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六)
一、选择题
(2020·常德市4月模拟)“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下图为东南亚四国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贡献率。据此完成1~3题。
1.1990年前人口红利对东南亚四国经济的贡献率大多为负数,主要是因为( )
A.老龄化严重
B.劳动者素质不高
C.出生率过高
D.男女性别比失调
2.据图分析目前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 )
A.印度尼西亚
B.越南
C.新加坡
D.菲律宾
3.为促进人口红利对经济的贡献率,四国应该( )
①提升城市化水平,积极加快城镇化进程
②迅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③调整农业、工业、服务业布局和劳动力资源分布
④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C 2.D 3.A [第1题,“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对经济的贡献率高;在图中,1965至1990年,为二战结束后,有较高的出生率,导致总抚养比较高,所以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多为负数,C对。第2题,目前(2020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的经济贡献率都高于菲律宾,说明这三国的出生率都下降,处于“人口红利”期,对经济的贡献率高。只有菲律宾人口红利对贡献率为负数,说明菲律宾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D对。第3题,促进人口红利对经济的贡献率,就是要利用劳动人口创造社会财富,①③④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会大量消耗社会财富,所以②不选,A对。]
(2020·临沂市4月模拟)波鸿市是德国西部鲁尔区内的城市,市区内地势起伏和缓。下图示意波鸿市儿童游戏场地按不同年龄段分级分布。据此完成4~6题。
波鸿市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场地分布
4.波鸿市儿童游戏场地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A.0~6岁
B.6~12岁
C.0~12岁
D.12~16岁
5.波鸿市的南区和西南区,最可能是( )
A.住宅区
B.商业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6.推测波鸿市( )
①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式 ②中心城区儿童数量最多 ③按人口数规划游戏场地 ④游戏场地布局较为合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D 5.A 6.C [第4题,服务业的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12~16岁的儿童游戏场地等级高、数量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大,故答案选D。第5题,读图分析,波鸿市的南区和西南区,相比其他方位的区域儿童游戏场地更多。说明南区和西南区儿童多,最可能为住宅区,故答案选A。第6题,组团状城市多因地形或者河流阻隔,形成多个核心。材料中显示波鸿市市区内地势起伏和缓,且图示道路为环路和干线交叉分布,只有一个中心区域,因此,城市形态应为团块状,①错;中心城区儿童游戏场地数量最多,因此中心城区儿童数量最多,②对;儿童游戏场地是面向儿童,而不是总人口数,③错;游戏场地多分布于市区、交通线两侧,市区人口密度大,儿童多;交通线两侧交通便利,因此游戏场地布局较为合理,④对。故答案选C。]
(2020·福建高三质检)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反映春运期间迁入或迁出的人口规模,城市间可横向对比。甲、乙为我国相邻省份中的两个城市。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下图示意某年甲、乙两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该年百度迁徙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人口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曲线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春运期间甲、乙两市的人口流动( )
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B.促进甲市消费水平提升
C.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
D.减小乙市环境人口容量
9.近年来春运期间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甲市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B.两市之间交通运输速度提升
C.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
D.两市之间教育水平差异缩小
7.C 8.B 9.C [第7题,由材料可知,甲市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小于乙市,故曲线①②为甲市,③④为乙市。且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因此春节前甲市的人口主要为流入,乙市的人口主要为流出,春节后甲市的人口主要为流出,乙市的人口主要为流入,故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人口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曲线分别是①④。第8题,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间的短期的、重复的运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而人口迁移是改变其居住地,长期或永久性居住的一种人口移动表现;人口流动会促进甲地居民经济收入,从而带动当地消费水平;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与国家政策无关;人口流动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第9题,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由于乙地制造业的转移,乙地工作机会减少了,促使人口流动减少。]
(2020·济宁3月模拟)市辖区,是我国的行政区划之一,属县级行政区,受地级市、直辖市管辖,是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增设市辖区。有学者将我国城市市辖区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圈层式、组合式、并排式和独立式等几种基本模式(如下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研究表明,城市市辖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其演化路径可能为( )
A.并排式——组合式——圈层式——独立式
B.独立式——并排式——组合式——圈层式
C.独立式——并排式——圈层式——组合式
D.并排式——组合式——独立式——圈层式
11.某城市增设新的市辖区后,该城市可能会出现“虚假城镇化”,“虚假城镇化”是指( )
A.市辖区数量多,城镇人口比重大
B.市辖区数量多,城镇用地比重大
C.市区空间范围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D.市区空间范围小,城镇用地比重小
10.B 11.C [第10题,依据材料可知,市辖区是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城市发展初期,市辖区数量少,范围小,为独立式模式。随着该地区的发展,市辖区数量增多,开始增设郊区市辖区,形成并排式模式,随着该地区的继续发展,郊区市辖区转变为中心市辖区,进而演变为组合式,最终演变为更加复杂多样的圈层式模式。第11题,某些城市增设新的市辖区后,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会出现辖区内的部分农民没有从从事第一产业转变到从事第二、三产业,致使市区空间范围变大,但是城镇人口比重仍然较低,出现“虚假城镇化”,C正确;A和B都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表现,D是城镇化水平仍较低的表现。]
(2020·济南4月模拟)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流动老人已成为国内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主要老年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来源(下表),可为老年人口流动地区制定人口政策、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提供依据。据此回答12~13题。
流入地
来源地
30%以上
20%~30%
10%~20%
5%~10%
上海
江苏
安徽
浙江、河南
北京
河北
黑龙江
河南、辽宁、内蒙古、吉林、山东
西藏
四川
重庆、甘肃、河南
新疆
河南、四川
甘肃
浙江
安徽
四川
河南、贵州、湖北、江苏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12.流动老人( )
A.主要来源于西部地区
B.全部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以远距离人口流动为主
D.河南流出老人去向分散
13.进藏流动老人以四川人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川藏位置相邻
B.四川经济发达
C.国家政策支持
D.川藏习俗相似
12.D 13.A [第12题,根据表格看,30%以上的流动老人来源于四川和黑龙江,四川属于西部,而黑龙江属于中部;流入省份中的新疆、西藏经济不发达;从表格看,流入省与人口来源省大都距离较近,如上海,其来源省江苏、浙江、安徽都是周边省份;河南流出老人到上海、北京、西藏、新疆、浙江,既有南方又有北方,也有西北及青藏地区,去向较分散。第13题,四川经济不发达且与西藏位置相邻,距离近,因此流动的老人占比较高。国家并未实行政策驱动老人流动。]
(2020·青岛4月模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并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与生物的固氮作用是相平衡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增加地区氮负荷。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造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现显著变化,使城市氮负荷也发生相应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氮负荷状况。据此完成14~15题。
14.2005~2015年该市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交通用地
C.农用地
D.城镇居民区
15.2010~2015年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业用地的氮负荷却不断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逐步分散工业布局
B.工厂规模逐渐缩小
C.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
D.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14.B 15.D [第14题,读图可知,2005~2015年该市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总氮负荷表现为交通用地和城镇居民区增加较多,农用地变化不大,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一直为负值,A、C项排除;2005年与城镇居民区相比,交通用地的总氮负荷较少,而2015年城镇居民区与交通用地总氮负荷相差不大,故2005~2015年,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交通用地,B项正确、D项错误。第15题,由材料可知,氮负荷与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生物的固氮作用有关。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业生产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一定增多,如果工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耗能产业减少,排放的氮氧化物也会随之减少,D项正确;工业布局分散不会使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小,A项错误;题干中说明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厂规模缩小可能会伴随数量增加,不会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B项错误;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可能会增加工业用地的氮负荷,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2月5日,平时寂静的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渭南一个村庄随着春节到来一下子热闹非凡,回家团聚,走亲访友的人和车你来我往。就在这喜庆的景象中,村子内部随处可见残垣断壁、荒草丛生、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而在村庄的外围则有一排排新近盖起来的楼房。以下信息为该市统计局对该村庄附近22个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的22个行政村总户数19
021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1
082户,占总户数的比重为5.7%;在村内有房屋的户数18
315户,闲置房屋户数894户,占房屋总数的4.9%,其中闲置房屋质量较好的405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5.3%,闲置房屋质量较差的379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2.4%,质量极差已无法居住的11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12.3%;此外,闲置房屋中闲置两年以上(含两年)的57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63.8%。
(1)为调查该村“空心化”状况,请你为从村内搬迁到该村西北部外缘新建房居民设置调查内容。
(2)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3)请你为该村摆脱“空心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题,为调查该村“空心化”状况,可以抽样调查,如对从村内搬迁到该村西北部外缘新建房居民进行调查,可以从搬迁时间、搬迁原因、旧房状况、旧房的再利用等方面调查。第(2)题,该村形成“空心化”,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旧房有安全隐患且旧房环境卫生影响村内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可能还会对后代造成财产分割纠纷;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增大了该村的养老、治安、经济发展难度;分散的村落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等。第(3)题,该村摆脱“空心化”必须与村民思想认识、村貌改造建设相衔接,制定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健全宅基地审批制度;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
[答案] (1)①您是什么时候建的新房?②您建新房的土地原来是什么土地利用类型?③是什么原因导致您从村内搬迁到村外的呢?④您是否认为村内部旧宅的闲置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⑤您认为如何才能够把闲置的老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不利影响:村内闲置旧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少数居住在村内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村内废弃宅基地多年未用,后代会因为旧宅地界模糊而引发矛盾纠纷;随着该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影响了该村养老、治安等问题;由于村落面积扩大、居住分散,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农村劳动力外迁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延缓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3)广泛宣传“空心化”的不利影响,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在尊重民意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与村容村貌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相衔接,制定科学完整的村庄建设规划并严格执行;健全宅基地审批制度,制止违法乱建;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人口回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17.(2020·福建高三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一带一路”上的吉布提,工农业基础薄弱,吉布提港是东非最大的港口。首都吉布提市是港口城市,老港区位于市中心,长期以港口装卸、物流为主要经济支柱,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落后,生产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2013年以来,中国某国企集团与吉布提政府合作,按照“前港—中区—后城”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开发模式对吉布提市进行建设。前港是在老港区西郊新建的现代化深水港口,承接老港口业务;中区是在濒临新港口西郊建设的新国际自贸区,设立轻、重工业及金融、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后城是老港区转型升级的新城市中心,开发商业、办公、酒店及旅游设施等。下图示意吉布提市的位置及“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分布。
(1)老港区升级改造为城市新的商业中心,说明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2)吉布提市由老港区向“前港—中区”扩展,分析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3)分析“前港—中区—后城”综合发展模式促进吉布提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主要从老港区的市中心位置、知名度、交通便利等方面分析。第(2)题,主要从老港区的空间狭小,发展受限以及西部发展空间大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功能区合理布局,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城市发展需要更高等级的商业中心及其配套设施;老港区的人流量大,市场服务范围广;水陆交通便利,土地升值空间较大;老港区位于市中心,知名度较高,原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2)老港区面积狭小,功能混杂,交通、环境问题突出,发展受限;随着中方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本国政策的支持,为城市拓展提供保障;西郊沿海地区建港条件好,可开发土地面积大,便于向西部拓展布局新国际贸易区;完善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了港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3)吉布提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前港”货物吞吐量大,物流周转速度快,效率高;“中区”的设立促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后城”为新城市中心,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前港—中区—后城”各功能区分工协作好,加快经济发展。
18.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设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全国第一个以湖为纽带、以生态为特色的城市群。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将环鄱阳湖城市群定位为生态城市群的有利条件。
(2)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市主导产业不同,而又能相互融合和延伸,分析这种发展思路的优越性。
(3)阐释南昌市目前积极打造“花园城市”的区位条件。
[解析] 环鄱阳湖城市群以湖泊为纽带,其共同的区位条件是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第(1)题,通过区位条件的变化来设置问题情境,是对城市区位条件的限定性评价。作答时要把握好“城市群定位”“有利条件”两个限定词,围绕城市规模、产业类型和规模、水域面积、交通状况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题,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市主导产业不同的优越性,主要从增加市场竞争力、便于管理及信息交流等角度作答。第(3)题,本题属于对城市区位条件的限定性评价。作答时要把握好“积极打造”“花园城市”两个限定词,主要围绕利于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来组织答案。
[答案] (1)城市群中的城市规模一般都不大(对能源、水等的需求相对较少);水域面积广,生态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2)专业化程度高,能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便于管理,改进技术;便于城市间信息交流。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灌溉水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广东流动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广东淘宝用户示意图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专家表示,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根源在于产业和功能过度聚集,因此有必要对特大城市功能和产业进行疏解,主动舍弃一些产业,“掉一些肉”。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掉一些肉”指的是哪些产业。
[解析] 第(1)题,人口流入对这些大城市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2)题,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可以根据图中信息,分别从人口流入和流出及流动人口年龄构成等方面分析;原因可以从劳动力的需求量及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环境保护、人口数量控制及功能调整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积极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但可能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秩序。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
原因: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例较大;受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的影响等。
(3)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为目标,加快清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一般性产业;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的产业;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解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启动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试点工作。
1答案部分:退休 慢 快 社会生产力 中低纬 地形 宗教 通达度 商业 住宅 工业 缓解 自然资源 人口 少 多 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低 紧张 拥堵 大气 固体废弃物污染
社会变迁看人口
命题视角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20·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第1题,由图可知,2010年该市35~39岁和40~44岁户籍人口数量最多,据此推断,应是1971~1975年和1966~1970年该市人口比其他年份出生率要高第2题,由图可知,该市常住人口女性最多的年龄为40~44岁,与20~24岁存在一个16~24岁的一个时间差,即存在生育年龄上的相关性,再由材料可知,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因此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第3题,2010~2030年,这20年间,2010年0~9岁的女性进入生育峰值,而2010年0~4岁和5~9岁的女性数量相差不大,且比其他年龄段数量少,故2010~2030年出生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
信息②:图中显示2010
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信息③:图中显示2010年该市35~39岁和40~44岁户籍人口数量最多
[尝试解答] 1.D 2.C 3.B
命题视角二:城市人口发展特点分析
(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地理(新高考) 第一部分 专题知识突破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材料中显示的是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含义
第4题,由信息①、③可知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额逐渐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很快,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外来务工人口增多第5题,结合信息①、③可知当地户籍人口始终多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市人口以迁出为主,联系信息②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可知四个直辖市中只有重庆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总体上人口以迁出为主
信息②:统计对象是我国的某直辖市
信息③:图中显示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且随时间推移二者均增大,常住人口增长快,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额逐渐缩小
[尝试解答] 4.C 5.D
命题视角三:区域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019·海南高考)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6~8题。
6.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7.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8.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1995年人口流入、流出状况
第6题,通过计算对比可知,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南部第7题,从两次的人口迁移数量上可知,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规模变小第8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
流入人口
流出人口
东北部
25+30+60(115万人)
50+40+160
(250万人)
南部
160+160+150(470万人)
60+100+100(260万人)
中西部
40+100+80(220万人)
30+160+75(265万人)
西部
50+75+100(225万人)
25+80+150(255万人)
信息②:1995年和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状况
信息③: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
[尝试解答] 6.B 7.C 8.A
1.图表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问题的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2.巧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
(4)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
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3.巧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1)从地理环境的变化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利于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大环境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减轻环境负担;促进迁入、迁出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某地人口的大量迁入,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配备;老年人口的大量迁入,则应增加老年护理、保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比重。
(4)从人口问题产生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往往会导致某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某地人口问题的出现。如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留守家庭”问题突出;某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收大量男性人口迁入,引发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出现。
(2020·天津等级考)读下表,回答1~2题。
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
505
1
2
150
1
浙江
369
2
1
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1.据表中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2.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1.B 2.D [第1题,由表可知,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东部经济地带省市流入人口多且规模在增大,中西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少,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不均衡,A错、B对;西部经济地带中新疆流入人口最多,C错;2010年,上海、北京流入人口数量增加到2000年的3倍不到,天津流入人口数量增加到2000年的4倍多,直辖市中流入人口增速最快的是天津。第2题,江苏、上海等省市交通发达程度并不比广东差,但没有成为人口流入最多的省市,说明交通发达不是最主要原因,A错;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B、C错;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省区,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吸引力大,迁入的人口多,D对。]
[学科素养题]——人口城乡两栖现象认识
(2020·江门市一模)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劳动者。人口城乡两栖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的两栖。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户籍藩篱的逐步打破以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产权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城里人下乡的两栖状态。人口城乡两栖是我国社会在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据此完成3~5题。
3.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两栖”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快速工业化
B.农村经济振兴
C.服务业的发展
D.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4.影响两栖人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5.人口城乡两栖现象的出现,对农村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劳动力短缺
B.消费需求旺盛
C.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有利于农村产业的多元化
3.A 4.D 5.B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第4题,两栖人口的本质其实是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影响人口在两地之间迁移和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第5题,人口城乡两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目前也出现了城里人下乡的两栖状态,这种现象对农村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表现在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不利影响表现在导致农村劳动短缺,减弱农村消费需求。]
人潮汹涌中的城市结构
命题视角一:城市的区位因素、服务功能与等级体系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地铁穿越大河,途经主要客流集散地
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地铁途经主要客流集散地,结合信息③可以看出,一级地铁站点多为地铁线与城市环线或河流交汇处,说明周边人口数量决定了其服务等级第2题,由信息①和③可以看出甲、乙位于城市内环以内,地铁站点的等级较高,从位置看应是城市中心,又是客流集散地,应是中心商务区第3题,由信息②可推知,该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比较平坦,一级地铁站点在市中心、市区外围均有分布,说明该城市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信息②:图中显示的城市环线分布,河流分布与流向等
信息③:地铁线的延伸状况,各类地铁站点的分布状况,甲、乙、丙的位置
[尝试解答] 1.B 2.A 3.C
命题视角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20·全国卷Ⅰ)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 )
①并列排布 ②横向错列排布 ③自由排布 ④纵向错列排布
A.①
B.②
C.③
D.④
5.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 )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
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图示城市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居住区的建筑物为高层和多层,布局规划要达到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
第4题,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由风频图可知,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材料中提到建筑布局要求是“冬季防风、夏季通风”,①和④,冬季防风效果差,③夏季通风效果和冬季防风效果都差,②夏季通风效果和冬季防风效果都较好,且每栋楼都能有较好的采光条件,故选②(可以在每个图中画出西南风和东北风)第5题,因为Ⅱ区在西南方向,位于夏季风上风向,由材料知夏季为了获得通风效果,所以Ⅱ区建筑密度应较小,以低层建筑为主,而Ⅰ区是为了阻挡冬季风,应规划为高层建筑,建筑密度应较大第6题,由图可知,出入口位于该居住区的西部和南部,此地位于东北平原,冬季寒冷且风大。出入口的设计避开了冬季的东北风
信息②:风频图显示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信息③:规划图中显示该居住区分为两个片区;两个出入口中一个朝西,一个朝南
[尝试解答] 4.B 5.A 6.D
1.分析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考角度
(1)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条带式或放射式、组团式)。
(2)空间结构
①城市土地利用: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②城市建设用地:
功能区:商业规划、工业规划、住房规划、其他功能区规划。
交通设施:潮汐车道、轨道交通、交通圈等。
服务设施:防护带、绿化带;污水站、垃圾站;学校、医院、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林地、湿地、风道)等。
(3)产业规划:服务业与制造业区位变化,高科技制造业规划等。
(4)人口规划: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
2.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看区域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之间:等级结构(个头、首位度)、规模结构(城市范围)、职能结构(主要产业)、服务范围、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门槛(服务人口)、协调发展等。
(2)城郊之间:协调发展、联系纽带(交通)、生态环境等。
(3)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联系纽带(交通)、生态环境等。
(4)新城规划与旧城之间:联系纽带(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协调等。
3.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读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观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观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020·天津等级考)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
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
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虚线圈内区域交通设施、金融设施、医疗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密度都比较高,说明该区域应为城市核心区域,地租较高,商业区和住宅区的付租能力较强,因此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商业和住宅,故选A。第2题,图中该城市中心城区的形状呈不规则的长条状分布,可判断影响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对。如果城市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应该是比较规则的长条状,A错;气候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很小,C错;科技不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D错。]
[学科素养题]——城市中的交通用时研究
等时间交通图集成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一般指从中心地出发,在不同时间内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判断,该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最可能是( )
A.地势崎岖
B.河流穿城而过
C.东南部为山地
D.气候干旱
4.图示地区出现两块“时间飞地”,与其密切相关的是( )
A.地铁站
B.大型商场
C.汽车厂
D.生态保护区
5.从方便工作和生活角度考虑,该市未来兴建公租房应选择的方位是( )
A.东南部
B.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3.C 4.A 5.D [第3题,由图可知,交通等时线在东南部最稠密,说明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东南部的交通耗时较长,说明其路况较差,可能是因为有山地分布,C对。如果该区域地形崎岖,那么交通等时线会更曲折,同一时段内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不能集中成片,A错;若河流穿城而过,交通等时线会呈现更大的弯曲,或以河为界,分为两部分,B错;气候干旱对交通等时线的分布影响很小,D错。第4题,图示西部郊区的两块“时间飞地”,理论上交通用时大于60分钟,但实际少于60分钟,为此判断两块“时间飞地”与市区的交通联系便利,故两地很可能有地铁站。第5题,该市西北部“时间飞地”地处郊区,城价较低,且交通用时较短,适合兴建公租房,D对。东南部、南部、东北部离市中心较近,地价较高,且可能为山地地形不适宜兴建长租房。]
多维视角下的城市化弄潮
命题视角一: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根据协调发展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第1题,南京、合肥无海港;合肥不临长江;南京、合肥不位于长江口。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和合肥为省会城市,三者行政等级较高
信息②: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
信息③:Ⅳ型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和宣城
第2题,从图中可知,Ⅳ型城市远离上海,分布在不同方位,分布在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信息④:Ⅳ型城市分散于长江三角洲的不同地区
信息⑤: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舟山
第3题,结合图2可知,这些城市与上海相距较近
[尝试解答] 1.D 2.B 3.A
命题视角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如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15~20千米范围内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
第4题,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15~20km范围内,两折线垂直间距最大,说明比例变化最大
信息②: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第5题,城市不透水面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不透水面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地表气温升高
[尝试解答] 4.B 5.C
1.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比较
(1)描述城市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城市用地规模、城市数量及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市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
(2)根据城市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如图甲中英国2000年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图乙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郊区人口密度逐渐扩大,由此可判断该城市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甲 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乙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
(3)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比较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3.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2020·天津等级考)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以下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动漫产业园区 智能公交站
南堤滨海步道公园 太阳能发电设施
1.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描述中,与以上四幅图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 )
A.智慧城市、低碳环保、高新产业、生态宜居
B.生态宜居、高新产业、低碳环保、智慧城市
C.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
D.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智慧城市、高新产业
2.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
A.受风沙影响小
B.盐碱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响小
D.热量条件较好
1.C 2.B [第1题,四幅图中,动漫产业园区为高新产业园区;智能公交站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堤滨海步道公园为城市生态公园,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体现了低碳环保的发展特色。第2题,天津临海,易受海水影响,海水入侵会导致土地盐碱化,植被不易生长。而堆土形成的高地上土地盐碱化程度低,B对。]
[学科素养题]——客流推动中的同城化现象
(2020·山东等级考)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4.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3.B 4.C [第3题,由材料可知,推进同城化需要两个城市相邻,而且公路客流相向流动且强度大。合肥和巢湖两地相邻且互为首位客运流向,最适宜推进同城化,B正确。第4题,合肥和南京是分属于两个省份的省会城市,滁州位于安徽省,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是合肥,因此,滁州距离合肥虽然远于南京,但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导致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