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课件+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课件+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30 10:46:04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bó) 
阙秦(quē) 
君之薄(báo)
B.执事(zhí)
焦瑕(jiā)
佚之狐(yì)
C.戍之(shù)
夫人(fū)
夜缒(zhuì)
D.敝之(bì)
不知(zhì)
贰于楚(èr)
D [A项,“薄”应读bó;B项,“瑕”应读xiá;C项,“夫”应读f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是:代词,这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
C.越国以鄙远
鄙:形容词,卑鄙
D.与郑人盟
盟:动词,结盟
C [C项,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A项,介词,来/连词,因为。B项,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C项,均为连词,假如。D项,语气词,呀/疑问代词,哪里。]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⑦⑨/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
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⑦⑥/⑧
A [A项,依次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D项,古今同义,比不上。A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晋军函陵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烛之武退秦师
D [D项和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B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
7.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侯、伯:古代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号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本文指有职守之人。
D.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C [执事:本文指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____①____。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____②____,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①处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比,由“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该处应填“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之类的内容。“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是②处补写的最佳提示,因此此处应填“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之类的内容。前面对《左传》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作了充分阐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知③处应填的内容。
[答案] (示例)①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
②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 ③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说服秦伯,陈述郑国对秦国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体现晋文公仍有正义凛然的君子之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代秦、晋联军,攻打郑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国国君对没能早起用烛之武表达歉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3)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4)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③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注】 ①寤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②制:地名。③大(tài):后来写作“太”。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 [“对曰”意为回答说,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若阙地及泉”意为“如果掘地见水”,此句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长度。雉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处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优美的记事散文。
B [“缮”在此处意为修补。]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B [B项,应为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姜氏怎么会有满足!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2)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15.试简述在郑庄公的虚伪应对下,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公叔段在母亲的帮助下得到京地作封邑。
②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③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④公叔段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聚集百姓,制造兵器,准备偷袭郑国国都。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怎么会有满足!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生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大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大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补铠甲,制造兵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
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东西给他吃。吃的时候,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告诉了他缘故,并且说自己后悔了。颍考叔说:“君王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通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经》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2/8一、读准字音
氾南(fá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阙秦(quē)
秦伯说(yuè)
逢孙(pánɡ)
失其所与(yǔ)
戍之(shù)
二、辨识通假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2)失其所与,不知
(     )
[答案] (1)“共”同“供”,供给 (2)“知”同“智”,明智
三、一词多义
(1)微
(2)鄙
(3)许
(4)与
(5)以
(6)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是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答案] (1)动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约 副词,稍微 (2)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偏僻的地方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动词,答应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名词,地方 (4)介词,和、跟 动词,结交,同盟 连词,和、跟 (5)连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动词,去,往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     )
(2)且贰于楚也
(     )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4)夜缒而出
(     )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6)越国以鄙远
(     )
(7)共其乏困
(     )
(8)邻之厚,君之薄也
(     )
(9)朝济而夕设版焉
(     )
(10)与郑人盟
(     )
[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3)名词作动词,驻军 (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6)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7)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8)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9)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名词作动词,建立同盟,结盟
五、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疲倦,没有精神。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 (1)办事的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外交使者。 (4)缺少的资粮。 (5)那个人,指秦穆公。
六、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敢以烦执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夫晋,何厌之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2)省略句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3)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4)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呀。
(5)状语后置句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6)省略句 (怎么敢)冒昧地拿(灭亡郑国这件事)来麻烦您。
(7)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8)宾语前置句 那个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9)判断句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鲁之君子——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亦为其所作。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与《国语》相比有新的发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既善于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善于记述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文本鉴赏]
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邻厚君薄 ②西封阙秦
任务一 了解文意,把握情节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2)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请结合原文填写下表。
劝说托词(原文)
劝说方法
郑既知亡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挑拨离间,步步紧逼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答案] ①欲擒故纵,分析利害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设身处地,循循利诱
3.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晋两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主要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其实,秦国与晋联合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借此获得更大的利益。烛之武正是看到秦穆公这种贪婪的性格,才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他“与郑人盟”。对于秦国来说,先联晋围郑,后与郑结盟,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与“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
4.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退秦师的重任。
5.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烛之武这一形象却刻画得相当丰满。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志士”“勇士”“辩士”的性格特征。
形象
具体表现
志士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形象
辩士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
任务三 
合作探究
6.秦国撤军并协助郑国守城,晋文公不攻打秦军并从郑国撤军,这是烛之武离间秦、晋联盟的必然结果吗?请网上搜索“春秋笔法”“重耳流亡”“重耳复国”“城濮之战”等有关资料,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形势,就这一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观点一)从文章本身来看,《烛之武退秦师》意在褒扬烛之武的智勇精神,至于最终解救郑国是否因烛之武一人之力则不必苛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而《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解,它也秉承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烛之武退秦师》之所以广为后人关注、传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烛之武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精神以及他高超的论辩艺术,而这些正是左丘明褒扬的。
(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晋文公撤军是因为不愿意同时与秦、楚发生冲突,两面树敌。联系当时背景,晋、楚刚刚进行了城濮之战,虽然最终是晋国获胜,晋文公也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但晋军并未重创楚军的有生力量。晋国的西方有强秦觊觎,南方有强楚威胁。因此,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来看,在烛之武的诱导下,秦穆公单方面撤军后,老谋深算的晋文公不愿两面树敌,也冠冕堂皇地下了撤军命令。
(观点三)从晋文公的个人修养来看,晋文公不打秦军,是不想背负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的恶名。晋文公在多年的流亡生涯中,见识了很多险恶的人心,经历过各种波折风险,这使他的处世经验极为丰富、应变能力极强。假如晋文公攻击秦师,则完全应验了烛之武在秦穆公面前给晋国所下的断语:晋国的确总出尔反尔,忘恩负义;晋国总是贪得无厌;晋国存有狼子野心,得陇望蜀。攻打秦军,树立新敌,是富有心计的晋文公所不愿看到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晓之以理、明以利害的辞令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秦穆公,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而成了郑国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那么,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为什么能打动秦穆公,而且还达到了退其师并意外结盟的目的呢?
烛之武与秦穆公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地认识到,游说秦穆公只有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晋两国不同的利害关系,才可能使秦穆公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让秦退兵的目的。
2.写法指导
运用辞令艺术“三要求”
晓之以理、明以利害,就是用道理使对方明白事情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关系,从而使对方清楚应如何选择取舍,这是一种重要的劝谏策略技巧。
人在面对重要的选择时,往往有趋利避害的思想,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晓之以理、明以利害,通过层层递进的透彻说理,使对方看清楚事情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得失,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运用晓之以理、明以利害的劝说艺术技巧,要注意三点:
(1)要尊重他人,婉言相劝。要努力营造一种利于谈话的和谐气氛,首先要尊重别人,用委婉的语言劝说,尽量不要直谏,以利于对方接受。
(2)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陈述对方的利益得失。
(3)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
3.迁移运用
小到邻居间的纠纷,大到国家间的内政外交,劝说有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假如你有一位同学最近经常上网吧玩网络游戏,你很想劝劝他,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天放学路上,他邀你一同去网吧。你想如何劝阻他?请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同学就是因为上网吧玩游戏,浪费了太多精力,导致成绩一降再降,最后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了一个下午才幡然悔悟的。你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学习也一直不错,不会做这样的事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却一直未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至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一开始就注定了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爆发。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应用角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等。
2.素材应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有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积文化常识]
1.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国家或个人等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生、歃(shà)血(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古代爵位名。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选自《论语·季氏》)
[古文今译]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知行启迪]
这句话对于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警示作用。它提出了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注意“戒色”“戒斗”“戒得”,这对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