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知道生活中典型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经历碘的升华和凝华的探究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尝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相关结论,建立分析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经历升华、凝华的概念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经历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并形成科学的分析物理现象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升华、凝华的概念及其特点;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
理解升凝华概念;解释一些南方少见的升凝华现象。
主要学法
发现式、合作式、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式、归纳学习。
主要教法
启发性、引导式、实验教学、讨论式、传授式。
教学仪器
学生
内装碘颗粒带塞子的80ml试管、夹子、酒精灯、火机;内装碘颗粒带塞子的50ml锥形瓶、两个500ml烧杯、开水、冷水、抹布;培养皿;装樟脑丸的不透明瓶子(备用)。
教师
真空罩、白百合纸花、勺子、碘颗粒、电瓶导线;电灯泡;带盖黑铁罐、干冰、培养皿、大勺子;果盘、透明圆柱容器、开水瓶、小彩灯、花;(魔术棒、抹布、手套、摄像头、电源线、水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我点评
一.引出问题
活动1:魔术——真空罩里的白色花瓣变蓝引导:1.
黑色固态颗粒;2.花瓣上洒淀粉溶液;
3.紫色的气态碘;观察:真空罩里白花的变化;表扬:肯定学生很仔细观察现象。
邀请一名同学近距离参与魔术,用于:说出固碘黑色、启动魔术开关、更清晰看到碘气紫色;观察:1.花瓣的颜色变蓝;2.有紫色的气体(烟?)生成。分析:固态碘变气态;淀粉液遇到碘变蓝。
1.提兴趣;2.抛问题:固态碘是怎么样变成气态的?
学科渗透:在初一生物课的“馒头实验”基础上,设计变色实验引课,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
二.猜想与质疑
提问:固态碘是怎么样变成气态的呢?猜想引导:固体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液体汽化变成气态。那么,刚才气态碘的形成是否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猜想:先熔化后汽化。
利用熔化条件,为后面顺理成章的得出升华条件准备
允许学生按照已有的知识去猜想,去犯错!
三.设计并进行实验;
设计引导:1.要让碘熔化需要什么条件?2.实验室里一般的加热方法是酒精灯加热、水浴加热法;3.介绍改进装置结构图、如何拿(约倾斜45度最好)、预热、外焰加热、受热点距碘偏上1cm处;4.安全教育:固态碘消失即刻停止加热、切要小心不打烂试管、碘气有毒切记不能打开胶塞;观察引导:如果是先熔化后汽化,则试管内应该会出现?——液态碘。提问1:有没有看到有液态碘出现?——有,说明了什么?表扬:肯定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追问2:没有看到液态碘的,能否说明固态碘也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而不经历液态的过程呢?引导:为了让大家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下面我们改变一下加热条件,利用水浴加热法再做一次实验。这次,我们用的实验器材是带胶塞的锥形瓶。(介绍仪器)强调:从侧面观察、小心开水烫伤。观察引导:注意观察碘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是否有液态碘出现。
回答:加热(吸热)。聆听。。。。。活动2: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碘,并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液态碘。回答1:有/没有。(附图1:说明有)(附图2——说明没有);归纳1:说明,固态碘可以先熔化后汽化成气态碘。猜想2:是的。活动3:水浴加热锥形瓶中的碘颗粒;观察:是否有液态碘出现。1.观察结果:始终没有液态碘出现。2.学生归纳2:碘也可以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要求:将锥形瓶一直放在热水中不动,以免发出噪声。)
学生建立起比较强烈的现象冲击:加热条件不同,物态变化的情况不同。
敢于正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现象,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熔化现象的涉入,不但不显重复多余,反而更能凸显学生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有利于对升华概念和条件的理解。
四.理性分析;形成升华概念
教师:为什么水浴加热的过程都没有看到液态碘出现呢?下面,同学们可以结合以下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投影资料:碘的熔点:113.7℃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
℃;水的沸点:100
℃)补充:说明,一些物质,在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时,可以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包括刚才酒精灯加热碘,发现在出现液态碘前,我们就先看到了紫色的碘气(如图)。
讨论结果:由于水温始终低于碘的熔点,所以实验过程中不可能出现液态碘;而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所以有液态碘出现。
得出升华的概念——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引导:当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时,一些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五.升华的条件
启发提问:之前所学的四种物体变化过程都设及到了热量的得与失,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吸热;因为刚才的实验都是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的。
得出升华的条件——吸热。
之前的活动都涉及到不同的加热条件,很利于学生获得“升华吸热”的感知
六.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凝华概念及条件。
提问:固态碘能直接变为气态。请大家猜想,气态碘能否变为固态呢?追问: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引导:(请关注桌面上的试管)试管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追问:你们觉得在这个过程是要吸热还是放热呢?追问:那么碘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出现呢。指导:接下来,请同学们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后,浸入冷水中。强调:注意观察此过程中是否有液态碘出现。
学生:能!学生:试管内紫色气体消失变成黑色固体学生:放热活动4:将锥形瓶浸泡在冷水里。现象:紫色气态消失,始终没有出现液态碘,固态碘主要凝在瓶塞上了!(给特写图)归纳3:碘也可以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凝华放热。
启发学生利用“逆过程”的思想,建立凝华概念及特点。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4.凝华放热
方法的得出比较轻松,放进冷水中效果立竿见影;此活动利于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七.知识应用——解读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七.
知识应用——升华致冷在生活中的应用
传授:升华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大家能否举出一些例子?点评:冰雹较复杂。冰可以是凝固而成。表扬:大家很善于观察生活。现象:(投影:一新一旧两灯泡)提问1:同学们能否快速判断出哪盏灯是旧的?追问2:旧灯泡的玻璃是怎么变黑的呢?——同学们结合小资料的信息能否进行解释?(投影:灯头结构图—强调:发光体是钨丝;小资料:钨丝的熔点3410
℃,发光时灯丝温度约2000
℃)(最后再给出锥形瓶的瓶塞特写图进行对比)独立思考:以下现象中分别发生什么物态变化?现象1如图:北方的冬天,
-10℃的天气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现象2如图: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追问:现象2中问什么不是先熔化后汽化?传授:现象2中,樟脑丸在常温下升华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投影: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现象3如图:漏气的冰箱门上结着很多霜)过渡:霜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了让大家理解更透彻,老师想现场制霜!介绍:要完成这件事,我需要一个黑色的铁罐子(表面干燥),和另外一个宝贝——投影: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其表面温度可低至-78.5℃),在常温下很容易变成气体,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观察这一过程,待会儿我分给大家一进行观察。请大家将培养皿放到走道这边。
(?资料6?/?5(转).mp4?)强调:1.请大家仔细观察有无液体出现;2.不能长时间抓在手上以免冻伤。引导合作分析:罐内的干冰
(升华)
使铁罐温度降低,铁罐(外侧)
相对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热凝华成小冰晶附在铁罐上,越积越多就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霜(配图片);自然环境中,如果温度持久低温,就会出现我们传说中的雾凇(附图)。过渡到现象5:其实升华吸热致冷的道理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在干旱的季节,人们会利用飞机,将干冰洒进云层,进行人工降雨。合作解析:由于干冰很容易
,使云层周围环境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
遇冷发生液化成小水滴下落,形成降雨。现象6:舞台烟雾提问:同学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舞台效果(附图)。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烟雾效果是怎么做到的吗?(注意借用人工降雨的道理解释)强调: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活动6:将干冰放进水晶果盘,为加快升华,可以用热水加热干冰。后续:如果再加点灯光配点音乐,那就更浪漫了。所以干冰越来越被高档餐厅会所所利用(附图)。
生:乌丝、雪、霜、小冰晶。回答1:乙;小组讨论;回答2:钨丝先升华成钨蒸气,再凝华成固态钨附在灯泡内壁形成的。小组讨论现象1:衣服上的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室温低于冰的熔点,所以不可能熔化。现象2:升华——可以打开塑料瓶盖,闻到刺激性的味道,却没有看到瓶内有液态樟脑,说明樟脑发生了升华现象。活动5:将干冰轻轻敲碎(附图),更便于观察;现象1:始终没有液态物质出现,说明干冰发生的是升华现象;周围较冷,底部有白色的霜出现。
现象2:黑铁罐子外围出现非常明显的霜合作回答:升华吸热;外侧;合作回答:升华吸热;水蒸气欣赏回答:与人工降雨的过程相同。欣赏——被还原的舞台烟雾缭绕的效果;
让学生自发地利用“类比”的方式进行“学以致用”:灯管变黑和锥形瓶瓶塞变黑十分相似。从而轻松解决灯泡变黑的难题。顺利过渡到生活中的其它升华、凝华现象。(取出干冰看到白气,顺便提液化即可)干冰对学生太抽象,通过近距离接触更有利于理解升华吸热降温利用制霜经历,形成正确解释升华凝华现象方法——抓住物质的初态、末态;结合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特点。(利用铁罐子解释北方窗户上的冰花是结在窗内侧;“干冰”环节巧妙解释了生活中以下现象:干冰的升华现象;“白气”的形成;霜、雾凇的形成;人工降雨、舞台烟雾的形成;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的形成。
精心设计:本来很抽象的“灯泡变黑”问题,却因为有了之前学生活动3中道具的相似性以及知识的相同性,而迎刃而解。利用现场制霜,加深学生对升华吸热的理解;突破南方人对雾凇的陌生感此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感受运用知识的乐趣,是知识的升华阶段。感受浪漫的氛围,获得应用物理知识美的感受
小结
1.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下面请同桌之间相互畅谈、分享自己的收获吧。2.回顾引课中为什么真空罩里会出现紫色气体(解密:有电加热),同时内壁为什么会变黑。
同学间进行收获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代表分享心得。
经过相互交流,更能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
知识需要分享
九.课堂回笼
请学生回顾引课的“魔术”,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升华、凝华现象。(加热条件:电加热)
现象1:固态碘变成气态碘——有升华、也可能有熔化;现象2:之后气态碘消失:部分凝华成固态碘附在玻璃罩内壁(即为玻璃罩有些蒙的原因);部分与淀粉溶液反应使花变色。
课堂完整性;解决学生谜团。
十.知识的巩固(可做课堂、课后讨论)
小组讨论:在我们的教室,如果有那么一个小时里,我们的学习工具都很容易升华,那将会怎样?
讨论结果:1.教室里会变得很冷;2.学习工具会消失;3.人要带防毒面具学习等。
巩固新知,提高开展研究的兴趣
这种发散性课题的讨论,更能激活学生的理性思考
十一.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现在交通工具的照明灯,流行使用卤素灯泡(附图)。请您进行社会调查及信息咨询,了解卤素灯是如何避免灯泡发黑,并延长寿命的?
知识与时俱进,学生更具朝气
十二.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2.升华吸热。——(致冷)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4.凝华放热。5.知识的应用
十三.教学反思
实验改进方面:锥形瓶、试管的胶塞必须塞紧;教学思路整理:举生活实例部分应该在“干冰”活动之后,并
只选其中一二进行分享即可;重、难点突破方面:将活动1、2综合,让学生讨论后自设计、
选择器材,评价后进行实验。教师引导方面:尽量巧设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给足学
生活动和展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反思教学,为促进更好的教学。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