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3 18:13:20

文档简介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知道幕府统治面临的各方面危机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思考: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练-学*讲-学*讲-练”的串珠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2.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俄国与日本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通过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两次改革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及改革对俄日两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
  教学重点
  俄国、日本两国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打败清政府并强迫请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曾经弱小的日本是怎样摆脱民族危机并发展强大起来的?强大起来后对周边近邻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今天在本课中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美国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让学生思考:19世纪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机?
  学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统治危机和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教师点拨:谁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前预习为大家介绍幕府遇到哪些具体危机?
  学生根据《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分别介绍各阶层的情况,由此说明幕府统治的危机。
  教师补充: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幕府首领称将军,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大名,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日本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同时日本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的衰败打击了大名和武士,为维持生计,他们开始经商。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来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推翻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统治遇到的“内忧”。
  教师进一步点拨:使日本面临的“外患”表现在哪个方面?
  学生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片总结出: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主权受到破坏,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过渡:面临内忧外患的日本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为解决危机日本涌现出哪些新兴力量?
  课件展示:《明治维新的日本》地图,找一名学生介绍倒幕情况。
  教师点拨:成为资产阶级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的一些有见识的中下级武士和新兴地主成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课件出示: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2、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废藩置县”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文明开化”倡导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级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在政府鼓励下,工厂铁路迅速发展起来。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间兴起盖楼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风潮。
  情境问题导入:这场改革引起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过渡导入:同处在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解决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由代表总结发言: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1861年,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首的俄国政府被迫进行改革。[出示亚历山大二世画像]
  教师补充讲解: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导致农奴起义连绵不断,因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设疑:1861年改革措施内容是什么?改革内容如何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课件展示[农奴制改革图片]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归纳:(1)法令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补充:因此说,1861年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
  启发学生思考角度: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及改革结果的不彻底性等方面探究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实施改革的沙皇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改革措施也是为了维护他这个阶级而颁布的,因此改革结果一定对他们有利。
  教师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所以,改革后沙皇代表的贵族地主统治没有动摇,因此,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课堂练习:[动脑筋]观点一:“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教师适当讲解: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评价一件历史事件要看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客观影响,观点一强调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观点二强调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过渡导入:我们该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适当点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共40张PPT)
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汕头潮南龙岭中英文学校:叶道辉
近代史上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1、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美国、法国
2、民族解放战争:
美国
3、王朝战争:
德国、意大利
4、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日本
1、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培养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
2、俄国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措施?
4、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历史作用?
5、明治维新的背景?
6、明治维新的措施是什么?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7、明治维新的影响?
一、 俄国废除农奴制
——1861年改革
(农奴制改革或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生活贫苦的俄罗斯农民
交不起房租
生活环境恶劣
俄国农奴制怎样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缺乏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农奴生活水平低下
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农奴境况悲惨,暴动频繁;
3、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二)目的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我们都一一地做到了。
(二)目的
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三)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要素:雄厚的资本、
自由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原料。
自由的劳动力 广阔的市场
雄厚的资本
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说明:改革的实质是对农奴的一次大掠夺。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性质:
作用:
局限: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
建残余
概念解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社会的变革是由社会的上层(自上而下)还是下层(自下而上)发起的,然后改革的效力延伸到相对的另一方。
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
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
幕府时期,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统治阶级由天皇、将军、大名、武士组成。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里。
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
1853年
浦贺港
《日美亲善条约》
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
①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美国等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日本的民族危机加剧。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
明治天皇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企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大力发展教育。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
藩:大名的世袭领地。
县:由中央任命官员 管理的行政区域。
向欧美学习.图为日本政府派使团出访欧美。
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治政府为改变落后面貌,能主动向先进国家学习,并能立足国情,西化而不同化,教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
2、政府改革的力度很大,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方位地实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使日本跟上了新一轮资产阶级变革的浪潮。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都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分别是发生在日本和中国的较为典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结果截然相反:一个成功,走上了近代亚洲强国之路;一个失败,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对象。你能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吗?(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进行比较)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的进步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用书》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同一时期发生的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俄国和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本课教学重点: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俄国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度危机,巩固统治,而被迫实行的改革。第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第二,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度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第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它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这次改革是在倒幕运动取得胜利后,由明治天皇政府实行的,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改革力量的政治立场。其次,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废除了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明治维新通过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加强了国防,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
  本课教学难点: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法建议
  1.回忆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史实,指出俄国和日本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政权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部分地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加快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2.“俄国废除农奴制”一目,教师首先需要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利用。建议沿着“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1861年改革→改革的影响→改革的局限性→正确评价1861年改革”这条线索,引领本目的教学。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1)“农奴制的危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下面问题:(可制作投影片)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
  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
  在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教材正文部分语言十分概括,只有读懂下面的小字,才能够理解出示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结论:①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②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学习“1861年改革”,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一步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对照前面归纳的“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体会改革在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方面的作用。教学可以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改革措施分为几个方面?
  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这里关键是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的进步性。
  (3)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前面已经有了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学习,一方面弄清楚它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顾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②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③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4)“俄国废除农奴制”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动脑筋”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教师通过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即看问题一要客观,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二要全面,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切忌以偏概全。
  3.“日本明治维新”一目内容较多,头绪繁杂。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问题领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上讲过的“甲午中日战争”,提问:“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导入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学习。
  (2)“幕府统治的危机”可以分为两个教学步骤:第一步先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①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②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可打出投影: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③阅读相应的课文文字。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第二步,提问:“为什么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总结,再通过阅读“导入框”、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插图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等多种渠道,感受外国势力对日本渗透。这使得日本主权受到破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里重点让学生学会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直观感受。另外,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成为改革力量的核心。
  (3)“倒幕运动”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讲解。
  (4)“明治维新改革内容”,重在使学生理解每一项措施的含义和作用。教师提问:“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由弱变强,那么它到底出台了哪些妙计呢?”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活动可以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为使学生探究深入下去,建议:①教学中将学生分组,使他们相互竞争。②引导学生将课文大小字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增加感性认识。③要弄清“藩”与“县”的区别。④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答案也可以不拘一格。
  (5)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正面的评价主要是指改革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这里要注意和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进行比较,正面评价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反面评价主要指改革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史实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历史问题,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使所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老人: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孩: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①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是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但都不够全面。②评价历史事件,首先要看它对历史产生的客观影响,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老人的说法是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小孩的说法是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相比之下,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需要在老师引导下,适当扩展对明治维新有关内容的认识。另外要注意,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实施)
  (河北省邯郸市教科所 温学鹏)
  参考资料
  19世纪俄国社会经济状况
  19世纪上半期,俄国仍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当时,农奴制是俄国基本制度,全国90%以上的人口是农奴,这些农奴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着沉重的压迫、虐待和剥削,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农奴的生产没有积极性,生产率极其低下。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些地主开始改变经营方式,用雇佣劳动者代替农奴劳动。在此期间,俄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进程,建立了一些资本主义工场。据统计,19世纪50年代末,这类工场已经有2 800多家。在工业生产中,自由雇佣工人的人数已经占全部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这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十五分之一、铁路里程只有英国的十分之一。而英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远不及俄国。因此,废除农奴制是19世纪中期俄国进步人士的主要呼声。同时,19世纪中叶俄国还发生了一件重要事件也迫使俄国统治者不得不实施改革。这就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为了争夺土耳其的利益,交战的一方是俄国,另一方是土耳其和英法。尽管土耳其军队不经一打,但英法军队的参战却使俄国军队吃尽了苦头。结果,俄国军队大败。这场战争不仅使俄国在国际上的颜面大失,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原本就不富裕的俄国财政雪上加霜。俄国人认识到,俄国军队装备远远落后于英法军队是这次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俄国没有先进的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提高俄国的国力。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1855年继位,继位之时,正值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国力急剧下降之际,当时,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摆脱国内矛盾,提高俄国的国际地位,亚历山大二世迫切需要缓和国内矛盾,发展生产力。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经过多方考虑后宣布废除农奴制,使大批农奴得到解放,有利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久,他又在俄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例如,实行地方自治局、市杜马、司法、军事的改革。这些改革标志着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由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由于农奴制改革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引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在此期间,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63~1864年),亚历山大二世派兵进行了残酷镇压。他还加强对外扩张活动,不仅在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占领了大片土地,还侵略亚洲广大地区,特别是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由于亚历山大对国内反对派的严厉镇压,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1881年3月,他在首都彼得堡被炸死。
  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民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但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民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2.农民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1/5至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与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民的大掠夺。
  农民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交付了二十亿卢布赎金。农民虽然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分得的土地的面积比改革前减少了,质量也更坏了。因为地主趁机把最好的土地割走,把最坏的土地留给农民。在肥沃的黑土地带,地主平均割去农民使用土地的1/4,在全国,地主把农民原先使用土地的1/5割去。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共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改革以后,全俄每个农民平均分得3.4俄亩的土地。由于土地减少,农民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在受奴役的条件下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
  俄国农民对“解放”的失望和反抗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在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农民那么热切地期望在和地主维持旧有关系的两年期满以后会有新的法令颁布,以致这种期望大大阻碍了他们在拟订条例书时同地主达成协议。对农民说明这种期望是没有根据的一切劝导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农民根本不相信地主会对他们作任何让步,也不相信仲裁员和地方当局的解释,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维护个人的利益;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根据所获的资料,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
  ──沙皇政府第三厅1862年的报告书节录
  1863年一年内共有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其中有1/3的领地动用了军队;30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11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兵士,39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受惩治者计有1 280人;其中223人交法庭审判;26人被放逐到外省去。
  ──沙皇政府第三厅1863年的报告书节录
  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黑奴的宣言(节录)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的形成
  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莫斯科”这个词是在1147年,当时它还是奥卡河的支流莫斯科河岸上的一个小村子。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并处于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中央。这些情况为莫斯科公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237~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大部分分裂的俄罗斯,把俄罗斯东北部并入金帐汗国。蒙古征服者保存各公国的封建政权,并册封王公中的一人为“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负责征收东北俄罗斯的贡赋。1328年,绰号“钱袋”的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从金帐汗那里取得这个称号,获得了征收东北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的特权。伊凡一世利用金帐汗,打击和削弱其他公国,并请大主教将驻节地从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提高了莫斯科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地位。到伊凡一世死时,莫斯科公国已成为全俄罗斯最强的公国,为统一全国积蓄了政治和经济力量。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对内展开对封建主的长期斗争,对外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不久又收复了被立陶宛人占领的失地,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并在斗争的过程中设置了中央管理机构。其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并掌握了全部的国家权力。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终于形成。
  俄国农奴制的形成
  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不过那时封建主对农奴的人身束缚还不那么严重,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到了15世纪,农村的阶级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封建主以取得服役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这样便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地主贵族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犹利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之间离开主人到别的地方去谋生。1497年,伊凡三世把这项规定订为法律,推行到全国。到了近代,沙皇们多次制定法令,限制农民的迁徙。犹利节离开地主的权利被取消了。地主有权在一定的限期内把逃亡的农民追寻回来。这个限期开始规定为5年,后来又逐渐延长到15年。1649年,沙皇阿历克谢·米哈依洛维奇颁布《法典》,规定农民不论逃亡多久,只要被找到,就必须连同其家属和全部财产都归还原主。《法典》从法律上确立了俄国的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最终形成。
  俄国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
  俄国最早的手工工场是俄籍荷兰商人维纽斯在1632年经沙皇特许而在土拉建立的炼铁场。后来铸铜、造纸、制革、玻璃制造等手工工场也陆续建立。到17世纪末,手工工场已有20多个。工场生产主要靠农奴手工劳动,雇佣工人很少,也有一些水力机械。18世纪后半期,俄国手工工场发展迅速。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之年),手工工场有240多个,60年代增到近700个,90年代达到1 000多个。其中以轻工业发展较快,中心是彼得堡和莫斯科。19世纪上半期,手工工场不断发展。1804年,全国共有手工工场2 400多个,工人225万;1825年,手工工场增加到5 200多个,工人34万,加工制造业中的雇佣工人已占到该行业工人总数的52%,而在棉纺织业中甚至达到94%。随着3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也出现了向近代工厂转变的趋势。在一些工业部门中,已开始应用蒸汽机、水力涡轮机等动力机器,手工劳动开始逐渐为机器生产所代替。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30~40年代伏尔加等河流开辟了定期航线,1851年建成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长约600多千米的铁路。
  日本的幕府统治
  幕府一词原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后来日本武士的首领将军控制中央政权,又把以将军为首的政权称为幕府。12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优势,当权20多年。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对中央政权的控制。第二年,他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幕府,1192年,又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幕府保护武士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夺取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幕府实际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由于源赖朝的幕府设在镰仓,故源赖朝创立的幕府统治又称为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统治日本一百多年,1333年灭亡,天皇政权掌握实权没有几年,由于武士首领足利尊氏叛乱,天皇被迫南逃;足利在京都扶立了一个傀儡天皇,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的局面。足利家族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力量壮大,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新址,并在1392年合并了南北朝,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室町幕府。1573年,织田信长的军队灭亡了室町幕府,织田信长死后,其部将丰臣秀吉掌握了政权,但丰臣秀吉没有设立幕府,而是利用天皇的朝廷行使权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没有取得胜利,不久去世。1603年,丰臣秀吉的部将德川家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开始德川幕府(也称“江户幕府”)对日本的统治。幕府的直辖领地占全国土地的1/4,包括江户、京都、大阪、长崎等重要城市和矿山。幕府对内建立幕府集权和大名分权相结合的幕藩制度,并凭借幕府的优势力量和一些严厉规定,加强对大名的控制。如规定大名须隔年到江户参觐、侍奉将军一年,妻子儿女留作人质,常住江户。幕府残酷剥削和压榨农民。德川家康主张将农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曾说:“不要让他们困难,也不要让他们自由,就是对农民的慈悲。”幕府还建立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为限制外来影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世纪初禁信基督教;1639年发布最后一道“锁国令”,严禁与外国通商,驱逐外国商人教士,仅许中国、荷兰两国在长崎通商。
  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大名和武士。将军把土地分赐给大小封建领主,其中拥有产米1万石(一石等于170千克)以上领地的称大名,共200多家。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但在藩内是全权统治者,拥有自己的军队,对隶属于自己的人民有征税、司法、行政等权力。武士是将军、大名的家臣,有的任国家机关的下级官吏,有的当亲兵。
  德川幕府时期,把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世袭,互不通婚;日常生活各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士即广义上的武士,居于“四民”之首,包括将军、大名和他们的家臣。他们修文练武,担任各级官吏,完全脱离劳动,惟一的职责是统治和镇压人民。武士享有佩刀称姓的特权,即使最低级的武士,对他认为无礼的平民,也有权格杀勿论。武士连同家属约占人口的10%。农民占人口的80%,地位虽仅次于武士,却是受封建剥削和压榨的主要对象。他们负担繁重的年贡和各种杂税,不能迁徙移居、变更职业、买卖土地、自由耕种作物品种,并受到村清制(以村为单位征收年贡)和五人组制(五家连环保)的严密控制。幕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者和商人被排在四民之末,他们约占人口的10%。五人组制度也同样适用于他们。他们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幕府和大名的一纸命令,就可以剥夺其财产,取消其债权。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经济基础。19世纪初期和中期,一些下级武士冲破禁令,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化为工商业者。同时,商人的经济实力日益加强。大名在财政上越来越依赖商人,以致出现“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诸侯惊惧”的局面。商人取得可以出钱购买武士身份和佩刀称姓的权力。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宣布“四民平等”,但是,由此转化而来的华族、士族与平民的地位,仍高低悬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侵略
  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官海军准将培里率领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驶进江户湾的浦贺港,要求幕府派官阶相等的代表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幕府答应军舰须先开赴长崎,才能进行谈判。培里悍然拒绝,宣称如日本不同意则诉诸武力。幕府毫无准备,唯恐引起战争,终于接受了美国总统的国书。培里通知日本政府,次年春间来听取答复。美国舰队随即离开浦贺港,到琉球和中国进行侵略活动。1854年2月,培里率十艘军舰在神奈川河口停泊,向日本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幕府被迫接受美国要求,3月在神奈川(横滨)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规定“伊豆之下田,松前之箱馆(函馆)两港,日本政府准许美国船停泊,以便补给柴薪、饮水、食料及其他需用物品”;“日本政府若将此次对于美国未曾准许事予其他外国时,当亦对美国予以相同之准许”;“无须另行谈判”等。条约虽然没有关于自由通商的条款,但日本大门从此打开,结束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局面。不久,英、俄、荷等国援引美国先例,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美国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特权。1858年7月,美国驻日总领事哈里斯又强迫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规定“美国总统得派遣外交代办驻居于江户”;“除下田、箱馆二港之外”,增开神奈川、长崎、新、兵库;“允许美国人居留商埠,居留者可以出钱租地”;“侵犯日本人之美国人,当由美国领事法庭审判之”等。同年,荷、俄、英、法等国都一一相继援例,迫使日本政府缔结了类似条约。
  开港以后,日本对外贸易激增。1860年,输出为470多万美元,输入为160多万美元;1867年,输出为1 200多万美元,输入为2 160多万美元。8年间输出输入贸易总值增加5倍多,其中输出只增加2.5倍,而输入增加了13倍。输出品主要为原料和食品,如生丝、棉花、蚕卵纸、茶叶、海味、铜、油等,输入则以工业品为主,如棉织品、毛织品、船只、武器等。以上情况说明,日本已经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金、银比价为1∶5,而国际比价为1∶15,黄金价格只及国际牌价的1/3。开港以后,西方商人和各国使馆人员便利用差额,以墨西哥银元套购日本黄金,攫取巨利,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仅1859年6月至年底的半年里,从日本流出的黄金就达100万两。
  日本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8世纪中期,日本商业资本开始首先渗入农村的纺织业。商人以“换棉”(供给农民皮棉,让其在家纺成纱,再织成布,按成品数量支付工资)、“出机”(供给农民棉纱和织机,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等方式逐步控制生产者。“出机”商人进一步设立自己经营的作坊,从穷苦农家招雇“机织下女”即女工,形成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19世纪前半期,手工工场从纺织业扩展到油、酒、纸、糖、陶瓷、蜡烛、采矿、海产加工等生产部门,数量也不断增加。1854年,日本全国雇用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1867年,全国各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所。丝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如:桐生的丝织手工工场达到二百六七十家,每家有织机六架至十架;足利的棉纺织手工工场,通常每家拥有三五十架织机,多的甚至达到一二百架。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开始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因而遭到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幕府和大名的抑制。但是,当时日本的工场手工业还未达到高度发展阶段,资产阶级也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反抗斗争
  下表取自安藤良雄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一书,反映了日本自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农民暴动的形势。观察此表可发现:自18世纪以来,农民的反封建暴动呈愈演愈烈趋势。在18世纪最初的10年中,农民起义的年平均次数仅为5.5,80年代为22.9,19世纪时农民起义次数增加,30年代起义次数达到279次,60年代前七年就达到194次。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表明两点:第一,农民的处境日趋严重恶化。这种恶化主要同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残酷性有关。第二,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日本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形成波澜壮阔的反封建高潮,这就大大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步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在德川时代,由于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耕地面积在增加。如耕地面积在1660年为150万町步,18世纪初为297万町步,到1864年达到305万町步,即在整个德川时代增加了1倍多。农产品的产量也在增加,1600年为1 800万石,到1867年为4 681万石。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茶、麻、棉花、油菜、烟草、漆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了地方分工。同时,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新的手工业中心也随之形成。如纺纱的中心为摄津、和泉、纪伊和淡路等地,织制白布的中心为河内、摄津、大和和淡路等地,织制条纹布的中心为和泉、摄津和纪伊等地。与纺织业发展的同时,其他手工业如陶瓷、造纸、制糖、酿酒等也在全国各地普遍地发展起来了。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方面,有些独立的小手工业者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的规模,变成了资本家。例如,在棉织业比较发达的尾西地区,就有许多棉织业的手工工场主,并非原来的农村商人,而是一些兼营手工业的农民。他们依靠经营手工业副业发财致富,于是扩大自己的作坊,使用雇佣工人,成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主。另一方面,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了生产,转化为资本家。在日本,商业资本对生产者的控制是以包买主的出现开始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木棉寄屋”的农村商人即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切断了生产者同商品市场的直接联系。随后他们又进一步采取“换棉”和“出机”的形式直接控制了生产者。“换棉”是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在家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商人供应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中织成布匹,商人则按多少支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完全依靠由资本家供给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实际上已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作坊,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女工)从事生产。于是,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如,当时在制丝、丝织、棉纺织、酿酒、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就质的方面来说,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尽管在日本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例如在天保弘化年间,足利出现了拥有200台织机的织布行,但这只是个别的。总的说来,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但还处于它的初步发展阶段。
  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是在以中下级武士为骨干的倒幕派与幕府反动势力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开展起来的。1860年,水户藩士在江户樱田门外刺死幕府大老(幕府将军下的最高官职)井伊直弼,因为在前一年井伊直弼残酷处死了七名倒幕志士。樱田门事件成为倒幕运动迅速发展的信号。1864年,幕府发动对倒幕运动大本营──长州藩的第一次“征讨”。掌握长州藩政的保守派向幕府表示恭顺,幕府军不战而胜。但倒幕派并未因此而削弱。1865年,长州藩倒幕派领袖高杉晋作重新控制藩政(第一次在1863年),征发农民和市民为兵,组织起一支至少有5 000多人的新式倒幕军队──奇兵队。次年,长州藩和萨摩藩结成倒幕同盟。当年,幕府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结果失败。1867年10月,已汇集于京都的萨摩、长州等藩的倒幕领袖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以上三人被人誉为“维新三杰”)等人,从新即位的天皇睦仁(当时年不满15岁)手中弄到一份给萨摩、长州二藩的“讨幕密敕”,不久萨、长两藩大军便浩浩荡荡开进京都。将军德川庆喜见形势不利,于是提出辞去将军职位,还政天皇,以形式上的退让来保留实际权力。1868年1月初,萨、长两藩的倒幕派在军队的帮助下发动政变,以天皇的名义发布“王政复古”诏书,宣布废除幕府将军制,成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接着,新政府强令德川庆喜“辞官(交出兵马之权)纳地(献出领地和人民)”。德川庆喜拒不接命,准备决一死战。1868年1月底,德川庆喜亲率大军从大阪出发,企图进入京都,颠覆新政权,首先挑起内战。幕府军分两路,分别在京都西南的伏见、鸟羽,同西乡隆盛指挥的新政府军发生激战。当时幕府军的兵力有1.5万人,而新政府军只有约5 000人,但新政府军士气高昂,以少胜多。德川庆喜只身逃回江户。新政府发出“庆喜追剿令”。3月,西乡隆盛率新政府军抵达江户城下。4月,德川庆喜被迫献城投降。新政府军进驻江户(不久改名东京)。1869年3月,新政府迁都东京。6月,消灭了盘踞在北海道的幕府残余势力。
  明治维新的具体改革措施
  1868年4月,日本新政府以天皇宣誓的形式发布施政纲领,接着,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1869年实行“版籍奉还”,取消大名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大名被命名为藩知事,成为新政府的地方官。1871年“废藩置县”,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2.改革土地制度,实行新地税法。1871年,取消种植商品作物的各种限制,允许作物栽培自由。1872年,解除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并颁发土地执照。1873年,改革地税,废除根据土地收获量定税额和交纳实物的旧税制,实行按地价的3%(后改2.5%)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货币地租的新税法。3.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1870年设立工部省,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建立国营为主、铁路和矿业为重点的近代工矿企业,同时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企业。4.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提倡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欧化风靡一时,但注意民族传统教育。1872年颁发“学制令”,建立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近代学校体制;规定送儿童入小学受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小学校的建立和维持费用由居民担负。5.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1873年颁布征兵令,在“国民皆兵”口号下,强征大批青年,建立常备军。这支军队称为“皇军”,即天皇的军队,强调效忠于天皇,并贯彻“武士道”精神。同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制度。
  伊藤博文
  1841—1909,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经多次出任首相。出生于长州藩(即后来的山口县)一个农民家庭。1858年,进入幕府在长崎办的炮兵传术所学习军事。第二年回到长州结识了后来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1862年以后,参加倒幕运动,其间,曾经秘密去英国留学,为日后日本的改造做准备。1864年,他从英国回到日本,积极参加倒幕运动。明治政府成立后,他参加政府工作,担任过外国事务交涉员、兵库县知事等多种职务。1871年,明治政府为了加深对西方的了解,加强同欧美国家的关系,派遣使团出访欧美国家,伊藤博文出任使团的副使。1878年,他担任参议兼内务卿,开始掌握明治政府的权力中枢。1882年,他再赴欧洲,考察了各国的政府制度。1885年,在他的建议下,日本正式实行内阁制度,出任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1886年,主持起草了《明治宪法》及有关法案,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1888年,改任日本枢密院议长。1890年,任日本贵族院议长。1892年以后,再次出任首相。在这一次担任首相期间,他主持签订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治外法权,开始逐渐废除日本开港后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伊藤博文主张强权政治,镇压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还对日本邻国进行侵略扩张,主持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领土台湾,还侵占了大连等中国港口,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896年,他一度离开首相宝座。但不久,1898年以后,他又两次组阁。日俄战争以后,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他出任日本在朝鲜实行殖民统治的首任统监,对朝鲜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这一年,他被授予公爵爵位。1909年,他离开朝鲜,回到日本担任枢密院议长。同年10月,他到中国与俄国就两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进行谈判,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比较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中国史学界关于明治维新成功原因的探讨
  我国史学界普遍承认明治维新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但对于其成功的原因则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故而说法不一。伊文成、马家骏在其著作《明治维新史》一书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基于以下五大原因:第一,日本民族在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酷形势面前,能够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第二,日本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前提是不够成熟的,革命的主观力量也比较薄弱,但以幕府为首的反革命力量,相对来说更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才得以在资本主义因素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很懂得斗争的策略,他们分阶段地来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而在不同的阶段里,又很善于利用各种力量,集中打击主要的敌对势力,以保证国内变革的顺利进行。第四,倒幕领导人在夺取政权后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并制定了比较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使日本在维新后,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先进国家花费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走完的道路。第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内部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在侵略日本问题上所发生的矛盾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变革能够在较少受到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有的学者将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概括为:武装斗争,利用国家政权和平改革,求知识于世界和欧化而不同化等等。刘天纯等人则强调日本“民族活力”这一因素,他们认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历史主动性”;“忠诚集团心”,即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团结上进心和较强的集团观念;虚心善学的精神强,日本民族善于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又善于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革和创新,由此推动了社会进步;“忍耐性”和“勤勉性”强,日本民族具有高尚的、发奋图强的、吃苦耐劳的品德,这是使日本近代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插图《俄国农奴》
  本图是一幅历史照片,摄于19世纪中期。从这幅照片上可以看出,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农奴的生活非常贫困。他们的衣服很破,很难抵御俄罗斯严寒冬季的寒冷,他们的住房也很简陋。
  插图《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
  这是一幅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历史画。画面上反映了1853年美国军队在日本港口登岸的历史场景,有一些日本幕府官员正在同美国军人交涉。
  插图《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
  本图是一幅想像画,它真实地记录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教育改革的历史事实。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其中包括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图中教师正在教学生数学乘法表。
  插图《东京街头有了电灯》
  19世纪晚期,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行,许多新的事物不断引进日本,电和电灯就是其中一例。本幅图生动地反映了东京街头出现了电灯后,人们争相围观的情况,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东京已经有了铁路和火车。
  本课参考书目
  [苏]波克罗夫斯著《俄国历史概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日]井上清《日本现代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65年版。
  伊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苏]萨姆索诺夫《苏联简史》上册,三联书店197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