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31 20: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四)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救下的一只隐鼠遭到迫害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C.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描写了保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批判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2.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阐述作者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也是借猫来讽刺当时的论敌。
B.《父亲的病》写“我”在父亲要断气时听从医生的催促大叫“父亲!父亲!”,这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和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D.《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二、填空题
3.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子《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4.《朝花夕拾》原名《
》,在这本散文集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纯朴善良,但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
;令人尊敬的两位老师


5.《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让“我”背《
》的痛苦之感,文章揭露了封建教育压制儿童天性的主题。
6.《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
集。《
》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三、简答题
7.《朝花夕拾》中描写了两位极具特色、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琐记》《父亲的病》中写到的衍太太。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位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8.鲁迅一直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儿童。在《朝花夕拾》的众多篇章中,我们更可以体悟出鲁迅的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请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题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
》中的《
》,其中父亲要求“我”背诵《
》的一段往事。
(2)“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
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
的人。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猖会(节选)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力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1)选文出自散文集《
》,除了本文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请你再写出两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散文:《
》《
》。
(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选文第二段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反映了什么?
(6)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参考答案
1.B(背诵《鉴略》)
2.B(应为衍太太)
3.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
幼年
青年
4.旧事从提
阿长(长妈妈)
寿镜吾
藤野先生
5.鉴略
6.散文
五猖会
7.长妈妈——性格中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本性,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这是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鲁迅对封建私塾教育方式的叙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五猖会》描写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十四孝图》回忆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包含了对封建正统教育的批判。.
9.
(1)朝花夕拾
五猖会
鉴略
(2)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10.
(1)朝花夕拾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无常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写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急于要背完书的情形,表达了“我”对父亲逼“我”背书的无奈与不满。
(3)运用神态、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工人如释重负的愉悦心情,从侧面衬托“我”被逼背书的痛苦与无奈。
(4)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我”被迫背书前后的心情变化,表现了“我”对父亲不能理解儿童真实心理的伤感与困惑,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批判。
(6)父亲是一个专制的、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7)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