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原子质量的计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原子质量的计量》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是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在第二单元的“到实验室去”学生已经认识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电子秤和量筒等)及它们的使用,它们都是计量宏观物质的仪器,计量结果直观可见,虽然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建立了计量的概念,但对于微观世界的原子,它的质量如何来计量更科学,更便于读、写、记忆和运算还很模糊不系统。所以,以计算两个星体间距离和了解“克拉”的来历作类比,旨在以此为突破口,引入原子质量的科学计量----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的质量很小,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于计量并不陌生,譬如称体重、长度、时间等,但学生不知道计量要讲究科学。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就要求学生能从科学的角度找出一个更好地计量原子质量的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对”的内涵,以及在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转化中蕴含的计量观念,所以用类比的方法更接近学生的就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计算星球间距离和“克拉”的来历作类比,建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原子质量的方法
2、能运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原子质量的计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量中的科学,同时培养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化学的计量观。
教学重 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计量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并掌握其相关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化学计量观的形成
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教法:本节学生的难点是能从科学的角度找出一个更好的计量原子质量的方法,突破口是计量基准的选择。为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以科学计量的三要素为铺垫,结合“以大比大”、“以小比小”为计量原理,突破难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学法指导:主要运用对比法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计量方法的迁移,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资源 “克拉”的故事、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原子非常微小,小到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它依然有质量,以国际单位Kg 来计量结果是这样的,说出你的感受:(生:数太小,不便于写、读、运算……)我们要采用怎样的计量方法更科学,以便于记忆、书写、和运算呢?
导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直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科学的计量 计量单位生活中处处可见,如质量、时间、路程等等,阅读课本P54“多识一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先独立完成,再组内订正
计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可以用 作为单位,要计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则要用
作为单位,说明要科学选择 ,以使得计量结果易于比较和运算。
实验室称量少量固体药品可以使用 ,要称量一辆载满货物的卡车就要使用 ,说明要科学选择 ,以保证计量结果的精确性。
当控制两个气球内氢气
的 和 相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气球体积的大小,来比较球内氢气的多少。说明要科学控制影响计量的各种 ,以确保计量结果的公正性。
小组讨论交流,组长整理组内不确定答案或是疑问
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计量中的科学,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科学计量的三要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计量的思想,为建立化学科学奠定基础。
三、精讲点拨原子质量的计量 面对原子质量如此小的数,我们要采用怎样的计量方法更科学呢?
我们来看两道题,会不会有启发呢?
1、计算两个星体之间的距离,思考四个问题,引出“以大比大”的计量原理
2、钻石的计量单位“克拉”的来历,引出“以小比小”的计量原理
原子质量非常非常微小,计量原子的质量可以运用 ,但是比较的基准是什么?通过图片形象的展示,引入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计量基准如何来计量原子的质量。
练习:
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求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求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3. 两种原子的相对质量之比与它们的实际质量之比有什么关系?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
听故事
了解碳12原子的1/12,理解原子质量的一种新的计量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利用物理知识—光年和“克拉”的来历,体会“以大比大,数值变小”, “以小比小,数值变大”的科学计量原理,引入原子质量的计量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理解
计量原理的迁移,使学生顺理成章的总结出求相对原子质量的一般思路
对计量原子质量方法的专项练习,第三题难度较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化解问题的能力,也是借此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出示表格)你能将表格填完整吗?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思考以下问题
1.原子由哪几种微粒构成?
2.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 相对原子质量
=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中怎么用各微粒的质量和表示原子的质量吗?(提示:一个质子或中子的质量约为1.67×10-26kg,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约为1.66×10-26kg)
4、你有新发现吗?
教师再次出示表格 小组讨论,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相互补充,共同完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的推导过程。
独立完成 通过已有知识,只能填上部分表格,勇于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相对原子质量与三种粒子之间有关系吗?提高思维含量
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构建相对原子质量与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在对旧知识整合迁移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
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知识梳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有哪些疑惑大家一起来解决?
勇于发言 了解学生所学知识情况,同时将知识点整理成知识框架图,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当堂检测 必做题
1.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
B.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C.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g
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后,就增大了原子的质量
2.甲、乙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是2︰3,若甲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12,则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8 B.27 C.9 D.24
3. 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数为92,中子数应为( )
A、146 B、92
C、136 D、238
选做题
4.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为56,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
(1)若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都是100个,那么它们的质量之比为
(2)若三种金属的质量各为10g,则它们所含有的原子个数(镁、铜、铁)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独立完成
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新知
其中第四题第二问有一定难度,可以类比熟悉的苹果个数的计算来进行。
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在化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对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潜移默化。
板书设计 原子质量的计量
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
≈质子数 + 中子数
两种原子的相对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实际质量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