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词豪放的风格。
2.通过品味语言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感受苏轼词中旷达的情感。
3.深入理解苏轼
圆融通达的处事思想和“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学
习
目
标
北宋的苏轼,一生都在“放逐”中度过,却没有被生活打败。他精神上坚守的又是什么呢?完成《苏轼的流放日记》,以苏轼的口吻,写出他被贬黄州后内心的挣扎与坚守。
学
习
任
务
1、结合苏轼生平经历,简单画出苏轼的“政治人生”轨迹图。
2、诵读全诗。
课
前
预
习
被“放逐”的人生
听诵读,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学习任务一
梳理诗词内容,完成表格
诗句
特点
景物
大江东去
故垒西边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境界开阔、历史久远
气势雄壮
人物
周郎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我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年轻、儒雅、意气风发、功业有成
多情
年老、功业未成
赏析“古地之景”——炼“字”、析“手法”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在赤壁之战的英雄应该有很多,为何这里只写到周瑜?
赏析“古地之人”——重“对比”
补
充
材
料
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论》高中进士,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然而他步入仕途后就屡遭贬谪、历经坎坷,饱受宦海浮沉之苦,因反对宰相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濒临砍头,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史(本诗写与这个时候);后又入朝,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度自求外调,之后外放,一度贬到惠州、儋州(今海南岛),真乃是“崎岖世味尝尽遍”。(《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深入感悟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体悟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
习
任
务
二:
讨
论
思
考
这首词只是表达了苏轼内心的不甘与苦闷吗?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是消极的情绪表达还是积极的心理宽慰?
补
充
材
料
一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选自苏轼《前赤壁赋》,写于1082年
与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一年
补
充
材
料
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
思
考
从这两则补充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是消沉,而是释怀。唯有自然才是永恒的朋友,让心回归自然,去除那些因世俗功利而不平的怨怒。
学
习
任
务
三:
结合资料,理解诗人的文化构成对其人生态度和词风的影响。
小
组
探
究
为什么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旷达的心态呢?
资
料
一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翟晴,《山东大学》2010
苏轼深受《庄子》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与《庄子》近似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苏轼继承了《庄子》的生命即自然,自然即生命的思想,在苏轼看来,人的生命就应该从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出发,不应该有丝毫的世俗功利的考虑,自然的运行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人的生命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离开了这种自然而然,就丢失了本心,失去了自由,人的生命也就形存实亡。
资
料
二
——http://blog.sina.com.cn/banzhuang
苏轼一生受儒释道三家文化影响很深。他前期都受儒学的影响,积极上进,渴望有所作为。“乌台诗案”后,他被剥夺了“有所作为”的权利,这时他内心佛老思想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让他从“入世”走向“出世”。
1.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
2.苏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思想圆融通达,在他的词作中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宠辱不惊”的精神追求。
小
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
后
作
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苏轼的流放日记》,以苏轼的口吻,写出他被贬黄州后内心的挣扎与坚守。要求字数400字左右。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