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4单元 简单电路 单元教学设计(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4单元 简单电路 单元教学设计(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30 09:30:26

文档简介

第19课《我的小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1课。本课活动是通过拆卸电灯笼,知道电灯笼里装有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这些都是构成电路必要的元件和材料,是电灯笼能发光的重要原因。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等,对电路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闭合回路,也就是说用导线把电池和用电器(灯泡)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灯泡才会发光。
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主要是观察常见的电池、导线、灯泡、开光等电路元件,了解不同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是让学生利用导线把灯泡和电池连接起来,使灯泡发光。实践活动“闯关游戏”是让学生利用闭合回路的特点,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什么不同,是照明的工具不同。学生对每一个电路元件不会陌生,因此对了解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基础,不过其中对灯泡的几个连接点这一点会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认识。同时学生也比较少会将这些电路元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简单电路,具体怎么连接呢?学生还是需要进行引导和多次尝试才能成功。而对于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十分感兴趣的,积极性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2.能用电路元件连接简单的闭合回路,初步了解形成电路的条件。
3.对观察电的现象产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教学难点:怎么用导线连接电池、灯泡,使灯泡亮起来。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纸灯笼、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灯泡实物和图片、导线、电池、开关、铁丝、电工胶布、纸板(或软木板)。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晚上,两个小朋友在玩灯笼,彬彬手上是电灯笼,波波手上是蜡烛灯笼。
问题:电灯笼是用小灯泡照明的吗?
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电灯笼是怎么用小灯泡照明的?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
出示:纸灯笼、吊灯笼的实物或图片。
提示:为了方便和安全,现在很多灯笼都是电灯笼,在灯笼里安装一个简单电路,
用灯泡来照明。
任务:观察灯笼里的各种电路元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要求:灯泡的内部构造需要结合图片一起进行观察。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电路元件。
交流:结合实物和图片交流各个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出电路元件的特点,并能结合观察到电路元件的特点提出其作用进行评价。
小结:灯泡具有照明的作用,它有两个连接点;导线有两层,一层金属芯,一层塑料外皮,起到连接作用;电池能提供灯泡照明的能量,是电路里的电源,电池有正极和负极,正极是凸起来那端,电池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开关可以开关灯笼;等等。
2.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
提示:灯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除了灯泡还有其他的用电器。如果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就能组成简单电路。
任务:用导线把灯泡、电池、开关连接起来,让灯泡能亮起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接电路的探究活动。
汇报:展示连接成功的连接方法。
提示:电路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池正极→导线→灯泡其中一个连接点→灯泡内部线路
→灯泡另外一个连接点→导线→开关→导线→电池负极→电池内部→电池正极。连接成的这个电路是简单电路。
任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判断小灯泡是否能亮的内容。交流:就不同的连接是否能让小灯泡亮起来进行解释。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从能否形成闭合、联通等方面解释进行评价。
拓展:设计一个电灯笼,怎么给这个电灯笼安装简单电路呢?把设计图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交流:介绍电灯笼的设计图。
评价:根据简单电路是否连接正确进行评价。
3.实践:闯关游戏
出示:闯关游戏的图片。
任务:根据电路组成的条件,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要求:先构思再制作。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制“电路闯关”装置。汇报:一边试玩一边展示游戏装置。
评价:根据装置能否正常使用进行评价。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19课
我的小灯笼
开关
小灯泡(用电器)
导线
电池(电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简单电路。(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第22课《灯泡不亮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4课。本课活动是让学生在学习了前几节课的电路知识基础上,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引导学生利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判断故障电路中的故障在哪里。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主要是灯泡不亮是因为电路出了故障,分析其中原因,想办法通过检测电路的每个元件来确定故障出在哪里。活动2“检测电路的故障”是让学生会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学会使用它来检测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有故障。
二、学情分析
“电路出现故障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能常常看得到,学生也有经历过,但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停电了,比较少会想到其他的方面。经过几节课的电路连接操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正确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因此能很快掌握如何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电路出现故障后,其中的用电器就不能工作。
2.了解简易电路检测器,并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
3.能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尝试对检测结果作出判断。
4.养成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故障电路、电路检测器、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故障电路、灯泡、导线、电池、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书房中,妍妍发现在桌面的一盏台灯不亮了。问题:是不是没电了?
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提出: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等电路元件形成闭合回路后,灯泡就能亮起来。在一个正确的连接的简单电路里,灯泡没有发光,可能是什么原因?
交流:提出可能发生故障的地方:某个元件出问题或者连接不稳等。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电路哪里出故障了?
交流:能从重新连接电路、查看每个元件等方面进行检查电路的故障在哪里。
2.活动2:检测电路的故障
出示:简易电路检测器实物和图片。
提出: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灯泡亮了说明电路检测器能正常使用。
任务:尝试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要求:组装好简易电路检测器后需要进行自检电路检测器是否能正常使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装简易电路检测器。
提出:将“检测头”连接到待检测的元件的两端,观察检测的灯泡是否发光进行判断元件是否有故障。
任务:尝试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判断是哪里出故障了。
要求:每次使用电路检测器前都要先检查自己能否正常使用。但要明确的是禁止将简易电路检测器用于检测家用电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问题:怎样检测小灯泡?检测电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呢?
交流:能够从灯泡的连接点和可以直接更换元件到简易电路检测器中等方面进行
思考。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汇报: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故障的元件在哪里。
拓展:在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任务:根据不方便的问题进行改进,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交流:能根据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时不方便的问题进行改进。例如移动不方便可以用一块板固定,连接不牢固的问题可以使用胶布进行粘贴等。
七、板书设计
第22课
灯泡不亮了第21课《控制灯泡的亮与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3课。本课活动是通过研究开关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开关可以连接和断开闭合电路,知道开关是控制电路的元件。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开关的作用”,主要是把开关接入一个简单电路中,控制灯泡的亮与灭,认识到开关的作用是连接和断开电路。活动2“开关加在哪里”是让学生在有两个灯泡的不同方法连接的电路中,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时需要把开关安装在不同位置。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对开关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有动手操作开关的基础,对开关的作用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开关控制电路的原理是什么,这一点学生一般没有去了解。对于在只有一个灯泡的简单电路中接入开关,学生能很快理解并掌握。但是增加一个灯泡后变成两个灯泡的电路,如何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或者分别控制每个灯泡的亮与灭,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基础进行思考,激发他们从闭合回路方面去寻找连接方法。同时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过画电路图,学生有能力将连接的方法用简图画出来。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开关能连通和断开电路。
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
3.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探究活动,认识开关如何控制电路。
教学难点:在有两个灯泡的不同方法连接的电路中,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时开关加在哪里。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灯泡、导线、电池、开关、学生活动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几个小朋友在玩电灯笼,其中波波自己制作的电灯笼中的灯泡一直在亮着。
问题:能不能在这个电灯笼加一个开关?
交流:对教科书中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在电路中接入开关,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与灭。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开关的作用
出示:没有开关的电路图。
提示:在电路中接入开关,通过开关可以控制开关的亮与灭。任务:尝试将开关接入电路中,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将开关接入电路中。
汇报:可以在电路中接入开关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开关处于“开”的状态,灯泡不亮;开关处于“闭”的状态,灯泡就亮。
小结:开关能通过让电路形成闭合或断开的状态来控制电路。
2.活动2:开关加在哪里
提示:电源、灯泡、开关连接好后,当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当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电路就断开了。
任务:若要控制同一电路中的两个灯泡的亮与灭,如何在电路中连接开关?
出示:电路元件图。
要求:先在图上画一画连接起来方法再尝试动手操作,可以最后把电路是怎么连接的用简图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么连接导线。
汇报:利用实物和电路的连接简图这两个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连接方法汇报如何连接导线。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说明白怎么控制两个灯泡是否能同时发光进行评价。根据学
生是否能将电路简图画明白进行评价。
问题:能否让一个灯泡亮着,而另外一个灯泡不亮?
交流:根据开关的原理能从分别控制这两个灯泡的方面进行思考。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21课
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开关状态:

闭合
灯泡状态:
不亮

电路状态:
电路断开
闭合回路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2课。本课活动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电路,引导学生用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电路,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观察和比较这些电路的连接方法,通过取出其中一个灯泡的方法来认识到连接方法有两种,从而引导学生对闭合回路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活动2“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取出一个灯泡,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的特点。实践活动自制“数学游戏机”是让学生进一步利用闭合回路的原理,自制“数字游戏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基础上,已经知道了用导线如何连接灯泡、电源能使灯泡亮起来,本节课增加一个灯泡,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对学生来说不算很大难度。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是串联的方法,而并联的方法他们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或者激发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想多些可能的连接方法。
通过取下其中各灯泡再观察另外一个灯泡的观察方法,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串联和并联的不同,这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进一步了解闭合回路。
自制“数字游戏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游戏机是十分感兴趣的,能积极主动思考怎么利用简单电路的原理去设计这个游戏机。
三、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让电路中的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2.通过多种方法对简单电路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电路形成的条件。
3.愿意与同学合作,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设想、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教学难点:通过设想、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有两个灯泡的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学具准备:灯泡、导线、电池、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晚上,几个小朋友在玩电灯笼,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小车电灯笼中的两个车灯灯泡都在发光,其他小朋友的电灯笼只有一个灯泡发光。
问题:这个灯笼里的两个灯泡是怎么连起来的?
交流:对教科书中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出示:有两个灯泡同时亮的灯笼实物或图片。
提示:这个灯笼有两个灯泡,两个灯泡能同时亮起来。前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电源、导线、灯泡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后,灯泡就会亮起来了。
任务:用导线连接灯泡、电池,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要求:把可能的方法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连接两个灯泡才能两个灯泡亮起来。汇报:展示连接方法的记录单。
评价:根据连接图上的方法是否能形成闭合回路、是否能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进行评价。
任务:根据自己的想法连接电路,观察是否成功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连接图的方法进行连接,验证自己的想法。交流:是否能成功连接。
2.活动2: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提出:有多种方法都能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这些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任务:比较不同连接方法的不同。
要求:取下一个灯泡,观察另一个灯泡是否仍在发光。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学生取下其中一个灯泡,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发光。
汇报:展示观察结果,提出分析理由。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够从闭合回路的方面来分析和解释进行评价。
小结:这两种连接方法都能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但是一种方法是有一条闭合回路,另外一种方法是有两条闭合回路。
3.实践:自制“数学游戏机”
出示:“数学游戏机”的图片。
任务:根据简单电路的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用于学习数学公式的游戏机,用灯泡亮与灭的方式来表示答案正确与否。
要求:先构思用什么材料制作,再想硬纸板的背面应该怎么连接才能让“数学游戏机”正常使用。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这四个数学公式外,还可以用其他的公式替换。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与制作。
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一边讲解设计与制作过程,一边展示如何使用。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20课
电路的研究
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取下一只灯泡后,另一个灯泡会怎样?
不亮
继续亮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5课。本课活动是让学生通过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判断身边的材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极不易导电,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让学生了解电的重要用途以及如何安全用电。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主要是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的物品的导电性,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活动2“安全用电”是让学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认识到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知道什么是安全用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接触导电这方面内容,但认识的层次比较浅显,而且对材料的认识也不会涉及导电性能上。经过前一节课的操作使用,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也能容易理解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能。学生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如果提供检测物品是两种或以上材料构成的物品,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从材料上去检测,因此需要强调检测的某种材料,不是具体物品,建议直接提供单种材料的物品。
学生对交流电、高压电等的名词会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在交流“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内容时,学生想到的内容可能并不多,
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加以分析,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如何安全用电。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2.能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
3.能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4.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简易电路检测器、不同材料的物品(含木材、金属、塑料、布纤维等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小组实验时,电路出现故障后正在用电路检测器,琪琪拿着一根导线说应该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露出金属芯。
问题:塑料不能导电吗?
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以及各种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出示:导线实物和放大图。
提出:导线由金属芯、塑料外皮组成。金属芯外面包裹着一层或数层的塑料。
问题:将未剥开两端塑料外皮的导线直接接入电路,灯泡能发光吗?
交流:从导线中的金属、塑料两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方面进行讨论。
任务:将木块、金属、塑料等材料分别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提示:可以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容易导电的属于导体,极不易导电的属于绝缘体。
要求:每个材料的检测至少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汇报:根据实验结果将不同的材料分别归类,找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正确检测并判断进行评价。
2.活动2:安全用电
出示:使用电的场景和用电器的图片。
提出:电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轻松地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电视、听音乐、烹饪食物……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有触电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而高压电更是具有危险性,更加需要注意。
出示:教科书中的两个场景图。
问题:为什么要按照图上的做法呢?
交流:能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讨论。任务: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安全用电?
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对图示的5种不同的用电情境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
交流:能进一步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判断。评价:根据是否判断准确进行评价。
拓展:阅读历史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
要求:了解富兰克林这个科学家研究、设计和发明避雷针的过程。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23课
导体与绝缘体
(
木材
塑料
极不易导电:
绝缘体
导电性能
金属
陶瓷
布纤维
橡胶
……

容易导电:导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