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sì)
比及(bì)
哂笑(shěn)
鼓瑟(sè)
B.饥馑(jǐn)
喟然(kuì)
舞雩(yú)
沂水(qí)
C.齐桓(huán)
胡龁(hé)
觳觫(shù)
忖度(duó)
D.发硎(xínɡ)
怵然(chù)
踌躇(chú)
庖丁(páo)
D [A项,“侍”应读shì;B项,“沂”应读yí;C项,“觫”应读sù。]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无以,则王乎
王说,曰……
B.为长者折枝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砉然向然,奏刀然
善哉!技盖至此乎
D.如土委地
怵然为戒
D [A项,“说”同“悦”,高兴。B项,“枝”同“肢”,肢体;“涂”同“途”,道路。C项,“向”同“响”,响声;“盖”同“盍”,何、怎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
B.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C.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D.批大郤,导大窾
导:疏通
D [D项,“导”,引导。]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A [A项,“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A [A项,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C项,①介词,替、给;②介词,被。D项,①介词,从;②介词,比。]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权,然后知轻重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足之所履
B [A项,权,名词作动词,称重;C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D项,履,名词作动词,踩。]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俯足以畜妻子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D [A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B项,古义: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桑树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篇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6)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6)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遇上饥荒。
(2)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3)孔子这些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4)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5)臣下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术了。
(6)我提起刀站着,为此四下环顾,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 [作答本题,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如“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从副词“既”分析,其谓语中心词是“没”,“没”后要停顿;从主语“道”分析,谓语“衰”后要停顿;从主语“暴君”分析,第一个谓语动词是“作”,第二个谓语动词是“坏”,第三个谓语动词是“以为”,从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看出,“作”后、“以为”的宾语“洿池”后要停顿。再如“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从主语“民”的谓语“安息”分析,“安息”后要停顿;从“以为园囿”分析,“弃”前、“园囿”后要停顿;从动词“得”分析,“衣食”后要停顿;从主语“邪说暴行”分析,谓语动词“作”后要停顿。]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B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D [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就没法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15.孟子是如何回答公都子的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原文信息可知,面对公都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的疑问,孟子表明自己之所以如此,是迫不得已。他说自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出现;商纣王时天下大乱;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随之兴起。这时,便有了夏禹治洪水、周公驱猛兽、孔子著《春秋》。他以“三圣”传人自居,自认为他的好辩,就像夏禹治洪水、周公驱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是出于不得已。
[答案]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以“三圣”传人自居,自认为他的好辩,就像夏禹治洪水、周公驱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是出于不得已。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明“不得已”之故,从而表明非如此不可的决心。
【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王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就没法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的门徒。”
2/9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对话”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
对应内容
学法指导
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并积累每课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文化知识等文言知识点。
1.查资料。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重要词语、特殊句式要在书上做标记,并养成整理知识卡片和做笔记的习惯。2.重诵读。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多联想。要敢于求异思考、发散思考。对文章反映的思想或记录的史实,查阅资料,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思维发展与提升
比较先秦诸子散文的不同特点,体会其论事说理的不同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史传散文记言与记事的传统,欣赏史传散文记言叙事简洁有序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及其对待社会、人生和历史的立场态度,分辨和反思他们的思想与思维方法,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先秦时代的圣哲基于对社会的不同认知,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系列先进思想。
一幅流传千古的先贤言志的图景,正反映了孔子“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一场跨越千年的君臣对话,同样体现出孟子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思想和太平盛世的治国梦想;一幕庖丁解牛的大剧,不正折射出庄子率性而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生命的精神境界吗?
现在,让我们同圣贤先哲同行,沐浴思想的春风。
《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佝偻的背缓缓挺直……
他,烛之武,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半夜行动,直入敌营;陈说利害得失,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郑国。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鸿门宴》
提及项羽,我们便会听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便会看到,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便会想到,鸿门宴上的磊落与遗憾。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大气、磅礴、悲情的篇章!
一、读准字音
曾皙(xī)
论语(lún)
摄乎(shè)
比及(bì)
小相(xiànɡ)
铿尔(kēnɡ)
冠者(ɡuàn)
毋吾以也(wú)
夫子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风乎舞雩(yú)
喟然叹曰(kuì)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二、辨识通假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
(2)莫春者
( )
[答案] (1)“希”同“稀”,稀疏 (2)“莫”同“暮”
三、一词多义
(1)方
(2)如
(3)夫
(4)者
(5)乎
(6)以
一词多义
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战士、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答案] (1)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名词,方形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名词,区域,地方 (2)连词,假如 连词,至于 连词,或者 (3)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下文 代词,那 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4)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助词,……的人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介词,比 介词,在 介词,于 助词,表疑问 (6)介词,因为 动词,做 介词,用 连词,来 介词,用
四、词类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
( )
(2)浴乎沂,风乎舞雩
( )
(3)鼓瑟希
( )
(4)冠者五六人
( )
(5)可使有勇
( )
(6)赤也为之小
( )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8)孰能为之大
( )
(9)可使足民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名词作动词,吹风 (3)名词作动词,弹奏 (4)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5)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6)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7)形容词作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8)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五、古今异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天。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儿童。
[答案] (1)指很短的时间。(2)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六、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何以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之以师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异乎三子者之撰。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浴乎沂,风乎舞雩。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使有勇。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不了解我!
(2)宾语前置句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状语后置句 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
(4)状语后置句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5)状语后置句 在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6)省略句 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非诸侯而何 ②吾与点也
任务一 感受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1.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想参与政治。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2.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述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3.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4.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形象。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也是一个有抱负,但又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任务二 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学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出现的孔子的四位学生,性格各异。孔子话语刚停,子路便“率尔而对”,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负的特点。冉有的敦厚、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温厚,曾皙的放达、洒脱和自得,在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冉有和公西华这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的微小差别。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6.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一、读准字音
觳觫(hú)(sù)
褊小(biǎn)
挟太山(xié)
莅中国(lì)
赴诉(sù)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胡龁(hé)
放辟(pì)
便嬖(pián)(bì)
忖度(cǔn)(duó)
二、辨识通假
(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
(2)为长者折枝
( )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
(4)盖亦反其本矣
( )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
(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答案] (1)“说”同“悦”,高兴 (2)“枝”同“肢”,肢体 (3)“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5)“涂”同“途”,道路 (6)“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7)“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8)“颁”同“斑”
三、一词多义
(1)爱
(2)道
(3)诚
(4)度
(5)乃
(6)若
(7)其
(8)以
(9)何
(10)诸
(11)之
(12)也
(13)焉
[答案] (1)动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爱惜 (2)动词,述说,谈论 动词,说,讲 名词,道义 名词,路,道路 名词,道义 (3)副词,的确 副词,到底 名词,诚心 副词,的确,实在 (4)动词,揣测 动词,度过,越过 (5)代词,这样 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副词,才 连词,于是,就 (6)动词,像 代词,这样 连词,如果 (7)连词,如果,表假设 代词,他的 副词,加强语气,难道 (8)动词,同“已”,停止 介词,用,拿 动词,认为 (9)代词,什么 代词,哪里 疑问代词,怎么 (10)兼词,相当于“之于” 兼词,相当于“之乎” 形容词,众多 (11)动词,往 代词,它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1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句末语气词,与“哉”语气助词连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13)疑问代词,哪里 句末语句助词,相当于“啊” 疑问代词,哪里
四、词类活用
(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3)权,然后知轻重
( )
(4)兴甲兵,危士臣
( )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
(6)朝秦楚
( )
(7)以一服八
( )
(8)然后从而刑之
( )
(9)是罔民也
( )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答案] (1)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2)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3)名词作动词,称重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起来;使……受到危害 (5)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又轻又暖的衣服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8)名词作动词,处罚,惩治 (9)名词作动词,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0)名词作动词,种植 (11)名词作动词,穿 (12)名词作动词,称王
五、古今异义
(1)莅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俯足以畜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古今异义
指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的文言词语,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几种。判断方法:①看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如“不推恩无以保妻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妻子”为“妻”和“子”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为一个词。即使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莅中国而抚四夷”(《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中国”在此为“中原地区”之意。②结合词语的感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汉语中表示自谦;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答案] (1)指中原地区。(2)妻子儿女。(3)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4)到这一步。
六、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之能御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由知吾可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何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以衅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乃仁术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百姓之不见保。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构怨于诸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未之有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2)宾语前置句 没有人能抵御他。
(3)宾语前置句 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4)宾语前置句 (把)牛(牵)到哪里去?
(5)省略句 将用(它)来祭钟。
(6)主谓倒装句 (照你这么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7)判断句 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
(8)被动句 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9)状语后置句 和诸侯结怨。
(10)状语后置句 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拿来反复告诫他们。
(11)宾语前置句 (是)没有的事。
七、文白对译
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晋文:指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
尊敬。徒:徒弟,弟子。者:特指代词,……的。是以:即“以
是”,因此。传:传述。焉:语气词,用在句末,加强语
到奇怪。异,对……感到奇怪。之:前一个“之”,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代词,
此处可译为“推及”。“及”后省略介词“于”。至:到,达到。
独:副词,偏偏、却。与:疑问语气词,吗,呢。从“今恩”
个“王”字处在小主语的位置,名词,读wánɡ;后一个“王”,受副
词“不”的修饰,动词,读wànɡ。“王之不王”是个主谓
过,远远超过。人:前一个人,指圣贤之人;后一个人,指一般人。
他:别的。所为:所作所为,指施“恩惠”的行
、
构怨于诸侯”。所大欲:最大的欲望,最想要的东西。所,特指代
词,“……的东西”,与“大欲”组成名词性词组,作
国、楚国。莅:临视,这里指统治。中国:先秦指黄河流
域周王朝统治的地方,即中原地区。抚:安抚,使……
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方,见方、纵横。齐:齐国,
这里指齐国的土地。集:集聚,这里是“总计”
立:站立,立身。这里是做官的意思。介词结构“于王之朝”宜作状
语译出。下文“于王之野”“于王之市”“于王之涂”的
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敬辞,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谦辞,请允许
我做某事。此处是第二种用法。尝:也是“试”。
治,处罚。之:代词,他们,指民。是:指示代词,这,指上面所说
的事情。罔民:此处比喻陷害人民。罔,同“网”,
猪。无失其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种家禽、家畜要按照它们的生长
季节来饲养。比如,在它们要生育繁殖时,不要
[资料链接]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后世将孟子尊称为“亚圣”。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孟子》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其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说服力。
[文本鉴赏]
这篇文章记叙了孟子游说齐宣王行仁政之事,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为长者折枝 ②治以礼义
任务一
了解文意,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1.对于齐国百姓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惜的看法,孟子有何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惜,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2.孟子提出的“推恩”的方式和“推恩”的目的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推恩”的目的是团结民众,进而“王天下”。
3.请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任务二
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
4.文章多用对话,思辨性强,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文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步骤
内容
思想
特点
1
转移话题
明确“行王道”话题
引而不发,迂回曲折,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2
提出观点
保民而王,肯定“仁心”
3
宕开一笔
否定宣王,“能而不为”
4
重拾话题
推恩于民
5
剖析因果
提出具体措施
5.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欲擒故纵,缩短距离。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6.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孟子散文在“取譬设喻”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所接受。
孟子这些比喻,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虽非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却并不给人以虚假之感,而是更显事情之实、道理之真。
任务三
合作探究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都展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关于儒家的理想社会和治国主张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天子失政、诸侯擅权,孔子因此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思想,便是“仁”的思想。孔子把“仁”当作人们最高的境界,当作治国安邦之道,当作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他又把“仁”和“德治”结合起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我们描述了德治之下的太平盛世图,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美好,人们可以在春光中歌咏弹唱。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时各诸侯国国君都在追求霸主地位,对外征战,对内盘剥百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孟子的思想本于孔子而有所发展,“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观点。他主张施仁政,使百姓有“恒产(固定的产业收入)”以安居乐业;“谨庠序之教”,兴办学校,以教化百姓。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
儒家的理想社会和治国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社会的和谐美好、百姓的幸福安康、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都已成为美好的现实。因此,我们要研读文化经典,传承文化经典。
一、读准字音
庖丁(páo)
膝之所踦(yǐ)
砉然(xū)
然(huō)
中音(zhònɡ)
大郤(xì)
大窾(kuǎn)
肯綮(qìnɡ)
大
(ɡū)
硎(xínɡ)
怵然(chù)
謋然(huò)
二、辨识通假
(1)砉然向然
( )
(2)技盖至此乎
( )
(3)批大郤
( )
[答案] (1)“向”同“响” (2)“盖”同“盍”,何、怎么 (3)“郤”同“隙”,空隙
三、一词多义
(1)解
(2)道
(3)然
(4)族
(5)盖
(6)矣
(7)哉
[答案] (1)动词,剖开,分割 动词,溶解,溶化 动词,解释,解答 (2)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名词,道义,正义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形容词,是的,对的 (4)形容词,众,一般的 名词,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5)疑问词,同“盍”,何、怎么 副词,表推测性判断语气,大概 名词,车盖 (6)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了 用于感叹句,表感叹语气,啊 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了 (7)助词,表感叹 助词,表疑问 助词,表疑问
四、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
( )
(2)良庖岁更刀,割也
( )
(3)族庖月更刀,折也
( )
[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2)名词作状语,每年
(3)名词作状语,每月
词类活用
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或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5)吾见其难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人为难。
(6)因其固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答案] (1)没有不是。(2)牛体的自然结构。(3)虽然这样。(4)动作因此。(5)很难做。(6)本来的结构。
六、文言句式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所好者道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经肯綮之未尝。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土委地。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技术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2)判断句 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3)宾语前置句 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不曾拿刀去尝试。
(4)省略句 就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
(5)省略句 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
七、文白对译
eq
\f(倚,足之所 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
eq
\f( 莫 不 中 音。 合于
《桑林》 之 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
eq
\f( 未 尝,
而
况大
乎!,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头呢!)
eq
\b\lc\[\rc\](\a\vs4\al\co1(批:击。郤(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隙。因:介词,依,照。经:指经脉。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ɡū):大骨。))
[资料链接]
逍遥无恃,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地,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其著作保存在《庄子》(亦称《南华经》)一书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寓 言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特点是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目无全牛 ②解牛得道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1.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是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庖丁象征着自己。我们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任务二
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3.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4.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5.《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理方法
举 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任务三
合作探究
6.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排比,增强气势
本课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齐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既突出了思想,又增强了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读起来气势磅礴,声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2.写法指导
运用排比手法“四注意”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应注意以下四点:
(1)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句分句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排比句运用得是否恰当,千万不能生硬地拼凑,为排比而排比。例如,有个同学这样写道:“我们的班长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学习的楷模。”这里的“榜样”“模范”“表率”“楷模”,四个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把它们硬排比在一起就显得重复、啰唆。
(2)注意排比句之间的内容联系。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的意思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有的按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有的按事物的程度深浅排列;有的按事物的范围大小排列。要从多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全方位立体式地排列表达。
(3)排比应力求“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排比句中,组成排比的每一个“成员”的面目应该富于变化,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句,还可以是复句甚至多重复句;运用或比喻,或借代,或反问等修辞,一篇文章中的几组排比“各有千秋”,那么流畅、生动、精彩将“不期而至”。
(4)不同的文体,排比的使用也各有不同。记叙文以散句为主,排比等整句的使用应“恰到好处”,一般而言,概括叙述或感情较强烈的段落使用排比能起到“锦上添花”之功效,而具体的叙述、描写则不宜用排比,尤其是结构复杂“臃肿”的排比。抒情散文要求语言流畅、精彩,议论文要求语言严谨、生动,恰当地运用排比等整句即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剂量”大些也无妨。
3.迁移运用
请运用排比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要求:既具有形式美,又能突出思想,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春天的鸡公山,万木争翠,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蜂飞蝶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的鸡公山,葱茏碧绿,凉爽宜人,云蒸雾绕,一派桃源仙境的奇观;秋天的鸡公山,山岭沟壑,红叶片片,金桂飘香,一幅秋色宜人的画面;冬天的鸡公山,银装素裹,冰凌高悬,蓝天白雪,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片北国飒爽的风光。鸡公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旖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鸡公山是一首绚丽的诗篇,壮美的人文景观令人赞叹不已;鸡公山是一曲远古的歌谣,美丽的神话传说令人回味无穷。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他对子路、曾皙等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同时,他对学生言志的评论,也各有侧重点,反映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他也曾哂笑子路,但并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不过,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应用角度】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谦虚”“教学相长”等。
2.素材应用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不囿分数殇教育,急功近利最可怕”。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二
1.素材积累
孟子晚年和齐宣王有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为人称道。他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使其一步步地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运用的谈话艺术令人叫绝: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人入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
【应用角度】 “忠言未必逆耳”“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批评要讲究艺术”等。
2.素材应用
忠言未必只能逆耳,顺耳忠言往往更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就需要说话的艺术。孟子在建议齐宣王时,并没有慷慨激昂地批评宣王,而是由平凡小故事联系到国家治理,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陈明利害,使宣王最终明白了推行王道才是称王天下的佳径。而商容、比干等忠臣在进谏时与国君针锋相对,结果触怒龙颜,非但意见不为国君所接受,自己也被降罪或遭杀身之祸。在改革开放,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今天,就更需要人们多提建议和意见。正确意见能被及时接纳并付诸行动,将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而讲究提意见的艺术对意见能否被及时采纳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运用说话的艺术,使忠言不必逆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大有益处。
三
1.素材积累
同样的刀子,同样是用来剔割牛肉,一般的厨师只用了一个月便刀刃缺损,只好再换新的;技术好的厨师可以一年换一次;有一个高明的厨师,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旧锋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就以厨师用的刀子使用时间长短,来形象地说明养生的大道理。他在《庖丁解牛》中通过厨师与文惠王的对话,婉转而又风趣地说明养生的要领。这个要领就是了解自然、顺应自然。
【应用角度】 “顺应自然”“无为与有为”“修养”“智慧”等。
2.素材应用
有时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物身上,反而存在于籍籍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智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智慧。庖丁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正是因为他“以无厚入有间”,这种超越技艺的境界,不正是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体现吗?这种超然一切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却还未拨开心头的迷雾。
[积文化常识]
1.古代车马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1)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轻车:也称驰车,用以冲锋陷阵。
(3)苹车:车厢围有苇草皮革,以为屏蔽,作战时可以避飞矢流石。“苹”同“屏”。
2.宗法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1)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2)太庙:天子的祖庙。
(3)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3.古代学校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庠、序:古代地方开设的学校,后泛指学校。
(2)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3)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4)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5)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选自《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知行启迪]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有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既要遵守礼的规定,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我们强调以和为贵,又不能单纯为和而和,要把握合适的度。一味地调和,搞得一团和气,上下满意,左右逢源,丧失原则和尺度,就成了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成为“德之贼也”。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