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光山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10月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10月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1 09:2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阳市光山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10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第1-3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地是商代重要的东夷属国奄国所在地,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由此可见(  )
A.分封制下的诸侯独立性强
B.王族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C.周初分封有利于民族融合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在商朝虽然统治区域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连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商王对于一些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没有一套控制办法,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为此,西周建立后推行(  )
A.礼乐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3.如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公元前202年时存在的诸侯王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茶、韩王信、衡山王吴芮
公元前195年时存在的诸侯王
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濞、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燕王刘建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确保皇权传承稳固
C.实践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
D.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4.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除秀才、明经、进士等,还涉及军事、历史、数学、法律等领域。到了宋朝中期,科举科目仅剩进士一科,专注于考查儒家经义。明清时期,考试科目与内容基本沿用旧制,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发展(  )
A.加速社会阶层流动
B.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推动社会公平公正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5.《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由于宋神宗露出专断的苗头,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由此可知宋代(  )
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
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
6.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7.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职权细化提高了地方自主权
D.通过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8.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B.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C.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D.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9.“(雅典)发生了显贵阶层与大众之间长时间的派别之争。要是他们未能交纳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展工商业
B.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债奴制
D.设立陪审法庭
10.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以下关于古希腊政治文明发展中若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解负令——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的法令
B.陪审法庭——梭伦改革时期创立以受理公民投诉的最高法院
C.公民大会——伯里克利时期创立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D.五百人会议——伯里克利时期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11.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主要针对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  )
A.公民大会制
B.差额选举制
C.抽签选举制
D.公民政治
12.对如图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促使平民保民官出现
B.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转型
C.有利于成文法的产生
D.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
13.梅因在《古代法》中写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还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所获得的法律保护完全剥夺。”在古罗马,外国人获得法律保护是得益于(  )
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B.公民法的形成
C.万民法的推行
D.自然法的影响
14.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B.法律必须是正义和公正的体现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1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A.罗马法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C.罗马法追求完美境界
D.罗马法主张消除压迫,使社会公平
16.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
A.罗马法十分完备
B.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D.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17.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  )
A.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
B.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
18.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有法律效力”关于对《十二铜表法》理解正确的是(  )
A.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了
B.习惯法被摒弃了
C.罗马共和国所有人都参与了立法
D.一经制定不能随意改变
19.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一特点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
A.国王为元首但统而不治
B.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
C.保留有较多的封建残余
D.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
20.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
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21.该国革命是整个革命时代变革最为激烈的一次革命。它以“现代社会”取代了“旧制度”,在革命最激烈的阶段,一切显得非常激进,以致此后一切革命运动都将这场革命视作自己的先驱。“该国”是指(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俄国
22.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公立中小学的课程由州教育局确定和编制,法律明文规定联邦政府不得干预,但联邦政府可以对各州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和参考。这体现了美国的(  )
A.邦联制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民主共和原则
23.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在成为法律前须送交总统,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了美国(  )
A.权力的制衡
B.总统干涉国会立法
C.总统拥有立法权力
D.国会有司法权
24.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
A.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B.总统与国会阶级利益不同
C.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D.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2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法国保守势力
B.保障了选举公平性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26.法律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4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相关信息。据此可知,该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任期七年
◆行政元首对议会负责
◆7月14日定为国庆日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马克思:“(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典型特点是(  )
A.人民是实,君主是虚
B.议会是实,司法是虚
C.君主是虚,立宪是实
D.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2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颁布于1871年4月16日,德国历史学家常称其为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宪法(  )
A.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标志着德意志实现了国家统一
C.表明德意志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D.说明德意志政治民主色彩突出
29.“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论一致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
国王退出英国政治舞台
B
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分权制衡具有虚伪性
C
法国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众议院实际作用很小
D
德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德国封建专制色彩浓厚
30.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1875年宪法、德国的1871年宪法的共同特点是都体现了(  )
A.君主制
B.民主共和制
C.代议制
D.联邦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
31.(12分)了解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变迁史,对新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无裨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从秦确立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余年,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左右辅助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
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1)结合秦朝、唐朝、清朝的相关史实,对宰相辅政制度的“三种模式”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取代《邦联条例》。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称为“制宪会议”。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相同点。(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唯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材料三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l)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直接民主”发展为近代“间接民主”的主要因素。(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指出西方为实现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是如何努力的?(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D
D
D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B
B
C
A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A
A
D
D
D
A
D
C
1.【答案】C根据材料“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
还有原来的奄国人”可知,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对于民族融合有推动作用,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诸侯的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商王对于一些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没有一套控制办法,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商朝对于册封方国管理的问题,为此周朝采取了分封制的措施解决方国问题,故选C项;礼乐制是为了规范等级制度,排除A项;宗法制是为了解决家国权力分配问题,并不仅限于方国分封,排除B项;世袭制是为了解决统治权力延续的问题,商朝以前就已存在,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表中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反映的信息,即公元前202年时存在的都是异姓诸侯王,而公元前195年时存在的都变成了同姓诸侯王,结合刘邦晚年剪除异姓诸侯王,提出非刘姓不得称王的主张以维系刘姓天下可知,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皇权传承稳固
,故选B项;西汉分封诸侯王就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与同姓诸侯王或异姓诸侯王没有差别,排除A项;郡国并行是指郡县制和封国制同时施行,西汉初年分封异姓诸侯王就已经是对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的实践,排除C项;表格只反映了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前后发生的变化,不能得出对西汉王朝统治疆域的作用,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宋朝中期仅剩进士一科,注重考查儒家经义,到明清时期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发展逐渐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控制,起到了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选B项;题干没有反映科举制推动人才流动的作用,不能表明其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题干没有具体反映科举制的选拔流程,不能表明其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排除C项;题干反映出科举制越来越走向僵化,不能起到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作用,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记载”“富弼直接批评皇帝:‘……此乃致乱之道’”可知,宋代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表明宋代的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项;宋代皇帝仍然掌握最高的决策权,当代的决策机制并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不是君民共治,且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共治得以实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对皇权的制衡,而文官政治是指通过科举制选拔和任命大量的文人担任官职,最终形成了一个文官政府,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全国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并结合所学行省制的知识可知,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故选D项;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据材料“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可知,其只是在初期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并非一直是,排除B项;据所学行省制的知识可知,其设立增强了中央集权,并非是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且元代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可知地方官被分割,三司互不统属,避免地方权力过大,故选D项;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标志着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央集权,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三司互不统属,行政效率低,降低了地方自主权,排除C项。
8.【答案】D根据和珅“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结合军机处是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可知,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故选D项;虽然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又是内阁首席大学士,有“宰相”之名,但宰相制度在明初就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从职位品级的高低来看,军机大臣不如内阁大学士,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和珅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又领班军机大臣,并没有表明中央机构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雅典)发生了显贵阶层与大众之间长时间的派别之争。要是他们未能交纳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可知对于借贷由于以人身为担保,无法还债只有成为因债务而变为奴隶,联系梭伦改革的“解负令”内容,废除了因债务而沦为奴隶做法,以保证平民的人身自由,为雅典民主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发展工商业是梭伦为满足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要求而进行的改革,排除A项;财产等级制度有利于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梭伦改革时期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故选B项;解负令是梭伦改革时期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的法令,排除A项;雅典的公民大会早在提修斯改革之前就存在,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仍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排除C项;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只有通过“抽签选举制”这咱原始的方法才可能当选,故选C项;“公民大会”只要参与者具有知识,也可以作正确的决策,排除A项;“差额选举制”是可以选拔优秀的人来治国的,排除B项;“公民政治”不能体现材料中“外行治国”的要求,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图中信息显示罗马帝国的扩展,导致非罗马人问题日益严重,故此罗马法完善了法律内容,制定万民法规范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故选D项;保民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官职,与罗马帝国扩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时期,主要原因是政治制度变化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个人独裁日益严重,帝国的扩张是表现,排除B项;成文法在早期国家就已经出现,表现为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图中信息无关,排除C项。
13.【答案】C万民法是罗马法中调整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使外国人获得了罗马法的保护,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法早期文献,用于调整罗马奴隶制时期的社会秩序,主要调整罗马人内部关系,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排除A项;公民法是根据《十二铜表法》演变而来,主要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自然法源于古希腊哲学,是一种相信自然赋予法则的理论,并非是专门的法律,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可知西塞罗强调法律必须是正义和公正的体现,故选B项;自然法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法则,并不是“自然法保护自然事物的法律”,排除A项;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即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自然事物,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民主政治问题,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罗马法是指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典为总结的法律的总称。这些法律的制定不是基于过去的习惯法——材料里的习俗而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查士丁尼法典的制定也是出于稳定秩序、维护统治的需要。罗马法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其理性的体现,故选B项;罗马法并未完全摒弃习惯法的影响,如《十二铜表法》仍保存大量的习惯法的内容,排除A项;罗马法注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时俱进,排除C项;罗马法维护的是血腥的奴隶制度,排除D项。
16.【答案】C“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可见对私权的保护,故选C项;“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无法得出“十分完备”,排除A项;“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两者共同构成其基础,不是谁比谁重要的范畴,排除B项;“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所指的私权利不仅指平民,更多是贵族,排除D项。
17.A
A项表述与题目中遗嘱法和嫡长子继承制相符,故选A项;B项表述与遗嘱法不相符,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体现公平公正,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有法律效力”,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故选A项;《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项;“所有人都参与了立法”,表述绝对,排除C项;同理,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可知英国的政治既保守又有创新,也就是君主立宪,故选A项;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属于其创新的部分,排除B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保留的封建残余不多,排除C项;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属于创新,并不是遵守习惯法和规定,排除D项。
20.答案B据所学,1721年沃波尔上台组阁,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与材料“170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三次限制王权都通过法律的形式且国王的权力一步步缩小,表明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议会获得立法权,与材料“1694年”和“1701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才能生效”说明国王权力受限但仍有一定的权力,故D项错误。
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该国革命是整个革命时代变革最为激烈的一次革命。它以‘现代社会’取代了‘旧制度’”可知该国革命异常激烈且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代之以新的现代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遭到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斗争异常激烈,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
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项;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与材料中“最为激烈”以及“它以‘现代社会’取代了‘旧制度’”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和平手段,把英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与题中的“激烈”“激进”等词不符,排除C项;俄国是通过改革的形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题干中的“激进”等描述不符,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公立中小学的课程由州教育局确定和编制,法律明文规定联邦政府不得干预,但联邦政府可以对各州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和参考”中央和地方政府相互制约体现了联邦制的原则,故选C项;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无权过问地方事物,排除A项;“公立中小学的课程由州教育局确定和编制,法律明文规定联邦政府不得干预,但联邦政府可以对各州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和参考”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制约,不涉及中央权力的分配问题,排除B项;民主共和涉及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还是世袭君主,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根据“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结合美国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的原则,故选A项;题干没有体现总统干涉国会立法,只是法律的最终通过必须得到总统的批准,排除B项;美国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并没有立法权力,立法权属于国会,排除C项;国会没有司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由材料“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可知国会有权否决总统签署的法案,对总统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A项;美国总统与国会都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美国的权力中心在总统,排除C项;美国的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材料中并未提及司法权,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由材料“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可知防止权力的过于集中,维护了民主共和,故选D项;“消灭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民主选举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平民阶层,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宪法内容对元首任期和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及国庆日的规定可以判断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选D项;英国国家元首是英王,世袭产生,排除A项;邦联条例下没有国家元首,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是皇帝,世袭产生,排除C项。
27.【答案】D【解析】据材料“(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国家”,这里的“粉饰门面”是指德国的议会没有起到限制国王或者总统的权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人民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提到议会只是形式,排除B项;材料提到军事专制制度,可知君主是实,排除C项。
28.【答案】A【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标志着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选A项;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的国家统一,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排除C项;德意志君主拥有实权,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色彩,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德国作为行政首脑的宰相不对民意代表议会负责而对皇帝负责体现了专制色彩浓厚,故选D项;英国责任内阁制下国王是国家元首,排除A项;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体现三权分立,有利于防止专制,排除B项;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并不能表明众议院实际作用很小,排除C项。
30.【答案】C【解析】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制度、美国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国的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德国的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四者的共同特点是代议制,故选C项;美国和法国不是君主制,排除A项;英国和德国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B项;法国不是联邦制,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31.【答案】
(1)独立开府辅政制: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三省参议辅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听命拟旨辅政制:清朝军机处,充当皇帝顾问,完全听命于皇帝。(6分)
(2)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3分)
(3)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为近现代政治建设提供借鉴等。(任答三点,3分)
【解析】
(1)材料中所述及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题干中要求结合秦朝、唐朝、清朝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秦朝属于“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模式,如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属于“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模式,如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清朝属于“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模式,如清朝军机处,充当皇帝顾问,完全听命于皇帝。
(2)据材料“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左右辅助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可知其演变趋势是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据材料“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可知其演变趋势是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还包括“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这一点。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并且在材料中述及到宰辅制度的积极作用,即“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可知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该制度还为近现代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32.【答案】
(1)变化: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封建贵族日渐衰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4分)
(2)特点: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制定过程争论激烈。(3分)
原因:《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分)
(3)相同点: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根据材料一“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可得封建贵族日渐衰落;根据材料一“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可得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结合“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发生的变化可得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美国独立之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严峻形势可得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根据材料二“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可得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根据材料二“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可得制定过程争论激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结合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可得《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
结合18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可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结合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主要领导人的共同认识可得主要领导人的认识。
(3)结合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可得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根据材料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可得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的民主共和制可得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33.【答案】
(1)特点:直接民主(1分)
条件:①濒临海洋(地理环境)②城邦体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③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活跃④吸收东方文化,具有包容性(任答三点得3分)
(2)因素:①参政者素质不能保证,导致多数人暴政(2分)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②③④⑤任答两点得4分)
(3)观点:过程艰难曲折;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并且法律化;(2分)
努力:思想家的构想;资产阶级政治家领导人民革命推翻旧政权;制定宪法,巩固胜利成果。(任答两点得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可知直接民主。第二小问条件,由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地理环境分析,濒临海洋和岛屿众多(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城邦国家和工商业阶层,为民主提供条件;城邦体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为民众直接参与提供可能;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活跃为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基础;吸收东方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公民的参政意识。
(2)据所学从直接民主的弊端和近代代议制的确立两方面分析,一方面,直接民主参政者素质不能保证,导致多数人暴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使享受民主的范围扩大,必须实行代议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为代议制提供前提。
(3)第一小问主要观点,据材料三“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可知过程艰难曲折;由材料三“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得出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并且法律化。第二小问努力,据材料三“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得出思想家的构想;从材料三“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得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领导人民革命推翻旧政权;由材料三“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可知制定宪法,巩固胜利成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