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
A.酶提供了使反应能进行所必需的活化能
B.酶在催化反应时与温度和pH有关,而酶的活性与温度和pH无关
C.若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正常活性就会丧失
D.一个酶分子只起一次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酶的作用机理,A、D两选项是错误的。酶的催化作用与酶的活性受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酶的活性有其特定的最适温度和pH等。因此,B项是错误的。
2.在1、2号试管中各加入3 mL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少许FeCl3和含过氧化氢酶的肝脏研磨液,混合均匀后,产生气泡的情况是 ( )
A.1号试管先产生气泡,且气泡少B.2号试管先产生气泡,且气泡少
C.1号试管先产生气泡,且气泡多D.2号试管先产生气泡,且气泡多
答案:D
解析:酶具有高效性,比无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出几百万倍。因此,2号试管中先产生气泡,且气泡多。
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
A.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酶的化学本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但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极少数的RNA也具有催化活性,这是人们对酶的本质认识的一种发展。
4.(2010·潍坊模拟)下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
答案:B
解析:酶可以有效降低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没有酶催化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所需的能量。
5.右图表示某种物质在酶催化分解的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
A.曲线1表示的是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B.曲线3表明,在该条件下反应物在大约20分钟时完全分解
C.如果曲线2、3、4表示不同温度下的酶促反应,则曲线2代表的温度高于曲线3和曲线4代表的温度
D.如果曲线2、3、4代表不同酶浓度下的酶促反应,则曲线2代表的酶浓度高于曲线3和曲线4代表的酶浓度
答案:C
解析:随反应的不断进行,曲线1浓度不断下降,曲线1代表的是反应物,曲线3表示在反应进行20分钟后,生成物浓度达到最大不再增加,说明反应物完全分解。若曲线2、3、4代表不同酶浓度的反应曲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酶浓度高的反应速率快,生成物最先达到最大浓度,因此曲线2代表的酶浓度>曲线3代表的酶浓度>曲线4代表的酶浓度。故A、B、D正确。若曲线2、3、4代表不同温度的酶促反应,则曲线2代表的温度可能是最适温度,曲线3、4代表的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故C所述错误。
6.(2010·苏北四校模拟)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为3~9的盛等量过氧化氢(H2O2)溶液的几个试管中,保持30 ℃的温度,结果每个试管都产生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两次实验中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问:
(1)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最低点位于同一直线上? 。
(3)B是第________次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结果是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氧化氢酶
(2)pH=7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强
(3)二 酶减少一半,过氧化氢被分解的量相应减少,剩余的量相对较多
(4)不能反应 加热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不再起催化作用
解析: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O2和H2O。此题没有直接给出过氧化氢酶,而是改换了一个新的情境——萝卜提取液,只要抓住提取液中有过氧化氢酶,问题便可解决。
7.(2010·天津模拟)下列有关生态酶或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A.组成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组成生态酶的基本单位也是氨基酸
B.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生态酶失活
C.物质的跨膜运输、CO2的固定和还原都需要酶的参与
D.酶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答案:D
解析:酶包括蛋白酶和RNA酶,蛋白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生态酶失活,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物质的跨膜运输不需要酶,CO2的固定和还原则需要酶的参与。
8.下图表示人体肝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具有提高该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B.甲与乙的结合不需要消耗三磷酸腺苷
C.若乙代表蛋白质,则丙、丁代表氨基酸
D.若乙代表丙酮酸,则丙、丁分别代表CO2和H2O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生物催化剂,乙是反应底物,丙、丁为反应产物。酶的作用是降低反应活化能,而不是升高活化能,A选项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物质的分解需要消耗能量,但酶与底物结合不需要能量,B对;由于酶的专一性,同一底物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可能生成不同的产物,选项C、D错。21世纪教育网
9.科学家从牛的胰脏中分离出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Ub)。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质”(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某蛋白质分子被贴上了Ub这个标签,其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处,被水解掉,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如果靶蛋白不与Ub结合,便不能被水解
B.完成①②过程所需的主要条件是酶和ATP
C.去除“不适用蛋白质”所需的ATP全部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D.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也可能有必需氨基酸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分子只有被贴上了Ub这个标签,才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处,被水解掉。由图可知①②过程所需的主要条件是酶和ATP。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都可以提供ATP。多肽水解可能得到必需氨基酸。21世纪教育网
10.下列有关酶的特性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加入:2 mL3%可溶性淀粉、1 mL不同pH的缓冲溶液和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 min;用斐林试剂检测
B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 mL3%H2O2+1 mL过氧化氢酶,保温5 min;对照组:2 mL3%H2O2+1 mL蒸馏水,保温5 min
C21世纪教育网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 mL3%可溶性淀粉+1 mL新鲜唾液,保温5 min后加碘液检验对照组:2 mL3%蔗糖+1 mL新鲜唾液,保温5 min后加碘液检验
D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5 mL3%可溶性淀粉+2 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 ℃,观察溶液的蓝色变化
答案:A
解析:B项中,要证明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应该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而不能与无催化作用的蒸馏水相比较;C项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两组实验都不出现颜色变化,无法比较得出实验结论;D项中,缺少对照实验,应该设计成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实验进行对照,得出最适温度。
11.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少许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都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答案:(1)A和C C 淀粉酶在40 ℃时活性相对较高,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 E 酶失活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3)在20 ℃和100 ℃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班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解析:在20 ℃、40 ℃和100 ℃三个温度条件下,40 ℃是酶的较适宜温度。若要探究淀粉酶水解的最适温度,需在20 ℃和100 ℃之间多设置温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操作。
12.(2010·上海生物)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A.需要解旋酶 B.属于水解反应21世纪教育网
C.会有能量变化 D.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
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图表示的是生物体内二肽的水解过程;需酶的催化,所以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该过程发生在生物体内,故该蛋白质被水解时需消耗能量。而解旋酶催化的是DNA分子解旋的过程。
13.(2010·上海生物)下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化反应链,图中E1~E5代表不同的酶,A~E代表不同的化合物。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加快
B.若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B积累到较高水平
C.若E3的催化速度比E4快,则D的产量比E多
D.若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则B的产量比A多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转化为B的速度将会减慢,故A选项错误;虽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但由于B还能继续转化为C,故B的积累并没有达到较高水平,所以B选项错误;若E3的催化速度比E4快,则C更多地转化为D,D的产量比E多,故C选项正确;若E1催化速度比E5快,则A更多转化为B,但又由于B还会转化成C,故B的产量不一定比A多,所以D选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