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现代文阅读解题攻略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攻略
一、课标要求
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4. 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一部分 考试内容
8.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9.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考试内容阐释
1.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要求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分值、题型都没有改变。共4小题,第1小题又沿用以前的表格题,分值为4分,总分为17分。
2.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个性阅读感受。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题型、题量、难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文章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广东省中考每年必考的内容,其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常选课外的人文性较强的著名作家之作或时下美文,多以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
以近几年广东省中考为例:2013年选的是当代作家凌鼎年在200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天使儿》;2014年选的是80后知名作家安宁在2013年发表的小说《怯懦》;2015年选的是《读者》《意林》等杂志的签约作者程刚在2014年发表的小说《集中营的课堂》;2016年选的是乡村教师陈国凡在2015年发表的小小说《平衡》;2017年选的是青年作家蓝雪冰儿发表的微型小说《细水长流》,该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第二部分 命题分析
1 选材特点
2018年选的是肖复兴在2017年12月12日在《北京晚报》发表的叙事散文《笔下犹能有花开》;2019年选的是侯志明的叙事散文《灯如红豆》;2020年选的是明前茶在2020年3月20日在《西安晚报》发表的叙事散文《与母亲相守50天》。
(2) 文章的内容主旨多涉及家庭亲情。
例:2011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与2012年《淡淡的深情》涉及母子亲情;2013年《天使儿》涉及父子亲情;2014年《怯懦》涉及父女亲情;2015年《集中营的课堂》涉及父子、师生感情及爱国之情等;2016年《平衡》关注当今社会的信任危机;2017年《细水长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2018年《笔下犹能有花开》涉及年轻心态、热爱生活的问题;2019年《灯如红豆》涉及亲情、友情以及对真善美的思考等;2020年《与母亲相守50天》涉及的是“在疫情中感悟亲情”,体现了“家国情怀”的主题。
(1) 共有4小题。2012年与2013年第1小题为选择题,从2014年到2016年,题型有所改变,第1小题变为表格题,主要考查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后面3道为简答题。2017年第1题则改为内容分析的简答题。2018、2019年第1小题又沿用以前的表格题。2020年第1小题改为归纳事情的简答题。
(2)通常第2小题考查段落的作用,2018、2019年连续两年都是考查这种类型的题目。2020年考查的是插叙的例子及其作用。
例1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2020年广东省中考《与母亲相守50天》)
例2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9年广东省中考《灯如红豆》)
例3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018年广东省中考《笔下犹能有花开》)
2 题型特点
(3)通常第3小题包含两道小题。经常考查课标要求中的第2点或第9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常见题型是: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20年题型稍微有所改变:第1题仍然是考查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第2题改为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例1 ①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20年广东省中考《与母亲相守50天》)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
.
例2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9年广东省中考《灯如红豆》)
①(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②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例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8年广东省中考《笔下犹能有花开》)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例4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7年广东省中考《细水长流》)
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
.
.
.
.
.
.
.
.
例5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5年广东省中考《集中营的课堂》)
①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②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 一怔……
例6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014年广东省中考《怯懦》)
①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②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
.
.
.
.
.
.
.
.
.
.
(4) 第4小题考查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除了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还有主观题、拓展题(开放性题),题型多样且难度较高。
(5) 分值高。5篇阅读中分值最高,占17分。通常是前3道题4分,第4道题5分。
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比较广泛,一般包括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下面将对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简答题的考查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1) 对字词句的考查。
①指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13—2015年、2017—2020年)
3 考查内容
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016年、2018年)
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017年)
④句中的某些词指的是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2年)
⑤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016—2019年)
(2)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2011年考标题的作用;2013年考标题的含义;2015年考标题的含义与作用;2016年考标题的作用;2019年考标题的含义和妙处)
(3) 欣赏文中的表现手法。(2011年简答题——简析文中的伏笔手法;2012年简答题——简析文中的对比手法;2013年选择题——A选项考查铺垫;2014年简答题——简析文段中的对比手法)
(4) 分析开头、中间或结尾段落的作用或妙处。(2014年考查结局的妙处;2016年考查中间段落的作用;2017年考查中间段落的作用;2018年考查首段的作用;2019年考查中间段落的作用)
(5)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①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线索。(2012年考查线索)
②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态度的变化。(2011年——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变化;2012年——儿子对母亲的体悟变化;2016年、2018年——“我”的心理;2019年——给“我”的启迪)
③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2014年、2015年考小说的情节中的主要事件)
④概括文章的主题。
(6) 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2011年——安东尼的形象;2013年——商未央的形象)
(7) 拓展题。
①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
②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情、理解、启示等。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根据篇幅,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
第三部分 文体知识归纳
1 小说的概念
一、小说
2 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阅读技法:
(1)了解时代背景。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只有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题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深层意义。
(2)梳理故事情节。在梳理故事情节时,一要注意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划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掌握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我们要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温馨小贴士
3 小说的线索
概 况
线索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顺序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暗线和明线),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分 类
(1)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2)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3)以事件的发展顺序为线索;
(4)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5)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 小说的线索
概 况
线索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顺序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暗线和明线),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分 类
(1)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2)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3)以事件的发展顺序为线索;
(4)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5)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4 小说的四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类 型
特点或作用
记 叙
顺叙
叙事有头有尾,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倒叙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
补充解释,使内容完整,事件清晰。
表达方式
类 型
特点或作用
描 写
人物
描写
外貌描写
交代人物的身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
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为人物出场做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
表达方式
类 型
特点或作用
描 写
其他
描写
细节描写
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细小处的细致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有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正面描写
即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有利于直接抒发感情。
侧面描写
即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之人、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白描
简练、质朴、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类 型
特点或作用
议 论
叙后议论
包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边叙边议
事显理明,平添情致。
抒 情
直接抒情
酣畅淋漓,一吐为快。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或物,含蓄蕴藉。
小说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和议论一般作为辅助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小说的记叙方式进行详细解说:
(1) 顺叙: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2)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者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3)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例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中间,且结构鲜明)。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作者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体现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
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4) 补叙:也叫追叙,是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例 《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七个贩枣的客商在黄泥岗松林内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客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起伏。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从内容上看,插叙可以叙述属于故事本身的某个片段,也可以叙述与故事相关的另一件事,它本身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不能叙述另一件事,只能补充叙述故事中的某一景象或细节,通常没有完整的情节,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从位置上看,插叙往往是在行文当中出现,不能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而补叙则两者皆宜。
温馨小贴士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能够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塑造:主要通过各类描写完成。
各类描写如下:
人物类: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环境类: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角度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5 小说的三要素
性质类:概括描写、细致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2)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
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
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
三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3)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有哪些优秀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例 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2013年广东省中考《天使儿》)
参考答案 ①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
②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作辩解。③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肖像、细节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应该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
◆小说的三要素之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的集中反映。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例 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2011年福州中考)
参考答案 告别同学→ (回县报道) →回到家里→ (面见校长) →答乡亲疑问→ (动员流失生)→获得嘉奖
常见题型
答题技巧
一般作用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回答常见题型中的(4)(5)题可以遵循“结构作用+内容作用” 的模式来组织答案:××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内容)。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④照应全文;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起线索作用;
⑨埋下伏笔。
(2)文中共有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
(4)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5)某事情、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表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注意事项
◆小说的三要素之三: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小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小说的依托。它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是语文考试的一个重点。
常见题型
一般作用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下文内容做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④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⑦揭示或深化主旨。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读懂小说的主题。
解题模式:
(1)梳理文章结构。
(2)概括内容主旨。
(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6 小说的主题
小说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感染人的方式也是用真情打动人,因而小说都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也成为小说的考点之一。
修辞方法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借代、双关、反复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7 小说的语言
8 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作用(答题模式)
比 喻
用××(B事物)比喻××(A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A事物)……的特点或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 人
把××拟人化(或赋予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图画),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夸 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或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 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 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修辞方法
作用(答题模式)
设 问
(1)出现在开头,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出现在文中或结尾,作用是: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反 问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或观点、情感等)。
借 代
(1)引用诗句,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比喻】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 阳光像利剑,穿过树梢。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 最可恨是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等,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将物人格化。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拟物(借物喻人):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方面刻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主要分为两种: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类似、长度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引用】引用诗歌、名言警句、典故、传说等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借代】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方法,叫作借代。借代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例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例1用帆(船的一部分)代替船; 例2用鱼鳞(鱼的一部分)代替鱼。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温馨小贴士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衬托、烘托、照应、悬念、欲扬先抑等。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指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铺垫。
9 表现手法
【象征】用具体物象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
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次要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多与对比连用。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①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此句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诗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②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此句以“蝉噪”“鸟鸣”来衬托出若耶山林的寂静、深沉。
【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现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与渲染的区别:渲染是直接描写,突出的是被渲染的事物;烘托通过描写周围其他的事物来突出要表达的事物,属于间接描写。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文中前后照应三种类型。
【悬念】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一个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设置悬念能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想褒扬,先贬低、压抑,从贬抑处落笔,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因为有些同学对铺垫与伏笔容易混淆,所以下面从形式、运用和作用三方面对铺垫和伏笔进行比较,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从形式来看,用于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同时,有伏笔必有照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面的段落就要提到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是败笔。用于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做铺垫。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温馨小贴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的,如前面写环境,接着就写人物。
(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形象等。
当然,有的时候“伏笔”和“铺垫”会兼而用之,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的,所以“伏笔”可能是“铺垫”,“铺垫”也可能是“伏笔”。
人 称
作 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地表现尊敬和赞美。
10 小说的人称及作用
段落位置
特点或作用
开头段
①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③埋伏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
过渡段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结尾段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题;②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照应前文;③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情景交融。
11 特殊段落的特点或作用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1)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即主题,“神聚”亦说“神不散”,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二、散文
1 散文的概念
2 散文的特点
(2)意境深邃:“意”即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境”即文中所借助的某种形象。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短小精悍: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往往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出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
分 类
概 况
举 例
叙事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朱自清的《背影》是叙事散文;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写人散文。
抒情散文
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3 散文的分类
分 类
概 况
举 例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
4 散文的线索
贯穿全文凝聚题材的人、事、物、情等。散文一般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一般是某种具体的事物或人物的行踪、见闻等,暗线一般是某种思想情感等。
散中见整,朴素自然,清新简练,富有情韵,风格多样。
5 散文的语言
6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模式)
(1)比喻:把……比喻为……,形象生动。
(2)拟人:赋予……以人的……(动作、情态等),生动传神。
(3)排比:结构整齐,有节奏,有气势,抒发强烈的感情。
(4)夸张:突出强调了……特征,增强感染力。
(5)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出……,有音乐美感。
(6)反复:强调……,突出……情感。
(7)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8)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7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欲扬先抑:使情节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
(4)伏笔:交代含蓄,与下文相呼应,使结构严谨,结果更合乎情理。
(5)铺垫:前文为后文主要情节发展铺垫蓄势,引出下文。
(6)照应:呼应上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中心突出。
(7)象征:化抽象为形象,含蓄深刻,立意高远。
(8)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
感情等。
(9)对比:突出性格品质等,揭示主题。
中考一般考小说或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和小说同属叙事性作品,二者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考试题型也基本相同。为避免重复,本书把这两种文学体裁合在一起解读并指导训练。
特别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