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和热 ”单元第14课《传热比赛》一课的第一个活动“勺柄冷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及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热传导的问题进行预测,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
2、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以及积极参与、有效沟通与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传热比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建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构建热传导的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习惯和能力。
2、探究不同物体间热的传递规律。
五、实验材料:
1、热水、小铁勺2个(一个涂了温变油墨)
2、酒精灯、三脚架、凡士林油、火柴,大小一样的红小豆、黄豆、绿豆、塑料小球
3、铜丝、铁丝、铁片(圆形、异形、长方形)、瓷砖片、易拉罐、不锈钢杯子。涂了温变油墨的钢锯条、铁片、瓷砖片、铝易拉罐、不锈钢放杯子。
4、涂了温变油墨的弯曲的铜丝
【设计意图】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为学生探究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兴趣
1、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对比实验: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再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3、学生说勺把儿为什么会烫手的原因。
4、引出课题(板书:14.传热)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问题入手,学生很感兴趣,能较好的引入新课,又能为后面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模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出示图片:一根金属棒。让学生猜测:如果给红色的一端加热,你认为 1、2、3三个点变热有什么顺序吗?
2、出示图片:一个铁片。让学生猜测:如果给铁片中心加热,你认为热在铁片中会怎么传递?
3、出示图片:一个铁杯。让学生猜测:如果给杯底加热,杯身上的3个点变热有什么顺序吗?
【设计意图】这里提出的几个具有指向性的问题,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验打下基础。
(三)、明确思路,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你认为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材料呢?
热源:酒精灯、蜡烛、打火机……
传热物体:铁棍、铁片、不锈钢杯子、铁壶、铁盆……
2、教师拿铁棒引导:一根铁棒如果给一端加热,热在铁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讨论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借助在鼓皮上放豆子,通过观察豆子的跳动来研究鼓皮的振动实验。
教师介绍两种辅助材料:
一种材料常温下膏状粘稠,遇热融化如:凡士林、黄油、蜡烛等。
另一种材料是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瓜子、豆子、塑料球等。
3、教师引导学生构想实验模型设计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图片。
学生参考教材范例,进行实验设计画出草图。
展示交流实验设计。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凡士林和黄油的作用的特性的基础上,对要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猜测。这里提出的具有指向性的问题,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验打下良好基础。模型的构建意在帮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设计实验的思路,这样便于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小组会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闪烁出了创新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学生实验
1、师生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1)1、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的粗细长短也要相同。
(2)、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加热材料。加热后的材料用夹子或镊子夹取。
(3)、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4)、小组分工合作,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报告单。
(5)、注意安全,小心别烫着手。
2、学生取用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实验结果
1、小组汇报: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每个实验汇报完补充展示相应的实验:介绍变色油墨特性,并由学生演示涂了变色油墨的实验材料通过颜色变化直观观察热的传导。
2、分析:
a被加热物体哪部分较热,哪部分较冷?
b被加热物体上的火柴或豆子为什么依次落下?
d你观察到颜色的变化了吗?说明什么?
3、结合图示分析: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在同一物体中热传导的规律。
在同一物体中,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5、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物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猜想
学生实验
实验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在不同物体中热传导的规律。
在不同物体中,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6、教学总结
由学生将教材P54蓝色方框里的内容补充完整并熟记。
【设计意图】根据方案,分工合作,实验验证,填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利用铁片、铝易拉罐、瓷砖、不锈钢杯子等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热是否沿着物体传递。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归纳出对传热——热传导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一个圆形铁片中心加热,周围4个点的变热顺序。
一个弯曲的铜丝一端加热热怎样传递?用涂了变色油墨的铜丝演示。
2、分析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再摸摸勺把儿会热的原因。
3、实践运用。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的事例,把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七)教学总结,,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学生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2、留给大家的调查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金属器具上装有木头、塑料或橡胶,都装在哪些部位?为什么要装木头、塑料或橡胶?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传热
同一 高温部分 → 低温部分
物体
不同 高温物体 → 低温物体
九、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较为成功的地方:
热在物体中传递无法直接观察。借助用凡士林或黄油粘火柴或豆子观察也有局限性。因为材料大小和凡士林的量不好控制。加热物体又不能用手去感觉。致使学生对热传导难以理解。新材料温变油墨的使用使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能直观的看到随着热的传递温变油墨颜色变浅。尤其是不同物体间的热传递是观察的难点。用两种物体叠加在一起通过温变油墨颜色的变化能清晰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预期让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小组之间配合很好,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的多。
2、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欠缺,不能将看到的现象完整表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