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第14部分)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第14部分)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31 13:3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 现代文阅读解题攻略
第二章 议论文阅读解题攻略
一、课标要求
1.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 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议论文中的观点做出判断。
3.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考试内容
二、考试内容阐释
1. 在题型上,2013 年开始增加1道选择题,减少1道主观题,题量不变。2014 年开始,再增1道选择题,同时减少1道主观题,题量不变。即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
2.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以整体阅读和综合分析为主,侧重考查对议论文三要素的把握,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1) 实用类文本阅读包括议论文阅读与说明文阅读。广东省中考语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就从这两种文体阅读中选取一种,最近10年广东省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出题情况如下:
第二部分 命题分析
中考时间
题 目
文体类型
2019年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议论文
2017年
《人生三病》
议论文
2016年
《悲加欢不等于零》
议论文
2015年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议论文
2014年
《读书与境遇》
议论文
2013年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议论文
2010年
《三思而行》
议论文
1 选材特点
2011年以前,说明文与议论文两种文体每年交替考查,2011、2012年连续两年考查说明文,2013—2017年连续五年考查议论文,等到2018年才考说明文,2019年又改考议论文了。2020年重新考说明文,这样轮流交替,那么2021年会不会又考回议论文呢?让我们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起拭目以待吧!
(2) 议论文选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的特点。选材多涉及读书方法、品德修养、为人处事、生活观念、人生态度等与当前热点相关的文章。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阅读议论文的水平。
(1) 题型变化:共有3道小题。2010年之前考查议论文时全部都是简答题,没有选择题;2013年的中考有1道选择题;2014年开始,广东省中考语文的实用文本类的题型变化较大,主要增加了选择题,变成了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2015—2019年均延续了这一题型。2020年虽然考查的是说明文,但题型已经有所改动了,变成了1道填空题+1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2021年会延续这种题型吗?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以2020年的题型来看,填空题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2) 分值:总共10分。1道填空题和1道选择题各3分,主观题4分。虽然2020年题型改动了,但还是延续了2014—2019年的分值分布特点。2021年改变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太大。
2 题型特点

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①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②对论点、论据、论证的掌握。③对议论文语言特色的分析。④针对文章观点进行论述评价或结合文段谈自己的体验感悟等。
3 考查内容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证明或反驳,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的一定见解或主张的一种文体。
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必须是判断句(不一定会有判断词出现),不能以疑问句式、选择句式出现。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又称主要观点、总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它是作者对这一问题或事件的总主张、总观
第三部分 文体知识归纳
1 议论文的三要素
2 议论文的论点
点、总判断。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1) 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如“谈骨气”。
(2) 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其辞,态度要鲜明。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温馨小贴士
(3) 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论题常以一个短语的形式出现,如“想和做”“发问的问题”“说谦虚”。
(4) 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3 议论文的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论点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议论文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包括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又叫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
4 议论文的论证
5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例 《谈读书》中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来对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引用论证(引证法)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我们要注意与其他道理论证区分,切勿混淆。
【对比论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正反、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更能突出地证明论点的正确,能使观点更鲜明,使论证全面、严密,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比喻,从而证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述深入浅出,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明白透彻、通俗易懂。
温馨小贴士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即议论文根据内容选择阐述事理的形式。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是从正面论证作者所持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则是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观点,从而证明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正确性。
6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7 议论文的语言
(1)准确性。概念使用准确,说理精准,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使用恰当。
(2)严密性。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3)鲜明性。表述明确,态度明确,不模棱两可。
(4)概括性。运用比较概括、抽象的词语,尤其是列举事实论据时,只需紧扣论点概述主要事实,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无须详细描述。
(5)生动性。议论文语言大多平实朴素,但有时候也会有生动的一面,或勾画简洁明快,或借助方言俗语、歇后语,或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一、填空题解题技巧
填空题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意,分层概括出层意,根据题干要求,归纳出要点。
第四部分 解题技巧
1 填空题的考查内容
2 填空题的解题方法
二、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议论文选择题主要有两个考点:①整体把握实用类文本的主要内容。②阅读简单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按课标的要求,通常是对应这两个考点出一或两道选择题。选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关键词句含义、段落作用、文章材料分析、论证过程、论点拓展以及把握论点与论据的联系等。
(1) 整体把握实用类文本的主要内容。
①结合文章的观点,对某句话的含义进行考查。
例1 “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
1 选择题的考查内容
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2019年广东省中考《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第1道选择题A选项)
例2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2013年广东省中考《怎样让幸福来敲门》B选项)
②结合文章的观点,对材料分析进行考查。
例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2017年广东省中考《人生三病》第1道选择题A选项)
③结合文章的事例,对文章的观点和主旨进行考查。
例1 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2019年广东省中考《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第1道选择题B选项)
例2 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2019年广东省中考《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第1道选择题C选项)
④对段落的作用进行考查。
例 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3年广东省中考《怎样让幸福来敲门》A选项)
⑤对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考查。
例1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2017年广东省中考《人生三病》第1道选择题C选项)
例2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第①②段引出论题,第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017年广东省中考《人生三病》第1道选择题D选项)
⑤对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考查。
例3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014年广东省中考《读书与境遇》第2道选择题B选项)
⑥联系实际,对文章的论点(或中心论点、分论点)进行考查。
例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
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2014年广东省中考《读书与境遇》第2道选择题C选项)
⑦对文章的论据进行考查。
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2019年广东省中考《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第1道选择题D选项)
(2) 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考查。
例1 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 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2019年广东省中考《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第2道选择题,参考答案选D)
例2 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2017年广东省中考《人生三病》第2道选择题,参考答案选B)
例3 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014年广东省中考《读书与境遇》第1道选择题,参考答案选A)
(1) 重视“绝对”法。对于一些出现过于“绝对”性的词语的选项,如:“只要……就……”“只有……才……”“最重要”“必须”“从不”等词,应该特别重视,这类选项很可能与原文意思有差异。2013年与2014年的选择题答案都属于这种情况。
例1 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2014年广东省中考《读书与境遇》第2道选择题答案)
例2 D. 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2013年广东省中考《怎样让幸福来敲门》选择题答案)
2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
.
.
.
.
这两个选项中的“只要……就……”与“最重要”都过于绝对,与原文的意思有差异。
(2) 代入法。此法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极为有效。将选项逐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
(3) 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此法为常用方法,适用于考生对原文内容以及选项非常有把握的情况。
(4) 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
(5) 归类法。此法适用于前四种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可能就在其中。
考生应该明白,想要做对选择题,自己必须先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熟练地掌握,牢记议论文原文的意识,全面理解原文,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三、简答题解题技巧
解答议论文简答题,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而是在原文中,要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在原文的基础上提炼出答案。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某段说明了什么道理(分论点)?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句子,要简洁利落。从全文看,它必须能统摄全文。有修辞方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注意分清论点和论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1)找准文章中的论点。
①有时候论点就是题目,但有些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②把论点放在文段的开头是最常见的方式,有的论点旗帜鲜明地提出,有的论点通过引用或事例的归纳而提出。
③注意文章结尾总结归纳性的句子,中心论点可能暗含其中。
④注意文章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的分论点。
⑤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⑥分析分论点,从中找到中心论点。
(2)概括论点的方法。
①要抓住中心词。
②要用陈述句式。
③要有明显的倾向性。
④语言要简洁,语句要通顺。
⑤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那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进行合并、提炼。
(3)文章提出论点的方法。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提出论题,然后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事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归纳中心论点。
★2. 议论文中开头的材料的作用。
(1)引出论点或论题。
(2)作为……论据,证明了……论点。
(3)揭示论点的内涵。
(4)吸引读者的兴趣,给人以亲切感,便于说理。
答题时,考生应根据文章内容参考以上作用有选择地进行作答。有时,以上论题、论据、论点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陈述出来。
★3. 考查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考查,题目类型通常有:①分析某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某论点;②说明某材料可以作为某论点的事实论据的理由。
这种题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回答:①明确论点;②在论点的指引下提炼材料的中心;③揭示材料中心与论点的内在联系;④最后陈述此材料正好证明了论点。
注意
例 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2013年广东省中考《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参考答案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此句也可以有其他表述,如最后一句答“这正好证明了本段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的观点”,或意思相同的句子都可以。
注意
★4.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包括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常见的题型是:第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语段分析其作用。
回答此类题目,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然后运用下面的答题套路灵活作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
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
将……和……加以比较(说出二者在某方面的区别),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5. 事实论据的作用。
任何论据的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观点,这时要用就近原则,“瞻前顾后”,找出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事实论据的作用在于运用鲜活的事例证明文章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我们在解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通常议论文中的事例有4种作用:
(1)引出论点(或论题)。
(2)证明论点。
(3)揭示(解释)论点的内涵。
(4)吸引读者兴趣。
其中,第一点引出论点(或论题)主要是在开头,具体参见“★2.议论文中开头的材料的作用”,所有材料,证明论点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答题时要联系与事实论据有关的论点,然后结合事实论据分析。
答题格式:使用……论据是为了证明……的论点。
★6. 补充论据。
补充论据时,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7. 本文(某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回答这一类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分清步骤,运用“首先”“然后(其次)”“接着”“最后”等词来组织段落。大致答题思路有:
①某段首先用了……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接着又用了……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或证明了什么道理)。
②首先提出……观点(或通过列举……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列举……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接着又用了……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或说明了什么道理)。
★8. 分析词、句的含义。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某些含义深刻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应该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先理
解词语、句子本身的意思,如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再结合文中具体语境以及主旨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从词句的表层含义与文中体现的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例1 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2015年广东省中考《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参考答案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1分)。
途径:①要学会追求安静;②要学会享受安静;③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共3点,每点1分)
例2 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14年广东省中考《读书与境遇》)
参考答案 (表层含义)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文中的深层含义)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应该驾驭环境,专心读书;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
★9.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对议论文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当前重点考点)
此类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密切结合文章分析。
例1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2017年广东省中考《人生三病》)
参考答案 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
(要求正面回答。答对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
例2 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 (2019年广东省中考《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参考答案 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④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
例3 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2013年广东省中考《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参考答案 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
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10. 开放型试题。
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常见题型有:针对文章的某观点进行论述评价或结合文段(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验感悟(启迪)。
答题时需结合文章来谈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这类题可以自由作答,但也有一些原则:
(1)紧扣问题。如果答案脱离了题目的具体要求,即使再完美也不能算正确。
(2)注意联系实际,举出事例,语言简明。观点突出,要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内容积极。若实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观点,可以把作者的体会、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当作自己的观点。对于“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这种方法很管用。
(3)言之有理,世界观正确,情感态度积极向上。解答这类问题时,切
忌完全跳出文章顺着自己的想法来随意写“感悟”,一定要联系文章,不要脱离原文的意思、主题、论点。应在结合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感悟,但不能完全照抄文章的句子,即使是表达主旨的句子也不能照抄。
★11. 分析议论文的步骤。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整体
把握
(1)阅读全文,明确中心论点(题目、开头、中间、结尾)。
(2)再读文章,分析把握论据(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道理论据——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3)根据论据类型、论述角度,分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4)分析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体味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念明确,判断恰当,用词有分寸;严密性——推理合乎逻辑,无懈可击;鲜明性——观点毫不含糊;概括性——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生动性——勾画简洁明快,或借助方言俗语、歇后语和各种修辞方法)。
(6)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谈阅读心得、体验(赞成与否均可,但要言之有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揣摩细节
(1)分析理解重点词语或概念在文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甚至全文内容)。
(2)分析理解关键句子(警句、修辞句)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内容)。
(3)探究、阐释某些材料内容(结合上下文甚至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