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生物 14.3神奇的微生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上生物 14.3神奇的微生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0-31 07: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奇的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
课前思考:
学生上课之前先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细菌、病毒的相关知识,并撰写细菌、病毒对未来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上课时通过自学、讨论、辩论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希望借助网络和课件来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1.教学重点:
a.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
b.描述病毒、细菌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2.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2节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知道了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一部分,因此学好本节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并为生物的进化等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细菌、病毒的知识很浅显、表面,而对其具体的结构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本节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细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
b.描述病毒、细菌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c.收集并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病毒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中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在调查病毒、细菌的知识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学了解细菌、病毒的相关知识,并讨论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细菌、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网络和书报杂志查找有关病毒、细菌的资料,并撰写细菌、病毒对未来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
导入
细菌的发现
前面我们学习了植物和动物,它们大多可以用肉眼看的见。
观看图片
问:这些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些生物个体很小,所以称为微生物。
讲述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故事。
答:细菌或病毒
新课
(1、自学
探究、合作探究)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1、细菌的特征
2、病毒的特征
3、细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师: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自学书本47页关于细菌的相关知识。并思考问题: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
3.你知道细菌是如何生活的吗?
(营养方式)
4.你知道细菌是如何生殖的吗?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回答问题,看那一组回答的最好)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细菌的特征
屏幕展示问题:
假设此刻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问题:
1.在没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的手上有多少细菌?这对我们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2.事实情况,4小时后真的能产生这么多数量的细菌?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并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师:人们往往会谈“毒”色变,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观看影片《病毒》
思考:病毒有哪些特征?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细菌和病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前我们说到细菌、病毒,往往会把它们和某些疾病连到一起,认为它们都是有害的,是不是这样的呢?
把学生以“功”和“过”分为2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细菌和病毒在农业、工业、疾病预防和环保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辩论。
师:同学们认为它们将来对我们人类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引深探究)
回答:(提出自己想知道、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学、思考、相互讨论
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回答:1、4小时后数量为100×212个,可见我们要勤洗手,这样才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2、因为个体死亡,温度、湿度和营养的原因,都导致它们不可能繁殖那么多。
答:(说出一些常见的病毒。)
观看并思考病毒的特征
答:(总结病毒的特征)
答:(回答自己的看法)
小组成员围绕“功”与“过”进行辩论。并最终得出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客观的对待它们。
畅谈细菌、病毒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
总结
新课
给出细菌、病毒特征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巩固知识
通过回答表格内容巩固知识
课后反思
《神奇的微生物》这节包含2个课时,《细菌和病毒》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关于细菌和病毒的知识,由于它们个体微小不易观察到,而且学生对它们理解不多,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为了上好这堂课,让每个学生能有所收获,我才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微机课及课后时间查找有关细菌和病毒的相关知识,上课时,采用让学生当老师、讨论、辩论、看影片等手段,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总结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搜集资料,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对于细菌、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内容的学习,书本的内容少,例子也少,对学生理解细菌、病毒与人类关系上不够充分。所以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并撰写细菌、病毒对未来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在上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细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如在引入学习微生物后,我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关于微生物的问题,然后总结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书本,并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细菌的特征,这样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说明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疾病预防、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来展开辩论,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才用了多种方法,如在学习细菌时,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气氛很好;在学习病毒特征时,我用影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细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教学不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辨证的观点。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对细菌和病毒有偏见,所以教学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它们,让学生对待任何事物都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另外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珍惜健康。
5、重视学习的延续性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书本的某些说法质疑,并提出问题,如:
(1)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2)是不是所有的细菌的营养方式都是异养?
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我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