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年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归园田居》pdf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年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归园田居》pdf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30 19: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 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归园田居》
一、作家、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是 晋宋 ( 南朝宋 ) 时期文学家 陶渊明 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东晋 诗人 、 辞
赋 家、 散文 家。一名潜,字 元亮 ,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 、 《宋书》 均谓其为 ,
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 405年)四十
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三、重点字词
1.少: 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 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 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
是十又三年), 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 ji)鸟: 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5.池鱼: 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 一作“亩”。际:间。
7.守拙( zhuō): 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 操。
8.方宅: 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9.荫( yìn): 荫蔽。
10.罗: 罗列。
11.暧暧(à i): 昏暗,模煳。
12.依依: 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3.户庭: 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 空室。
15.樊( fán)笼: 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 指归耕园田。
17.野外: 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
“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四、整体感知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 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
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五、诗句赏析
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赏析: 所谓 “ 适俗韵 ” 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
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
之处,所以 “ 爱丘山 ”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
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
原因。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赏析: 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
欲在社 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
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 “ 韵 ” 和 “ 性 ” ,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
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 一去三十年 ” ,当是 “ 十三年 ” 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
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
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 “ 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 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
隐藏不露。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赏析: 虽是 “ 误入 尘网 ” ,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
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赏析: “ 守拙 ” 回应 “ 少无适俗韵 ” —— 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


于俗世; “ 归园田 ” 回应 “ 性本爱丘山 ” —— 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赏析: 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 有榆树柳树的绿荫
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赏析: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
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
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赏析: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 鸡鸣 》 “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 ” 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
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
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 老子 》所谓 “ 小国寡民 ” 、 “ 鸡
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 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 王籍
的名句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 “ 以动写静 ” 的笔法,未免太强调 、太吃力。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赏析: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
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
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 “ 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 ” 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
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 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
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六、问题探究
1.从何而归?
回答: 尘网、樊笼。
1.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回答: 官场生活,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
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
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 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
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
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回答: 性本爱丘山(本性)。
2.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回答: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分析: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
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 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
拙)
回答: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
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
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分析: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
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 )
4.归向何处?
回答: 归向田园。
4.1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回答: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
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5.归去如何?
5.1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回答: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注意炼字) —— 自由、安逸、喜悦。
5.2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回答 : 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分析: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 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
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
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
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七、 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
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
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 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
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