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古诗词
第六单元
一 咸阳城东楼
许浑
文本背诵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赏析: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来”,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赏析: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
理解性默写: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3.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二 无 题
李商隐
文本背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赏析: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
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的《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中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3.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 行香子
秦观
文本背诵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赏析: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有一种春光。
?
理解性默写:
1.秦观的《行香子》中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莺儿啼 燕儿舞 蝶儿忙
2.秦观的《行香子》中运用白描手法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的《行香子》中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桃花红 李花白 菜花黄
倚东风 豪兴徜徉
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文本背诵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赏析: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
理解性默写:
1.后人用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而词中“_______________”则每被用来表示那种多愁善感,爱把自己想成很寂寞,爱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
2.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
3.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概括了词人一生的艰难与辛酸、内心深沉的压抑和忧郁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