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名称: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计算工具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在上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功能。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和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通过计算器探索和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培养观察、归纳、推理能力。“用计算器计算”内容的安排,也符合课程标准“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的基本理念。
学情分析:
尽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是新授课,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都有
使用计算器的生活经验,我对两个班学生(99人)进行调查,学生全都会使用,在一年级时,我曾发现班上有一名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0以内的加法式题;三年级下册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我也发现有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使用计算器。这些情况说明部分学生对计算器有错误认识,在学习上有投机取巧的心理。面对学生情况,我认为应该让学生看到我们可以依靠计算器而不能依赖它,把合理使用作一种需求,促进自主内化。
教学目标:
1、使用学生会用计算器,并能根据题目特点合理使用计算器。
2、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比它更聪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方便、快捷、准确
看准数、符号、操作正确
根据题目特点,合理使用。
人脑比计算器聪明!
九、教学过程:
(一)、尝试使用,初步使用计算器。
1、情境导入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例1的4个小题: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3、你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例1的教学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对它的按键方法逐一介绍,而应抓住对学生建构教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教学,在尝试计算中,学生普遍会感受计算器这一科技产物具有的优点。)
(二)、实际使用,与生活联系并投入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进一步使用计算器。
导入。既然计算器的好处这么多,老师请你利用手中的计算一下学生考试的平均分。
(出示一组学生考试分数,计算平均分)
你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来计算小组平均分,既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复习了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知识,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次问学生“你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意识到用计算器也会错,需要看准数、符号,并且操作要正确,避免了空洞说教。)
(三)制造冲突,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1、比赛激情
出示一组计算题,学生分组进行比赛,一组用计算器,一组不能用,引发冲突。
497+498+499+500+501+502+503
6254×625×0
全班共47人,每人交12元资料费,大约收到几元?
你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让学生知道我们“依靠”计算器但不能“依赖”它,要灵活选用计算方式,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第三次问相同的问题“你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认识更上一个层次。)
(四)、经历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体会人脑比计算器更聪明。
1、教学例2;
2、完成做一做;
3、出示1111111×1111111,引起冲突;
4、还想不想算一道计算器没法算,而你会算的?
99999999×9999999
怎么办?
你对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让学生看到,计算器不能算的,我们能找到规律算出结果,体会人脑比计算器更聪明这一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五)、全课总结:
你对聪聪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把正确、合理使用计算器这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相信也会落实在他们的学习行动上,矫正了学生的投机心理。)
十、课后反思
古人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会学生算一道题并不难,但难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计算器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了方便,一些学生看到计算器计算非常省事,就不想口算,笔算。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我们只能“依靠”计算器而不能“依赖”它,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本堂课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使用,自主内化展开教学,学生初步体会“人脑比计算器更聪明”这一目标。
十一、课例点评。
《用计算器计算》课例点评
《用计算器计算》这节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知识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根据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器有所了解,并会操作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其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启发性。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学规律。能面向全体学生;并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还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李老师这节课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初步尝试,体验成功。
情境导入后,李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例1的4个小题,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用计算器和全班学生有上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计算。学生不但体验到了成功,并体会到了使用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准确。为下一步实际使用计算器打下了基础。通过实际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一些问题,为合理使用计算器以及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创造了条件。
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通过“聪明队”和“计算器队”同时计算相同的计算题的比赛,让学生体验到,有些题目,用计算器计算,显得更慢,而根据题目的特点,可以使计算简便,用笔算也更快。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使用只能“依靠”而不能“依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策略。为下步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做下了铺垫。
经历探究过程,悟出人脑比计算器更聪明。
有上面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李老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全体学生完成例2的计算。由于计算正确,学生跃跃欲试。李老师把握时机,问:“还想不想算一道计算器没法算,而你会算的题目?”即:“999999999×999999999”。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几个题目的铺垫,学生计算出了这个题目。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计算探究的基础上,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全课的总结。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也初步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同时也把正确、合理使用计算器这一要求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中,为矫正学生平时用计算器计算用笔算的题目这种投机心理。从而也体现了“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尺度,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得以牢固掌握,又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这一教材编写者的要求。
总之,这节课教师以学生经历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再继续探索,通过几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实现了知识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用计算器计算
一、教学内容
用计算机计算并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和数学思考,首先得培养他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
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本设计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入来组织学习实践操作,让学生当一回发现者、研究者,正确感受到计算器的价值,学会合理地利用计算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推理,寻找数学规律,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体会它的作用和魅力,从而增强数学意识,激发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感受使用计算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养成自觉、及时验算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五、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六、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计算机,引导学生复习计算机构成。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
386+179=
使用计算器时有问题吗?
学生练习: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按错了怎么办?
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也可以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二)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说说你怎么算得这么快?
128+284
=
45×77
=
28÷4
=
2345514-0
=
后两道题不用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111111111×111111111=
屏幕显示不下了。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两个因数太大,怎么办?
把因数变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自己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数太大,可以先把它变小,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题目。
9999×1=9999
把因数变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9999×2=
9999×3=
9999×4=
9999×5=
9999×7=
9999×9=
把因数变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过程中,
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
1.课件出示:
2.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4)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
26×39=??
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2)订正答案。
(3)学生质疑
①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怎么办?)
②师:对呀,万一按错一键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设计意图: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节课之间就用过。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并采用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解决用计算器计算时会遇到的按错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二)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1.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2)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3)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2.用“M+”“MR”和“MC”键
(1)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2)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88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88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3)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4)练习:672÷(139-115)??
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用计算器计算也要注意运算顺序。通过介绍“M+”和“MR”的用法,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
(三)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1.课件出示:128+284??
45×77??
28÷4??
2345514-0
师:大家会用计算器了吗?我们进行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订正结果。
3.师:有的同学还在按计算器呢,你就算完了,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后两道题不用按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不是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所有的题就都用计算器,而是要用到改用的时候。
【设计意图: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并在题目中设计了两道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题目,使学生感悟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一)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3.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4.师:计算器帮我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1.化繁为简
(1)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
(2)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2.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订正答案。1×1用计算器吗?(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4)师:这道题等于几?(12345678987654321)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大了,位数太多)我们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
9999×5=
9999×3=???????
9999×7=
9999×4=???????
9999×9=
【设计意图:当计算的数目很大时,计算器也显示不出结果,此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
/
5《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的主要键盘的功能学会按计算键计算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
2、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通常使用计算器,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的兴趣。
3、让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4、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出示:⑴、小小的、硬硬的,从山上采来的。
⑵、小小的、长长的,用木头或竹子做成的。
⑶、与数有关,诞生于古代,用珠子表示数。
⑷、与数有关,小巧,能握在手中。
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联系吗?
2、课件介绍计算工具(从古至今)
3、揭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计算器。
现在我们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请你先观察自己手中的计算器,它的外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你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这些键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自己观察手中的计算器,说说它的外部构造及自己所知道的按键的功能。
三、交流汇报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外部构造及按键的作用。。
问:如果老师再用计算器计算239+563时把563输成653了,该怎么办呢?
如果只是把563输成567,又该怎么办呢?
教师强调:清除键和退格健只清除错误输入的数据,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四、归纳提升
1、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计算器的外部构造、计算器上最基本的按键键及其功能。
2、“初试本领”
: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师:下面老师就要出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来考考大家了,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375-267=
12345679×2×9=
学生自己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指名说第一题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问: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输入的时候比较快,有的同学比较慢,谁来说说用计算器时怎样才能输入得又快又正确?
师小结并板书:看清数据
准确输入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3、“再显身手”
: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第二组题目
946×57×0= 100÷5=
25×4=
169-69+500
380×426=
学生计算
问:你是怎样算出这几题的结果的?
问:为什么前面四题你不用计算器计算呢?为什么后两题用计算器计算呢?
问:通过第二组题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那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好?
师小结(板书:灵活选择各种算法)
五、达标检测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65+469=
589×76=
125×7×8=
39×5×2=
0÷426=
816÷68×27=
3028-2965=
625÷25=
765-152-248=
2、
×75
÷45
×21
÷59 ×17
-200
3、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0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看了第3题中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师小结: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许多城市许多家庭用水极度紧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节约每一滴水。
3、阅读资料并解决相关问题。
⑴、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机械计算器,
1977年,日本卡西欧(Casio)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器MQ-6。这种袖珍计算器可握在手掌中,使用方便。这两项发明前后相隔(
)年。
⑵、现代电子计算器首次问世是1963年,标价为5000美元
(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0000元),而如今国内大部分计算器的价格不会超过200元,当时的计算器的价格大约是现在计算器价格的(
)倍?
⑶、据悉,日本今年将着手建造一台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http:?/??/?www.yesky.com?/?key?/?2263?/?147263.html"
\t
"_parent?),新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美洲豹”的5.6倍。“美洲豹
”的运算速度是每秒1759万亿次
(?http:?/??/?www.yesky.com?/?key?/?688?/?55688.html"
\t
"_parent?),那么,预计这台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每秒可以进行(
)万亿次
(?http:?/??/?www.yesky.com?/?key?/?688?/?55688.html"
\t
"_parent?)的计算。
⑷、2009年10月29日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它每秒的运算速度为563.1万亿次,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我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约是2700万册,“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大约相当于(
)万册藏书。
六、总结延伸
1、出示:111
111
11
×
111
111
11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汇报显示器上的答案。
师:现在同学们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不一样,说明这道题用计算器能算出正确的答案吗?谁能想想办法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找出规律。
指名说说111
111
11
×
111
111
11的得数是多少。
师:你有没有想说的?
小结:(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2、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实践活动题:请同学们课后请教家长或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计算器上其它一些功能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