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制晚期

文档属性

名称 4.专制晚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3 08: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4课
请思考:
(1)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列举从汉至宋,相权不断被削弱的史实。
阅读材料: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废相理由: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废丞相
你如何评价宰相制的废除
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⑶这则材料反应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问题:(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殿阁大学士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废相结果: 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设立内阁
1.创立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内阁形成与发展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3)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511页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类 别 宰相制 内阁制

同 地 位
职 权
对皇权作 用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3.内阁的权限与评价: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4.内阁制的弊端(宦官专权)
读读议议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
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
矣。                  ——引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
(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军机处设置的原因
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军机处的特点。
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军机处职责。
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
上图:军机处外景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1)从上面军机处的图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答:机构简单,只有几间入值房舍,内部陈舍简陋。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解题关键: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
思路引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设置军机处的原因。
军 机 处
南 书 房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探讨: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直接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中 国 西 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2.深远影响
清朝的边疆政策
2.重要机构——设理藩院:
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3.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1.基本原则:
尊重各自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笼络上层,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
夏商周: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两汉:
中央:内、外朝制
地方:郡、国制
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元:
地方:省、路、府、州、县
中央:一省二院
宋: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
地方:路、州县
明: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
设立军机处
1.内阁制开始实行于下列那位皇帝在位时期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2.明朝皇帝为防止内阁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所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内阁阁员
B.让宦官参政甚至控制内阁
C.皇帝自己多处理政事
D.不允许内阁统率六部百司
B
B
3.“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4.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正确理解是
A.相当于宋代的三省合一机构
B.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A
D
5.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6.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D
C
7.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厂卫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8. 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是
A.以加强皇权为主旨
B.重要机构没有变化
C.皇帝称谓变化频繁
D.宰相一职从有到无
C
A
9.清朝的军机处
①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臣”等组成
②能接触军国机要③是辅助皇帝
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④
工作效率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10.清代统治者能够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②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③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④对少数民族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