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网中学九年级教学案
整洁 等第 日期
科目:物理 课题:第十一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课时:第三课时 制作人:王祥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复习巩固杠杆的有关知识
【预习展示】:
通过你的预习,请简单说一下你对你对杠杆的理解,并说出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纸上。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讨】: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
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_________位置
平衡。如果杠杆左边低右端高,则调节平衡螺母应
向 移动。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 侧的平衡螺母? 。(图中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
(2)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一般要做三次实验,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支点两侧的钩码下方分别再挂一个等重的钩码后,杠杆____________保持平衡(选填“能”或“不能”)。
【学后检测】:.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图6所示杠杆处平衡状态,则L1= L2如(每个钩码的重力相等).如果两边同时增加5个钩码,则杠杆将
如果两边分别成倍增加钩码,则将 。
(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或保持平衡)
2、钢丝钳(俗称“老虎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工具,用钢丝钳剪断铁丝时,它
是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等臂”).
3.人体内也存在三种类型的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跺脚时主要靠腓肠肌收缩,骨骼和腓肠肌状况如图所示.踮着的脚可以看作是 杠杆(填类型).
4、图中, 图的握法更有利于拧紧或松开螺帽.
5、如图所示是一个指甲刀的示意图,它由三个杠杆ABC、OBD和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 B.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
C.ABC是省力杠杆,OBD、OED是费力杠杆 D.ABC是费力杠杆,OED、OED是省力杠杆
6、如图所示,AOB为一轻质杠杆(杠杆自重忽略不计),O为支点,OA=OB,在杠杆的B端挂一重20N的重物,要使杠杆平衡,则在A端施加的力F至少为 N。
7、.如图所示,力F1、F2、F3、F4分别先后作用在撬棍上刚好撬动石头,其中作用力最小的是( )
A.F1 B.F2 C.F3 D.F4
、如图所示,人的前臂可视为杠杆,当曲肘将茶杯向上举起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臂是省力杠杆 B、前臂是费力杠杆
C、前臂不是杠杆 D、无法确定
、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力F在这个过程中(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如图中,杠杆的一端A为支点,在它的另一端B用力F将挂在C点的物体抬起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已知AC=15cm,CB=60cm,则动力F跟物重G之比是( )
A.1∶4 B.4∶1 C.1∶5 D.5∶1
、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 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如图所示杠杆,O是支点,杠杆质量不计,在A、B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不等的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大于乙),此时杠杆平衡,下列情况中能使杠杆重新平衡的是( )
A、将甲乙两物体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B、将甲乙两物体远离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C、在甲乙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物体
D、在甲乙两端分别挂上与甲乙等质量相等的物体
、你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漫画,小猴和小兔谁分得的萝卜重,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杠杆的支点O,在A端加一个动力(图中未画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杠杆( ).
A.一定省力 B.一定费力
C.不省力也不费力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物理学中常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看成物理模型。例如可以把盘山公路看作是一个斜面模型。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棵树,它们根系的深浅及发达程度基本相同,当我们研究哪棵树容易被大风吹倒或折断时,可以把树看作是一个____________模型,由此就可以判断出____________树容易被吹倒或折断。
.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有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第4题
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