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第四部分)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第四部分)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31 13:3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 现代文阅读解题攻略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攻略
一、表格题解题技巧
2012年与2013年,中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道题是选择题。2014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消了选择题,变为表格题。2016年仍然延续了这一特点。2017年为简答题。2018、2019年又考查表格题。表格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四部分 解题技巧
1 表格题的考查内容
表格题主要考查考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考生需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概括事件或人物的情感(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会筛选关键信息,整合出所需要的答案。主要的考查内容有:
(1)人物所做的事给人(“我”)的启迪。
例 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2019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侯志明《灯如红豆》)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盏父亲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②真正的美与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 人物对事件的情感态度(感受)变化。
例1 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2018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肖复兴《笔下犹能有花开》)
参考答案 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场 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    .
②    .
③    .
④    .
事 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 情
①    .
②   .
③    .
④   . 
(2016年广东省中考考纲文学类文本阅读样卷,冯骥才《歪儿》)
参考答案 ①拿他取乐 ②有点不安 ③深感内疚 ④亲密快乐
例2 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理
①    .
②    .
③    .
④    .
(2016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陈国凡《平衡》)
参考答案 ①窝火 ②紧张 ③惊讶 ④平衡
例3 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015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程刚《集中营的课堂》)
参考答案 ①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 
②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3) 概括(补充)事件的主要情节。
例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地 点
情 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①            .
集中营里面
高潮
②            .
(2014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安宁《怯懦》)
参考答案 ①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 
②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例2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 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①               .
高潮(礼堂)
②               .
(1) 抓住题目,阅读原文,对全文有个基本了解,把握文章中心。
(2) 认真研读表格题中已知信息,参照表格中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找寻文中的关键或标志性的词句,筛选出关键信息,以此梳理文章情节,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3) 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表格中的已知信息),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前关键的一步。表格中的已知信息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提供这些已知信息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
2 表格题的解题步骤
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信息的提示,找出每一个空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答案的相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或者能够在原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来。
(4) 筛选整合,定向表述。
概括筛选出来的信息,整合出所需答案。组合答案时要参考题干中所蕴含的答题角度。同时,应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表格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及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把握,考查考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的能力。因此,考生答题,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
中的词或句为基础,通过改写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
题干非常重要,它不仅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而且还体现了答题规律。
牢记
中考现代文常见阅读题,按其考查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信息筛选类、品味鉴赏类、深层理解类。
信息筛选类题型是指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概括、整合,这一内容在表格题中经常考查;品味鉴赏类题型是指对文章标题的作用、重点字词句段的作用(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等;深层理解类题型是指对文章标题、词语、句子、主旨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分析等。
二、简答题解题技巧
(1) 本文线索是什么?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当标题是物的时候。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以某个人的视角展开的文章,这个人的视角就是线索(以某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⑤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感情线索)。
1 信息筛选类解题技巧
⑥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例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2012年广东省中考《淡淡的深情》)
参考答案 以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这就是常见的以标题为线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者“谁+怎么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在概括清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表达的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抓住关键信息,“准确”“清楚”“简洁”,是概括文章内容的三大基本要求。
(3)本文(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语言表达方式,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关键。同时,还要理解描写的分类。
根据描写内容、描写角度和宏观微观三个方面,描写可以做以下分类:
第一,根据描写内容分为:①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②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第二,根据描写角度分为:①直接描写(正面描写);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第三,根据描写的粗细分为白描和细节描写。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②细节描写(细描),
(1)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2 品味鉴赏类解题技巧
例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016年广东省中考《平衡》)
参考答案 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锁”展开;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答题时,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分清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区别。
注意事项
(2) 文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好处、妙处)?
这种题型的答题套路是:
①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③有些词需要分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然后结合其作用来分析表达效果。
人物描写:点出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环境描写:A. 渲染了一种……气氛;B.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等;
C.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D. 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
例1 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20年广东省中考《与母亲相守50天》)
①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参考答案 示例: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愧疚、悔恨之情。
例2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9年广东省中考《灯如红豆》)
①(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②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参考答案 ①“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
.
.
.
.
.
②“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的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例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8年广东省中考《笔下犹能有花开》)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参考答案 ①“瞄”是注视的意思,写出老太太对“我”的举动的好奇,表现出老太太俏皮的年轻心态。
②“扫”是快速地看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出她的自信。
.
.
例4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7年广东省中考《细水长流》)
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参考答案 ①“急”在文中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
②“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例5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5年广东省中考《集中营的课堂》)
①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
.
.
.
.
②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参考答案 ①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不知如何完成任务而担忧。
②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
例6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014年广东省中考《怯懦》)
①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
.
.
.
②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参考答案 ①“鲜明”在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②“定住”在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
.
.
回答这一题型时,首先要考虑句中词语所表述的对象,然后分析词语所表述的这一对象的特点。
温馨小贴士
(3)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种题型有两种答题模式:
①指出修辞方法+分析修辞+点出作用。
②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这一种模式参考上文“文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题型答题套路如下:
【比喻】用(B事物)比喻(A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A事物)……的特点(或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图画),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或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反问】用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或观点、情感等),引人思考。
【设问】①出现在开头,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出现在文中或结尾,作用是: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①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②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4) 句子或语段在文中起何作用(有何好处、妙处)?
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
内容
①点明主旨、升华主题;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④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把这些内容具体补充出来。
结构
开头
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④渲染(烘托)气氛;⑤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018年广东省中考《笔下犹能有花开》)
参考答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结构
中间
①承接上文;②引起下文;③单独成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④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1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19年广东省中考《灯如红豆》)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017年广东省中考《细水长流》)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
例3 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016年广东省中考《平衡》)
参考答案 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
结构
结尾
①总结全文;②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③照应前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④突出文章的主题,深化主旨;⑤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例1 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2017年广东省中考《细水长流》)
参考答案 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
例2 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2014年广东省中考《怯懦》)
参考答案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①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②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例3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2年广东省中考《淡淡的深情》)
参考答案 “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深情。既总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5) 概括??的形象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提取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文中没有的,自己概括。注意,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时,可根据分值,适当分点作答,先把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放在每一点的前面,然后再结合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有时候,在对这一人物做评价时,可以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指出不可取的地方。广东省2011年、2013年中考都出现了这一题型。
例1 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2013年广东省中考《天使儿》)
参考答案 ①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
②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作辩解。
③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例2 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2011年广东省中考《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参考答案 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这是不可取的。
(6)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①人物描写:点出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②环境描写:A. 渲染了一种……气氛;B.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等;C.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D. 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
(7) 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找两处,简要分析)
2011年和2015年广东省中考考查了伏笔,2012年和2014年广东省中考考查了对比。(这种题型最近几年多次出现,应该引起考生们的重视)
例1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015年广东省中考《集中营的课堂》)
参考答案 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是:①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
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是: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例2 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2014年广东省中考《怯懦》)
参考答案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到过任何东西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或打来电话,与陈叶的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
回答这种题型时,找出文中的表现手法后,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其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衬托、照应、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各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温馨小贴士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进行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悬念】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衬托】用××(事物)做陪衬,突出××(事物)的特点。
【欲扬先抑】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和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印象深刻。
(8) 本文(第几段)采用了什么叙事顺序,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明确选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然后再分析其作用。
记叙顺序
作 用
顺叙
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补叙
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插叙
①交代(解释)……原因/重要性/经历等;②衬托事物(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加突出;③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④推动情节发展。
例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2020年广东省中考《与母亲相守50天》)
参考答案 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作用是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考查插叙与倒叙的试题比较常见,其中又以插叙最为常见,分析其作用时,不能直接套用,要结合文章,有选择性地灵活运用。
注意
(1)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解答这一类题时,首先要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也就是从文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注意深层含义应结合文章分析,有时候深层含义不止一点。
例1 “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015年广东省中考《集中营的课堂》)
参考答案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了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
3 深层理解类解题技巧
①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这是文章的线索;②“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③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他们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例2 “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2013年广东省中考《天使儿》)
参考答案 ①指低能儿葵葵。(文中的表层含义)
②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深层含义)
③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文中词语指的是什么)。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表达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例1 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2018年广东省中考《笔下犹能有花开》)
参考答案 ①老太太画的牡丹花;②老太太的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③深化主题, 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例2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2012年广东省中考《淡淡的深情》)
参考答案 “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
(3) 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①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
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②解释这
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读完本文后得到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的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表述合理即可。通常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先阐明你的观点、想法,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或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注意语言要流畅优美,意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