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上生物 5.1.2病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上生物 5.1.2病毒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0-30 06: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微生物的生活部分第一章的第二节,学生已经有了动植细胞结构的知识基础,并在上一节学习认识了细菌的主要特征,教材内容的安排着力突出了病毒的特殊性。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大小。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配有病毒照片的形态和结构图,还安排了制作噬菌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病毒的名字和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如禽流感(H7N9)、手足口病、HIV等,也知道病毒是很微小的生物,但小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以及分类等问题,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疑问。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来
(二)技能性目标
尝试制作噬菌体的模型;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
1.通过了解病毒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其在预防接种、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
2.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害与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复制增殖)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噬菌体模型制作的材料。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利用历史上病毒传染事例以及学生熟悉的禽流感(H7N9)、手足口病、HIV等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什么是病毒?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观看资料,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
病毒的大小
教师展示病毒与细菌、细胞的大小对比图,讲解病毒的计量单位纳米。
观察图片,想象病毒有多小,认识纳米的大小。
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的特点。
病毒的形态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图片,然后再ppt展示多种不同的病毒图片。
观察不同病毒的形态,认识其多样性。
认识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病毒的结构
结合教材中的病毒结构图,ppt
展示病毒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及其结构的放大图。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图片描述病毒的结构。
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性及其结构组成。
噬菌体模型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模型。
按组动手制作噬菌体模型。
增强对病毒结构的感性认识
病毒的生活
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动画,讲解病毒的复制增殖。
观看视频,明确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繁殖过程。
通过动画的直观性,理解病毒的生活特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思考、总结
认识病毒的主要特征。
病毒的分类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依据对病毒分类并分别举例。
积极回答,完成分类。
了解病毒的分类方法。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分别说出病毒对人类有害和有利的方面。
按自己自学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
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当堂练
指导学生比较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完成教材中的当堂练
对本节课内容的初步检验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大小:极其微小;用纳米表示。
二、形态结构:
1、形态:多种多样
2、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
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复制增殖
四、病毒的主要特征:
五、病毒的分类: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方面
2、有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