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9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通过模拟实验,能够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
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教学重点: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及解释。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聚焦
提出问题
通过昼夜交替静态图片,调取学生已有经验,再结合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课研究的问题,即: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探索
形成假设
提出假设
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结合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假设。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模拟实验,检验假设
依据假设明确用什么模拟什么,怎么模拟。建议学生可以依据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模拟。
思考:在模拟实验中,根据什么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看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被照亮的一面为昼,背光面为夜。
在实验中,如果看到地球模型出现昼夜交替出现,就说明假设成立。如果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就说明假设不成立。
模拟解释
假设1: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3: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4: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到底哪种假设才更加贴近事实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需要明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回顾本课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并由此开始了研究。
其次,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初步提出若干个假设;
第三,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依次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将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排除。
最后,形成假设。
通过分析我们意识到“要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需要明确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请同学们做好《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学习准备。
材料包括:地球模型一个、长约为10-15厘米的小棒或圆珠笔芯一个、手电筒一个、马克笔一个、大块橡皮泥或类似材料一个、纸杯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片三个。
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能证实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2.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3.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9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现象。
2.通过对昼夜交替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解释。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解释。
4.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观点,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
课前学习任务
做好《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材料准备。材料包括:手电筒、地球模型以及学习任务单。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
学习任务二:模拟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依据证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尝试说明理由。
学习任务三:请同学们做好《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学习准备。
材料包括:地球模型一个、长约为10-15厘米的小棒或圆珠笔芯一个、手电筒一个、马克笔一个、大块橡皮泥或类似物体一个、纸杯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片三个。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2.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9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1.尝试运用模拟实验检验“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是否成立?尝试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