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笛子、气球、闹钟、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备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和声音打交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每组同学使音叉、鼓等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非常多,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同学们刚才列举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刚才的讨论,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加强。)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问题:月球没有空气,宇航员怎么交谈呢?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说明。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想想议议]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发言)(如: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等等……)3、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4.小结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有什么心得体会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课堂练习
《学习辅导》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达标检测题1.2.3.4.5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中声速大,而液体中的声速比气体中声速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物理第一课,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