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6 整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6 整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沪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31 07:2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64-65
二、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运算定律的讲解应直观形象,通过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应这条运算定律的例子,如第三册教材中的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有过初步的孕伏。相对于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因此乘法分配律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教材强调学生结合数学的问题情境(数形结合的思想),鼓励他们在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一些运用到乘法分配律的例子,比如第三册教材中的“5个3加3个3等于8个3”,甚至在一些练习中也初步接触过类似25×13+25×27的练习,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展开。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进行巧算的重要依据,可以使两位数和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更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简洁。因此,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本质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关注教学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研究意识的渗透、以及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
五、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归纳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正确使用字母表达式表达乘法分配律。
七、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感知:
回顾已学过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和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交换律和结合律来为新知做铺垫,并设疑,来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问题情境1
希望小学的学校田径队,准备为新加入的几位运动小健将们购买运动服,
(1)提问:a、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b、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道题
生1: 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100+60表示什么?
生2: 100×10+60×10
(2)小结:
2.问题情境2
377063058610510米
10米
320167058674060米
60米
(1)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60米,宽30米,扩建后,长将增加10米,现在操场面积有多大?
2971800211455
25146001714530米
30米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全班交流
这两个算式结果也相等,我们也可以用“=”号来连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真实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结构。】
3. 感知规律:
(1)用数学的语言叙述算式
预设生1:100与60的和乘10的积等于100乘10的积与60与10的积相加。
生1:60与10的和乘30的积等于60乘30的积与10与30的积相加。
(2)生尝试写一组相等的算式。
(3)说明等式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方法1:通过计算结果相等。
方法2:乘法的角度来几个几加几个几。
4.提炼概括:
(1)用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预设:(□+○)×☆=□×☆+○×☆;(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等
(2)用文字叙述乘法分配律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预设生1:它们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预设生2:左边都是先算和再算积,右边是先算积,再把两个积相加。
… …
(3)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理解概念
5.回顾方法:
举例——验证——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学生通过写出类似的算式,在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的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规定律的个性化感悟。】
过渡:今天我们通过举例子,讲道理,概括总结,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下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关,看谁能轻松闯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填空。
1.(93+ 28)×11=93 × + 28 ×
2.(10+37)×9= × + ×
3. 15×(31+20)= × + ×
二、连一连。(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48x12+52x12 25x40+25x4
25x(40+4) (48+52)x12
(11x25)x4 45 x 14- 5 x 14
(45-5) x 14 11x4+25x4
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变式(a-b)×c= a×c – b×c
三、融会贯通,会运用。
1. 已知 (□+△)×☆ = 90 , □×☆ = 35
那么 △×☆ =( )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在变试题中加强学生对两个数的差一个数相乘的理解。在比较两个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中,渗透变和不变的思想,感受数学的辩证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提炼一节课的核心知识,学生除了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同时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变和不变的思想;课堂总结更是对后续知识的展望,本节课中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是能让有些乘加、乘减的计算变得简便,也给我们生活中带来很多便利。】
(五)课后拓展、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那么我们研究这个对我们帮助呢?
九、课外作业
一、填空
(48+28)×16=48×□+□×□
□×(85-13)=29×□-29×□
19050099060
×★+●×★=(□+□)×□
a×(b-c)=□×□-□×□
二.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用“√”表示,错的用“×”表示)
(a) (32-17)×35=32×35-32×17 ( )
(b) 58×91+91×25=58+25×91 ( )
(c) 8×(125×9)=8×125×8×9 ( )
三、综合应用
1.超市运来橘子16箱,苹果24箱。两种水果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橘子和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计算)
十、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结果不变。
(a+b)×c=a×c+b×c
(100+60)×10=100×10+60×10
(60+10)×30=60×30+10×30
… …
举例——验证——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