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上化学 2.4基础实验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上化学 2.4基础实验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29 23:4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基础实验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和实验室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节课程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氧气的相关知识和常见仪器的使用。
通过对实验里出现的原理分析、操作分析、实验效果和误差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二章基础实验1,是一节以科学探究为主题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
学情分析
教学初期,学生对本门学科有强烈的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弱,虽然经过一个月学习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但是还不具备相对成熟、敏锐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时间较短,相对易分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进入死循环。本节实验以2人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去实验,在之前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实验演变成探究实验,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实验目的【教学目标】
1.学习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能制取和收集氧气。【知识目标】
2.通过木炭、蜡烛、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认识氧气的性质。 【知识目标】
3.通过制取、收集氧气,掌握实验室制备和收集气体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技巧。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能力目标】
4.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欲望,配音学生的创新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性质
难点:气体的实验室制取与收集装置选择和操作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理论准备】
细节提醒【操作准备】
动手实验【现象体验】
错误分析和实验思考【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对比、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实验原理【知识准备】
1.制取:
①氯酸钾法
2KClO3 加热 2KCl+3O2↑
②高锰酸钾法
2KMnO4 加热 2K2MnO4+MnO2+O2↑
③过氧化氢法
2H2O2 二氧化锰 2H2O+O2↑
2.氧气的性质:
【背景资料】
氧气O2——通常情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每升水溶解约30ml),且不与水反应;在0℃,1个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有良好的助燃作用,在点燃或高温条件下可以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预备知识达标要求
1.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操作方法和依据
2.气体收集验证、验满方法和操作
3.氧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及用途和性质有什么关系?
4.如何用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板书设计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原理
2KMnO4 加热 2K2MnO4+MnO2+O2↑
二、实验步骤 课本P55-P56、
实验报告册P11-P12
三、注意事项:
1.气密性、棉花、试管口、预热、连续气泡再收集、先撤导管再灭酒精灯
2.木炭伸入要缓慢、铁丝预留少量水
四、完成课本和报告册的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一次学生分组实验,最容易产生兴奋感,但是学生过度兴奋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如何控制好学生的课堂情绪、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成为安全完成实验的一项环节。
在一开始就建立起明确的实验“风格”是今后实验教学良性循环的基础。
如何带着目的性去操作实验?如何把握学生课堂的兴奋点?如何处理学生的临时发生的种种“状况”?都成为每一堂实验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述与评价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很多,课本中介绍的就有三种,采用罗列对比的方法,探寻总结出气体制取、收集、性质验证装置选择的依据,由反应原理出发,配备所需的药品仪器,在搭建安装、具体操作、实验分析等步骤中,重视细节处理,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巩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