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辛亥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2.辛亥革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3 08: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
天 下 为 公
历史概念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辛亥革命背景篇)
“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同盟会成立图
(辛亥革命过程篇)
快速阅读课本,找出下列时间发生了什么大事?
1894
1905
1911.4
1912.1.1
1911.10.10
1911.12
1912.2.12
1912.3
1912.4.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颁布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请简述
辛亥革
命的主
要过程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
才女林徽音
猛士林觉民
惊天动地谱春秋——革命过程篇
(辛亥革命意义篇)
1.“皇帝倒了,符号变了”
“巩金瓯,承天幡,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清国歌1911》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临时政府之民国国歌1912》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史料1: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结合材料,谈谈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史料2: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上述材料反映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法令。如:通令剪辫子;禁止缠足。留在男子脑后长达三百余年的发辫及妇女缠足陋习终被革除。
2.“辫子剪了,小脚放了”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
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意义篇
革命的功绩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里程碑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革命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革命潜伏着什么危机?这危机导致辛亥革命出现如何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1)《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了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以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权利和投资开厂。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民展也受到很大冲击,民族危机一断加深。
(2)经过八国联军侵略战争,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这在种形势下,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必须寻求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转而唱起了变法的调子。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和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但并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困境。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
(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来,先后收回了一些被帝国主义侵战的铁路和矿山的利权。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地表现于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而这一斗争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的基本线索
一、准备:
1.组织上:革命团体的建立。
2.军事上:武装起义的爆发。
3.思想上:革命思想的传播。
4.理论上: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四、经过:
1.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
3.清朝统治的崩溃。
4.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二、革命准备:
1.理论上:革命思想的传播。
(1)翻译出版西方的启蒙著作——《民约论》、《万法精理》。
(2)创办进步报刊——《国闻报》、《游学译编》。
(3)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4)民主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及著作
小资产阶级代表——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力之原理》《爱弥尔》《忏悔录》。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家代表——狄德罗、霍尔巴哈、爱维尔修等百科全书派的《百科全书》
反映劳苦大众利益的思想家代表——梅里叶《遗书》、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里《就自然秩序提出的疑问》《论法制或法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农学派代表——盖奈《经济图表》
法国启蒙思想家温和派代表——伏尔泰《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①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提倡革命,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邹容著《革命军》:主张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中华共和国”,实行议会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等。
③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必须反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应与盲目排外相区别。
2.组织上:革命团体的建立。
成立时间 名 称 成立地点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檀香山 华侨、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长 沙 留学生
学 界 黄 兴
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上 海 留学生
学 界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武 昌 学 界
新 军
刘静庵
1905年 同盟会 东 京 革命团体 孙中山
孙中山在学生时代便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时局,称赞农民领袖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愿意和具有反清传统的会党分子及其他青年交朋友。
1894年,孙中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组成兴中会,并立即着手筹备回国发动反清起义。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想源于欧美。但是,中国思想家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和思想积累,在学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时,必然地要印上自己固有文化的烙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统的反清思想以及国内正在酝酿发展着的维新思想,都在他的头脑中留下过印记,只不过促使孙中山更早更坚决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是传统反清思想的影响,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召唤。
1、孙中山的建党活动
檀香山
孙眉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国内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要求。1903年的拒俄运动,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他们呼吁一个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民主运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那些分散的带有狭隘地域性的革命小团体,不能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
客观方面——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上海、东京——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活动中心
主观方面——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条件基本具备
革命报刊一览表
报 纸 刊 物
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刊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中国日报 1900—1913 香港 中国旬报 1900—1901 香港
苏报 1903 上海 开智报 1900—1901 横滨
国民日日报 1903 上海 国民报 1901 东京
俄事警闻 1903—1904 上海 政艺通报 1902—1906 上海
檀山新报 1903—1907 檀香山 游学译报 1902—1903 东京
俚语日报 1903—1904 长沙 大陆 1902—1905 上海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香港 女报 1902—1903 上海
警钟日报 1904—1905 上海 湖北学生报 1903 东京
大同日报 1904—1912 旧金山 直说 1903 东京
图南日报 1904—1906 新加坡 浙江潮 1903—1904 东京
广东日报 1904—1905 香港 江苏 1903 东京
邹容墓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1905年8月20日
2.地点:设总部于日本东京
3.同盟会的组织方案 :举孙中山为总理,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为协理,国内设五个支部,海外设四个支部,下设分会。
4.同盟会的主要成员: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机关报:《民报》。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二、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民报》发刊词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同反对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因袭了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但他反对种族复仇主义。孙中山民族主义是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的。
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三 民 主 义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建国三序,即军法之制,约法之制,宪法之制。还提出了五权宪法即在立法、行政、司法之外再增添考选、监察权的主张。
三 民 主 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具体办法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收税,涨价归公。
三 民 主 义
1906年,在日本东京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了论战
焦 点
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
制度。
3.军事上:发动反清的武装起义。
时 间 名 称 领 导 人
1895年10月26日
广州起义 陆皓东(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
1907年 皖浙起义 徐锡麟、秋瑾
1907年初 广东潮、惠、钦、廉起义
孙中山组织四州起义
1907年底
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血战七天七夜最后失败
1911年4月27日 黄花岗起义 黄 兴
陆皓东
由陆皓东设计的革命党人的军 旗
鉴湖女侠:秋瑾
“秋风秋雨愁煞人”
绍兴轩亭口
秋瑾烈士就义处
绍兴轩亭口
林觉民
喻培伦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潘达微收敛86具烈士遗体安葬于此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爆发的必然性:
革命形势的发展
清朝政府
革命党人
人民群众
“新政”
预备立宪
空前孤立
有利革命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扩大影响
鼓舞斗志
加快进程
收回利权
保路运动
直接推动
时机成熟
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爆发



线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
蒋翊武
孙 武
武昌起义时的城门
新军工程第八营住所
熊秉坤
1885-1969
武昌小夜曲
湖北军政府旧址
十八星旗
摄政王载沣与其子溥仪、溥杰
准备干涉
派军舰到武汉江面
日本同意出售武器
各公使团截留海关税收
寻找并扶植新的代理人
静观其变、另图别策的伪装和策略
“严守中立”
帝国主义国家
南北议和
1912年2至5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
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近代“中国”的概念取代了古代神州、震旦、华夏、支那等称谓。
梁启超批判旧史学四弊: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进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宣 统 帝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内容:
①主权在民。
②自由平等。
③三权分立。
④责任内阁。
(2)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意义: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例题: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民国四年资本额增为一百万
元……随后又于1918年增加资本为五百万元,一时变
成了中国卷烟业的巨子。
回答:“民国四年”为公历哪一年?
“1918年”为民国哪一年?
-
1915年
民国七年
民国与公历换算(Y=民国某年;X=公历某年)
公式:Y=X-1912+1 X=Y+1912-1
宣统帝和摄政王
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旁立者),中坐者是溥仪的父亲兼摄政王载沣,载沣怀中的是溥仪的弟弟溥杰。
1912年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反封—反帝—资本主义—国际意义。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教训:没有彻底完成革命任务,社会性质
也没有彻底改变。
5.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思考题: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
(1)辛亥革命由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权领导——1905年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辛亥革命有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了反封建斗争——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斗争情绪,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
(5)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精神普遍高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的暴露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
D
2.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日知会
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檀香山 B.长沙   
C.上海  D.东京
A
D
4.组织发动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是①同盟会②兴中会③文学社④共进会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积极扶持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赏识袁世凯   
B.革命党人活动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
C.袁世凯有能力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D.袁世凯比清政府更加忠心
D
C
6.在武昌起义中,新军成为主力,主要是因为
A.新军不满清朝统治    
B.新军中青年知识分子倾向革命
C.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   
D.湖北革命党的长期宣传,组织工作
7.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光复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D
B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明确了人民的权利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A
B
10.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的,这里所指的“欢呼”主要由于
A.清朝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胜利  
C.中华民国建立 
D.《临时约法》颁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