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技能
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探究技能主题课。本课旨在以岩石的分类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习得分类的探究技能。本课教材包括“情境导入”“观察特征”“制订标准”“进行分类”“技能训练”等5个教学环节。本课情境图展现了一堆形状、颜色不同的岩石,配以卡通人物的问题“这些岩石的颜色和形状都不同,是同一种岩石吗?”,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分类进行思考。“观察特征”“制订标准”“进行分类”等教学环节则引导学生在经历岩石的分类活动中掌握分类技能。本课引导学生在分类前对岩石的特征进行观察,然后再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将岩石分类。教材还在学生掌握了分类技能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订不同的分类标准,
并据此对岩石再次进行分类,使学生体会到对同一堆岩石可以制订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最后的教学环节“技能训练”则引导学生迁移岩石的分类技能,对自己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分类技能应用于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经常要对生活物品、学习用品进行分类。但怎样科学地分类?学生可能不曾考虑过。因此,在平时的分类活动中,他们有时候会出现分类混乱的现象,例如,对同一个物品重复分类或是有个别物品没有被分到其中的一个类别中。对于岩石,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岩石》中,学会了应用感官及简单的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为本课岩石的分类奠定观察的基础。由于学生课前在户外收集的岩石比较随机,因此有可能同个小组的岩石数量和表面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可能存在数量较少、表面特征比较单一等情况,而不利于分类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了解,课堂上适当调整小组的岩石品种,以使每个小组的岩石数量比较合适、表面特征具有多样性。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类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
4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2.知道制订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3.能在观察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制订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4.能在生活中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岩石的表面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在分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托盘。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景创设:(出示课外情境图)
讲述:在家长的陪同下,波波和妍妍周末来到河岸边收集岩石。这里的岩石真多呀,他们很快就收集了许多岩石。看着这些岩石,波波突然产生了探究问题。
问题:这些岩石的形状和颜色都不同,它们是同一种岩石吗?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任务:怎样给岩石分类?
出示课题。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关于岩石分类的看法。
讲述:在讨论岩石的分类过程中,同学们认为可以按岩石的颜色、形状等表面特征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给岩石分类,我们先观察岩石的特征,然后以岩石的某一特征为分类标准,再根据这个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简单地说,就是先观察特征,再制订分类标准,最后进行分类。
(二)观察特征
提出任务:我们要给岩石分类,先要对岩石进行观察,了解岩石有哪些特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岩石的特征呢?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汇报观察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感官和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岩石表面的特征。
活动:观察我们带来的岩石,了解各种岩石的表面特征。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给岩石编号,同时贴上标签,并引导学生记录每块岩石的特征。
(三)制订分类标准,并对岩石进行分类
讲述:我们对带来的岩石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选择其中一种特征作为岩石的分类标准。
交流:各组讨论和交流分类标准。
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质疑、完善分类标准,并最终制订合适的分类标准。讨论:如果选择不同的标准对同一堆岩石再次进行分类,结果会怎样?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提出任务:分别制订合适的分类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活动:根据小组商定的分类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并在实验托盘中分类放置。
教师巡视指导各组学生在每一次分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将每一类的岩石分开放好,同时做好分类结果记录。
展示与交流:各组展示每次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结果,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各组之间互相倾听、质疑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分类的认识。
提问:分类前后,我们桌面上的这堆岩石有什么不同?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感受。
讲述:分类可以使杂乱的岩石堆变得整齐,方便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给岩石进行分类的?
交流: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经历后进行回答。
讲述:我们先观察岩石的特征,然后选定某一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再对岩石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每次分类要严格遵守同一个分类标准。制订的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四)技能训练
提出任务:我们已经掌握了岩石的分类方法。你还能给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吗?
提问:怎样给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方法。
活动:每个同学根据书包物品的特征,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展示与交流:全班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
提问:书包里的物品在分类前后有什么不同?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总结:分类可以使我们的物品摆放更加整齐,有条理,方便我们寻找和取放物品。让我们把分类的方法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更便利地生活。
七、板书设计
探究技能:分类
给岩石分类
观察特征
制订分类标准
进行分类
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分类使事物更加有序
八、活动记录单
给岩石分类
班别:
第
实验小组
1.观察特征
观察每块岩石的特征,并做记录。1号岩石:
2号岩石:
3号岩石:
4号岩石:
5号岩石:
6号岩石:
2.制订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
我们制订的第一次分类标准是:
分类结果:
我们制订的第二次分类标准是:
分类结果:
我们的发现第9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2课。通过第8课的学习,学生已收集了各种岩石,并初步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本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的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我的岩石标本盒”、活动2“制作岩石‘身份证’”、实践“身边的石材”等四个教学环节。本课以参观岩石博物馆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思考“能否将收集的岩石做成标本”,驱动学生探究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活动1引导学生完成岩石标本盒的初步制作。活动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征,制作岩石标本的标签。“实践身边的石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石材,了解岩石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盒活动,引导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岩石的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观察和描述更多的岩石。本课是前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的应用和延伸,也为本单元后续课《岩石与矿物》《保护矿产资源》等课起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制作岩石标本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设计和制作岩石标本盒的任务,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做事情方面往往缺乏统筹意识,也经常出现考虑不周的现象,
例如,容易忘记事先应将岩石洗干净、晾干备用,或在给盒子做收纳格子时不会考虑岩石的大小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提醒和引导学生在制作岩石标本盒前,先做好周全的计划,以保证制作活动能顺利完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岩石标本标签的基本要素,并能尝试利用标本标签的形式描述岩石标本的信息。
2.能完成岩石标本盒的设计和制作。
3.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4.知道岩石在人们的生活中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
(
4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岩石标本制作“身份证”。
教学难点: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制作岩石标本盒,
利用卡纸制作岩石标本盒的纸格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纸盒、卡纸、剪刀。
学具准备:纸盒、各种岩石(课前洗净晾干)、固体胶、A4纸、硬卡纸、棉花、剪刀、笔、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
讲述:妍妍、彬彬和波波参观岩石标本展。
提问:通过岩石标本展,我们能了解到什么?
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岩石标本展展示的物品、内容和作用。讲述:制作岩石标本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岩石。
提出任务并出示课题:今天让我们来制作岩石标本盒,将自己收集的岩石做成岩石标本。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我的岩石标本盒
问题1:制作岩石标本盒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它们分别能起到什么作用?
媒体:展示岩石标本图片。
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制作岩石标本所需材料及其作用。
小结:制作岩石标本盒需要盒子、棉花、卡纸、标签纸等材料。盒子可以对岩石标本进行收纳和展示,卡纸做成小格子将各块岩石进行分开收纳,避免岩石混乱。松软的棉花可以保护岩石;标签纸可以标明岩石的名称。我们还需要用剪刀和固体胶等工具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
问题2: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岩石标本盒?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吗?
小组活动: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设计岩石标本盒,并讨论按照什么顺序制作岩石标本盒。
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顺序和设计图。问题3:怎样利用卡纸做成格子?怎样确定格子的大小和数量?
媒体:播放利用卡纸制作格子的图片。
问题4:在制作岩石标本盒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制作岩石标本盒的要点、注意事项。
小结: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制作岩石标本盒。先在纸盒中铺垫A4纸,利用卡纸制作格子(格子的数量和大小要根据岩石的大小和数量确定),放入棉花,给岩石编号并粘贴标签纸,然后放入相应的格子中,同时在标本盒的盖子上填写岩石的名称。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提出制作任务:按要求制作好岩石标本盒。
活动:学生根据设计利用已准备的材料制作岩石标本盒。
2、活动2:为岩石制作“身份证”
媒体:展示岩石标本图片以及岩石标本的作用。
问题1:我们的岩石标本能发挥这些作用吗?与标本展的岩石标本比较,我们还要做什么改进?
交流:学生讨论怎样完善岩石标本的信息。
小结:岩石标本的标签就像岩石的“身份证”。它包括岩石的名称、采集信息、特征等信息。
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制作岩石标本
“身份证”。
问题2:我们的岩石“身份证”能反映这块岩石的特征吗?
活动:学生各组互换岩石“身份证”,并根据信息寻找相应的岩石,测试“身份证”的有效性。
交流:展示岩石标本盒及岩石标本“身份证”,汇报岩石“身份证”的测试结果。活动:根据测试情况,修改岩石标本“身份证”的信息。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将收集的岩石制作成岩石标本。我们先设计与制作了岩石标本盒,
并给每块岩石标本制作了“身份证”。通过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岩石标本,还对岩石有了更多的认识。
布置课外实践任务:从古到今,岩石都是人类重要的生活生产的原材料。课后请做
个调查,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用石材制成的,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岩石。
七、板书设计
第9课
制作岩石标本盒制作标准:
1.整齐收纳岩石。
2.标明岩石的名称、特征和采集信息。
3.美观、整洁。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
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
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
(
4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验进行验证。
对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究。
简单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认识到珍惜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在设计实验时能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对岩石产生影响。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PPT教学课件。学具准备: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
周末,
在家长的带领下,
彬彬和波波到郊区玩。他们被山上一块岩石吸引了。
提问:这块岩石有什么特点?
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问题:这块大岩石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
出示课题《岩石碎裂了》。
(二)活动探究
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提问:裸露在外的岩石都会逐渐碎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各种关于岩石碎裂的猜想。
讲述:大家认为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2)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提问:怎样做实验可以验证昼夜气温变化是否会引起岩石碎裂?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模拟昼夜温度变化设计实验。
讲述:加热岩石可以模拟白天气温高而引起岩石的温度升高,让岩石冷却可以模拟夜晚气温下降引起岩石的温度下降。将岩石进行一热一冷的处理就是模拟每天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引导:自然界中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是成千上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虽然难以觉察每天的昼夜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影响就很显著。
提问: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把自然界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长期作用体现出来?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并回答。
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和加快温差的变化,将缓慢的细微变化在短时间内变得明显。
媒体:视频展示模拟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作用的实验方法和要求。
方法:利用酒精灯将岩石加热到泛红,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用同样的方法加热、冷却,反复几次。
注意事项:戴上护目镜,注意用火安全,做好观察记录。
提问:水流、风等引起岩石的互相碰撞、摩擦是否也会使岩石碎裂呢?怎样做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并回答。
指导:把岩石标本放入塑料瓶中,拧紧瓶盖,然后用力地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媒体:图片展示模拟实验方法。
活动:分小组实验,模拟昼夜温差变化、岩石的互相碰撞和摩擦对岩石的影响。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各组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
教师引导各组互相补充,并尝试解释昼夜温差变化、岩石之间互相摩擦和碰撞造成岩石碎裂的原理。
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气温变化确实会引起岩石碎裂。这是由于各种环境条件,昼夜的气温变化造成岩石的热胀冷缩不均而发生碎裂。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由于水流、风沙等原因引起的岩石之间的摩擦和碰撞确实会引起岩石碎裂并不断地变小。
提问:河岸边的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小组内讨论,尝试解释河岸边鹅卵石的变化。
小结:河中的岩石受河水搬运和冲磨,同时岩石之间长期互相碰撞和摩擦,不断发生碎裂、变小、变圆滑。经过漫长的作用,就形成了鹅卵石。
(3)探究植物的生长是否会引起岩石的碎裂。
提问: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吗?怎样做模拟实验?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布置课外实践活动:用鸡蛋壳模拟岩石,在鸡蛋壳里种植根系较发达的植物,随着植物生长,观察鸡蛋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你能解释任务驱动中波波的问题吗?
交流: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解释本课的情景问题。
总结:昼夜的气温变化、各种环境原因引起岩石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等自然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碎裂、不断变小。
问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岩石越变越小,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拓展: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科学阅读”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过程,然后用自己语言向同学介绍。
活动: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并向同组同学介绍岩石的变化过程及阅读心得。
总结:通过科学阅读,我们知道了岩石在阳光、流水、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地碎裂,越变越小。巨大的岩石块会变成碎石,再由碎石变成沙粒,最终形成颗粒更细小的土壤。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变化过程,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七、板书设计
昼夜温差变化
第11课
岩石碎裂了
岩石之间互相碰撞、摩擦植物根系生长
岩石碎裂
碎石
沙粒
土壤
……第10课《岩石与矿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3课。本课以花岗岩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法探究花岗岩颗粒的组成,从而初步感知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并获得观察矿物表面特征的技能。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三个教学环节。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妍妍在建材店里发现花岗岩中有不同颜色的颗粒”的熟悉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花岗岩的物质组成。活动1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花岗岩断面中不同颗粒的特征,并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成分不变,还是花岗岩。活动2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石英、云母和长石等矿物的表面特征,并推测组成花岗岩的颗粒是什么矿物,从而知道花岗岩是由多种矿物组成。
二、学情分析
在前2节课观察和认识岩石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他们认识了花岗岩等常见岩石,并留意到有些岩石的颗粒组成有多种类型。例如,花岗岩里有不同颜色的颗粒。不少学生对这些颗粒是什么物质非常感兴趣。这些为本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究技能还需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例如,敲开花岗岩而观察花岗岩的断面能更有效地观察和了解花岗岩里不同颗粒的特征,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会很急着动手敲开花岗岩一探究竟,而忽略安全问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才进行活动。另外,在探究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常见矿物的特征时,对于观察和比较各种矿物条痕和光泽方面,学生觉得很陌生,也不好理解,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和讲解。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探究各种岩石的光泽时,教师要提供铁片、玻璃片、蜡烛块等不同光泽的物体作为辨别岩石光泽的参照物。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岩石由矿物组成,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特征。
2.知道岩石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岩石的物质没有改变。
(
4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3.
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矿物的表面特征。4.对探究自然界中的矿物产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矿物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观察矿物的条痕是辨识矿物的可靠方法之一,观察和描述矿物的光泽。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花岗岩、布袋、锤子、护目镜、三种常见矿物的标本(云母、石英、长石)、铜钥匙、放大镜、手电筒、表面磨光的铁片、玻璃片、蜡烛块、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图。
讲述:妍妍和琪琪经过一个建材商店。妍妍被花岗岩断面的不同颜色颗粒吸引住了,她非常好奇。
问题:花岗岩中不同颜色的颗粒是什么?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简单交流自己的想法。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岩石与矿物》。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
提出任务:花岗岩里都有哪些颗粒,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1)问题:怎样观察花岗岩里的颗粒?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因为断面的颗粒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更能反映颗粒本身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把花岗岩敲开,用放大镜观察断面的颗粒。
媒体:课件展示如何敲开花岗岩及如何做好安全措施。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带好护目镜、把花岗岩装入布袋再敲开花岗岩,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各种颗粒的特征,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任务1”中。
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观察后的发现,各组互相质疑、补充。
小结:花岗岩里主要有三种颗粒:第一种是黑色颗粒,片状,反光能力较好,用力推挤会分层;第二种是肉红色的颗粒,长条形,不透明,反光能力较差;第三种是乳白色、半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反光能力较好。
(2)讨论: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还是花岗岩吗?
交流:学生一边观察花岗岩碎石,一边思考回答。
小结:花岗岩敲碎成小碎石后还是花岗岩。因为它们的颗粒组成没有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2、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
讲述: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有很多种类。云母、长石和石英都是常见的矿物。
媒体:出示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
提出任务:花岗岩里的颗粒是不是这三种矿物呢?怎样观察、比较这些颗粒与云母、长石和石英等三种矿物的特征?
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
小结:我们可以像观察岩石那样,利用各种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观察矿物。例如,分别用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直接观察,用铜钥匙刻画不同的矿物来观察它们的硬度情况。另外,人们还常利用手电筒观察矿物的透明度,用金属、玻璃和蜡块等比较观察矿物的光泽,还将矿物在无釉白瓷上摩擦观察矿物留下的条痕颜色等。
媒体:分别展示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条痕颜色等的操作方法。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并初步与花岗岩里的三种颗粒的特征进行比较,同时提醒学生将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交流:各组学生汇报三种矿物的观察后的发现,并初步推测花岗岩里三种颗粒是什么物质的。
小结: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各有其特征,它们分别与花岗岩里的黑色颗粒、乳白色颗粒和透明颗粒的特征很相似。
讲述:地质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花岗岩里的三种主要颗粒进行鉴定,发现这三种颗粒分别就是云母、长石和石英。也就是说,花岗岩主要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等三种矿物组成。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拓展:矿物的种类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更多岩石的组成和更多矿物的特征。
媒体:出示各种矿物的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10课
岩石与矿物
1.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表面特征:颜色、形状、硬度、条痕、光泽、透明度等
2.花岗岩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多种矿物组成第12课《保护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最后一课。在前面4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几种常见岩石和矿物的表面特征,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岩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矿产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知道矿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矿物的用途”、活动2“其他矿产资源”三个教学环节。情景图导入以一张记录矿车正在运输矿物的图片,激起学生探究矿物用途的热情。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矿物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2先引导学生了解“煤、石油、天然气也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矿产资源,且它们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数亿年”。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其认识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从而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矿石、矿物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工农业。虽然在前面第9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石材,了解到岩石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材料、家庭用品等领域,但他们对矿物的用途关注很少,对矿产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并不多。因为许多矿物不能直接供人们使用,需要经过冶炼和加工才能变成人类需要的物品。例如,铁矿需要通过高温冶炼才能成为钢铁,然后再进行多个步骤的加工才能制成各种钢铁制品。学生对便利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例如,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可随时满足他们生活、学习需要,按一下开关就有电,就可以启动各种生活设备等。他们大多并不知道便利生活的背后是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消耗。他们也许听说过要保护矿产资源,但不知道保护矿产资源的原因,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及自己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小事参与到保护矿产资源的行动中。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思辨能力,通过查找矿产资源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例子,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到矿产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但如何更加有效地收集、整理资料及通过讨论树立保护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
4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矿物、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
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矿产资源的例子。
3.认识到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愿意节约资源。
4.乐于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享与交流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各种矿产资源的例子。教学难点:理解矿产资源不能无限地开采下去。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利用矿物的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每天,在矿场里满载着各种矿物的矿车都在忙碌地工作着。问题:这些矿物被运到哪里?
媒体:出示矿物冶炼的图片。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各种矿物都有什么用途?
提出探究任务:让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各种矿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矿物的用途
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铁、铜等金属制品,其原材料就是从铁矿、铜矿等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铁或铜的金属制品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分类。
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都要用到各种铁制品和铜制品。因此,
铁矿或铜矿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提出任务: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各种矿物用途的资料,现在我们进行分享,来了解更多矿物的用途。
交流:学生汇报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将矿物的用途从学习、生活(衣食住行)、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归类。
小结: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各种矿物。矿物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活动2:其他矿产资源
讲述:除了矿物,在地球上还蕴藏着其他重要的矿产资源。提问: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吗?
媒体:出示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图片。交流:学生看图回答。
提问: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有什么用途呢?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类,并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进行引导。
媒体:出示煤、石油和天然气用途的图示。
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我们日常必备的能量资源和材料资源。
讲述: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都要经历几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提问:我们能无限量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吗?为什么?
讨论:引导学生从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人类消耗矿产资源的速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小结:与短暂的人类历史比较,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相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是非常快速的。而且,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不加以保护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将很快会枯竭。
(三)总结与拓展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种矿产资源的用途,知道它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各种矿产资源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各种矿产资源?
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来进行讨论。
小结:小学生可以从节约用电、节约各种物品的使用等日常行为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保护矿产资源。
七、板书设计
矿物煤
矿产资源
石油
天然气
第12课
保护矿产资源
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岩石”等教学环节。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彬彬在公园里找到各种岩石的情景,激发学生到周围环境寻找岩石的兴趣。通过到户外观察和收集岩石,学生可以体会到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活动2“观察岩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一些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观察岩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学情分析
岩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
如户外的山上、公园、路边等,室内的大理石桌子、地砖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由于对岩石了解不多,因此当学生看到别人收集到一些有趣的岩石,他们又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很想收集岩石进行探究。但到哪里可以收集到岩石、怎样观察岩石的特征,则是孩子们可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另外,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收集岩石的一些细节、安全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周。四年级学生在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时,可熟练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但是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探究岩石的表面特征,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细致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户外采集岩石的简单方法。
2.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岩石。
3.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4.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
4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
(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5.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教学难点: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
学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
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彬彬和波波到公园玩耍,彬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波波对这些岩石感到很好奇。
问题:这么多种岩石,都在哪里找到的?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简单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寻找岩石
提出任务:我们也到户外收集一些岩石吧。
(1)问题①:哪些地方合适我们去收集岩石?你准备到周围的什么地方收集岩石?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问题②:户外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收集岩石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媒体:课件展示户外不同环境的岩石。
交流:教师从采集岩石、收纳岩石等方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
(3)问题③:大自然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各种岩石,采集多大的岩石比较合适?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纳盒子的大小、方便携带、便于观察等方面讨论采集和
收纳多大的岩石会比较合适。
(4)收集到岩石后,要怎样处理才带回学校?
交流:学生交流怎样处理收集到的岩石,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媒体:课件出示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岩石。
小结并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①在家人的陪同下,准备好收集岩石的袋子、铲子等工具,到户外采集大小合适的岩石。
②采集的岩石带回家,洗净,晾干,放入盒子,做标签,标注采集地点。
③完成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的内容。
在收集岩石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地势危险的地方采集岩石;同时,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破坏当地环境。
2、活动2:观察岩石
提出任务:这是老师课前收集的岩石。它们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怎样认识它们呢?
媒体:实物展示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的标本。
(1)问题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三种岩石?这些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
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从多种感官、使用简单工具等方面交流观察岩石的方法,
并说说每种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例如,眼睛能观察到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等,而手能感受到岩石的轻重、粗糙、温度等特征,而利用放大镜能更清楚地观察岩石内的颗粒组成。
(2)问题②: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软硬特征?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指导:用刻划的方法可以观察物体的软硬特征。我们可以用铜钥匙在三种岩石上分别进行刻划,并根据岩石上留下的痕迹深浅来判断岩石的软硬。用铜钥匙刻划,如果岩石只留下浅浅的印痕,说明这块岩石比较硬。如果留下比较深的印痕,说这块岩石比较软。如果刻划不出印痕,说明这块岩石很硬。
媒体:展示刻划的方法。
活动:学生运用感官和放大镜、铜钥匙等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交流与展示:各小组分别介绍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后的发现,教师引导各组学生互相评价、质疑和补充。
小结: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我们可以观察到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在颜色、形状、颗粒组成、硬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拓展:请课后按要求到户外收集岩石,下节课带回学校。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观察收集到的岩石。
七、板书设计
第8课
各种各样的岩石
收集岩石
硬度:刻划
观察岩石:感官+工具
砂岩
花岗岩
大理岩
发现:不同的岩石表面特征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