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38张ppt)+教案+测试(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38张ppt)+教案+测试(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31 15:02:01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二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发展的表现;齐鲁魏楚等国的变法史实;秦国面
临的历史机遇。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
关系。
三维
一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
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
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历
史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这一
现象反映了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大国争霸,战争不断
→改革变法,应对挑战
→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到封建制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阅读教材第一目,合作完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个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何?(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变法运动兴起
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具体表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西周时期的石镰石斧
材料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材料一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在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向鲁国求助丧葬费。桓王死后,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

材料二
郑庄公(前757—前701),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材料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在政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政治上:
要求: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上层建筑变化)
【学思之窗】
当时兵家、法家为什么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据有史料可查的战争数量:春秋时期的战争年代有161次,战国时期的战争有41次,这一时期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战争就有19次。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
“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思想文化方面:
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提倡改革,主张法治,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什么现象?主要思想流派有哪些?为什么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并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
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
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
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意识形态的推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时代背景、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各国的变法运动
私田取代公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
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上层建筑的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经济
基础)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管仲
李悝
吴起
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①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初税亩
①发展农工商
②整顿、发展军备
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吴起
李悝
管仲
人物
楚国
魏国
鲁国
齐国
国家
富国强兵
春秋
战国
目的
时期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齐桓公的用人
《吕氏春秋?贵公》载:管仲病甚,桓公往问之谁可为相。管仲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管仲,名夷吾,字仲)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意思是:清正廉洁,但不肯接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一闻人之过(过,过错),终身不忘。”
我们都知道正是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才在春秋时期率先成就了伟业。
根据材料,你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应当必备什么样的品质?这对我们今天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清正廉洁;
博大的胸襟,对人对事包容的态度;
有远见,能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们实现理想。
齐桓公的用人之鉴
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
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才而误国。?
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
吴起(?—公元前381年),善用兵,初在魏国为官,后遭陷害,逃奔楚国,帮助楚悼王实行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北胜魏国,南收扬越。楚悼王死后,他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
结合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不同?战国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的原因有哪些?
不同:(1)目的: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2)内容:春秋改革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战国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3)性质:春秋改革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是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原因: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③内在动力: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改革措施是改革指导思想的体现。下列三幅图片分别是管仲、李悝、吴起,有同学就三位改革家的思想派别产生浓厚兴趣,将他们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对号入座,并各执己见,讨论的非常热烈。
学生甲认为管仲、李悝、吴起——法家代表。
学生乙说,吴起是兵家的代表。
你的观点如何?说明理由。
秦国面临怎样的外部形势?
秦国会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
国家
主持者
齐国
管仲
鲁国
初税亩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赵国
赵列侯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晏婴
燕国
乐毅
变革潮流推动 春秋战国时风起云涌的改革与变法
战国七位君主
变法示意表
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
前445-387年
楚悼王〈吴起变法〉
前401-381年
秦孝公〈商鞅变法〉
前364-338年
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前325-299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前312-279年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
前362-333年
⑴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⑵不利形势:
①秦国偏居关中,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依然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②秦献公改革,成效不大——无改观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时代背景)
阅读课文结合,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秦国为什么会选择变法?
改革必要性
改革必然性
⑶有利条件:
君主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的传播
尚武风尚
⑷历史机遇:
晋国力量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⑸主观因素:
诸侯卑秦,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有才能有魄力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三家分晋)
改革可能性
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材料一  “三晋攻夺我河西地”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材料二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⑴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赏识。⑶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被秦孝公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族杀害,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秦法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
从背景角度分析梭伦改革和我国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点?
梭伦改革是在雅典奴隶社会时期进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城邦矛盾,维护奴隶制度。
战国时期变法时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是新兴阶级的改革,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也决定了战国时期的变法措施会更激进更彻底。
本课小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社会新变化
变法风潮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改革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
春秋时期-----齐国鲁国
战国时期-----魏国楚国
政治: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势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增多,井田制开始瓦解
思想: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直接动力: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原因有
①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③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和贵族使用的牛型酒容器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
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为此秦国采取了怎样的积极对策?
特征: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
对策:实行变法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的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鲜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⑶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
百家争鸣的出现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平籴法
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谢谢!评测练习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原因有
①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③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3.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6、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和贵族使用的牛型酒容器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为此秦国采取了怎样的积极对策?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的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鲜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史记·蔡泽列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2)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3)材料汉书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参考答案
1、D
2、D
3
、B
4、A
5、B
6、C
7.(1)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
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
(2)特征: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
对策:实行变法
(3)百家争鸣的出现
(4)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8.(1)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
(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平籴法”。
(4)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设问置疑)2′?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的统一图》(PPT3)观察秦国地图,秦国地理位置如何?--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实现六王毕四海一,横扫六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主要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的卓有成效。商鞅变法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观察历史地图,带着疑问学习新知。?
激发兴趣,同时增强本课涉及到的战国时期有关国家的空间概念。?
【新课学习】(问题导学、合作探究)25′??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PPT4)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个方面变化的具体情况如何?(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PPT5)(PPT6)(1)请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请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政治: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变法运动兴起阅读下列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4)阅读“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PPT10)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5)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何异同?(PPT11)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
“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6)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有哪些?为什么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并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PPT12)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提倡改革,主张法治,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3.进行学法指导,适时点拨,恰当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拓展延伸。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突破各国变法背景这一难点:(PPT13)1、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2、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3、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以上各要素之间有何联系?与变法运动又是什么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一社会巨变下,改革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获取教材信息,交流探讨,得出问题结论,小组进行汇报,师生互评。?
1、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图文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2、使学生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3、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1)指导学生完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表格(国别、内容、历史作用)。(见附录1)?(PPT13、14)根据材料,你认为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应当必备什么样的品质?这对我们今天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清正廉洁;博大的胸襟,对人对事包容的态度;有远见,能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们实现理想。(PPT16)齐桓公的用人之鉴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才而误国。?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2)讲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
“履亩而税”,“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等概念。(3)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结合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不同?战国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的原因有哪些?(PPT19)(思路提示:从目的、内容、性质角度分析不同;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内在动力角度分析原因。)不同:(1)目的: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2)内容:春秋改革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战国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实现中央集权。(3)性质:春秋改革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是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原因: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③内在动力: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4)改革措施是改革指导思想的体现。观察下列三幅图片。有同学就管仲、李悝、吴起三位改革家的思想派别产生浓厚兴趣,将他们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对号入座,并各执己见,讨论的非常热烈。学生甲认为管仲、李悝、吴起——法家代表。学生乙说,吴起是兵家的代表。若让你做发言记录,请你将他们的陈述摘要展示。(1)学生甲分别结合三次改革的措施和法家思想的特点做了说明:(2)学生乙论证了吴起是兵家代表的理由,他的发言是:(PPT20)答案 (1)管仲、李悝、吴起——法家代表。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李悝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号召大家铲除井田的疆界,强调法治的作用并制定《法经》;吴起大胆进行军事改革。这些措施都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这些属于法家思想的特征。(2)吴起——兵家。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强化军事训练,体现了他们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这属于兵家思想的特征。过渡:这些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关系是什么?(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思考:秦国面临怎样的外部形势?秦国会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为什么说秦国处在十字路口?--要么兼并他国,要么被他国兼并。)
(1)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动脑动手完成表格。(2)合作探究原因,得出结论。(3)结合所学论证自己的观点。
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改革具有必要性和革可能性
(1)引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探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PPT23)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2)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3)主观条件:①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②商鞅的个人才干。(2)从背景角度分析梭伦改革和我国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点?(PPT27)?梭伦改革是在雅典奴隶社会时期进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城邦矛盾,维护奴隶制度。战国时期变法时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是新兴阶级的改革,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也决定了战国时期的变法措施会更激进更彻底。
(1)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得出改革的必要性(地理位置偏西,相对落后)和可能性(秦国的有利条件,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抓住机遇等)(2)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内容,认识战国变法与梭伦改革的不同。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至关重要。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加强历史比较,以培养其广阔的历史视角与深刻的历史思维能力。
【整体感知】(师生共同归纳)5′??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社会背景)(PPT28)客观:(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变法是时代需求(1)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改革变法风潮:齐国、鲁国、魏国、楚国。---改革成为时代潮流主观:(有利条件、可能性)---秦国抓住历史机遇(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3)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4)“士人”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重任商鞅,支持变法。(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使学生从整体上建构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
【巩固训练】13′?
见附录2(PPT29-37)?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汇报作业,师生评价。
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