CD、小刚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正立的与自己等大的虚像,因此身高1.7m的小刚他的像高h也是1.7m。故CD错误。
故选:A。
9.解:
A、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光屏上并没有像,故A错误;
B、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像平面镜一样成像,还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对面的物体,故B错误;
C、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蜡烛后,再拿一枝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玻璃板前面的蜡烛完全重合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C错误;
D、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B能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10.解: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像与物体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A错误;
B、在镜中成完整的像,成像与镜子高度无关,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物像大小相等可知,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高度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的位置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1.解:
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0.5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0.5m。
当她远离镜面照全身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12.解:当同学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小明的大小不变,小明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大小不变。
同学在平面镜中成虚像。
故答案为:不变;虚。
13.解:
(1)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子,把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将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调整棋子B的位置,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实验中测量物距与像距,还需要刻度尺,刻度尺的作用是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且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因此小明将棋子E横放,这时他看到的应该是图甲中的情形。
故答案为:(1)大小;刻度尺;距离(2)甲。
14.解: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河堤上一棵树高4m,故这棵树在河水中的像的高度也为4m;
1.5米高的小明站在树边的河堤上,则他的头顶到水面的距离为1m+1.5m=2.5m,平面镜成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他的头顶与他在水中像的头顶相距2.5m+2.5m=5m
小明沿某段笔直的河堤以1m/s的速度往前走,他与他在水中的像相对静止,即此时他相对于他在水中的像的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4;5;0。
15.解:由题意和图示可知,AB之间的距离为4m,AB与镜面的夹角为30°;
当小球从A向B移动了2m时,小球到B的距离为2m,设此时小球在C处,其像在C′处,如图所示:
因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则小球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1m;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所以像与小球之间的距离为1m+1m=2m;
小明向竖直的平面镜走近时看到自己的像变大了,是由于视角增大的缘故,而实际上他的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2;不变。
16.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17.解:作出像点B的对称点,即为发光点S,连接AB,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则S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8.解:(1)玻璃板的两个表面都会发生光的反射而成像,如果玻璃板很薄,所成的两个像基本重合,对实验影响很小,所以应该选薄玻璃板。
(2)白纸不能承接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可以得到结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故答案为:(1)2mm;(2)虚;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相等;(3)相等;垂直。
19.解:(1)实验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操作①中通过玻璃板能够看到蜡烛4的像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反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操作②的探究目的是探究像的虚实,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操作③中蜡烛A此时的像是图乙中的A2。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反射;相等;(3)探究像的虚实;(4)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