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动物行为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
行为的特点。
2.举例说出研究动物行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3.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行为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导入
欣赏图片,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展示不同动物行为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的特点有哪些呢?
新
知
探
究
1、动物行为的概念
2、动物行为的特点[]
[]
3、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
明确什么是动物行为。
完成练习,加深对动物行为的理解。
[]
学生们小组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动物行为的三个特点
小组讨论
在展示图片的基础上,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
出示练习,让学生辨别哪些属于动物行为,巩固学生对动物行为的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5【资料分析】
提出问题:
1、猫为什么去捉老鼠?在捉老鼠的过程中,猫的体内有什么变化?
2、猫捉老鼠对它的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3、猫的一系列动作是在什么的调节下产生的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行为程中,动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发生变化。从外部看,它的听觉、视觉以及机体都在运动和变化;从内部看,体内由于营养缺乏,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感到饥饿当吃到事物后,体内营养得到补充。由此可见,动物行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且包括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动物行为的第二个特点:它是由于适应环境而产生,对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是:动物行为是动物体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产生的
启发讨论:人与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课堂小结
构建知识体系,畅谈收获。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
反馈、释疑。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1、概念
2、特点
七、课下作业
完成互动训练有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围绕我预设问题展开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我进行巡视,了解个小组讨论情况,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以代表发言的形式把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是合作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刘六明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