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望江南 温庭筠
渔家傲 范仲淹
江城子 苏 轼
武陵春 李清照
破阵子 辛弃疾
词 五 首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3、朗读与背诵。
学习目标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约812~866) 本名歧,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集》。
作者简介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
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承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
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凭栏眺望。
看看那当年同爱人分手的白频洲,不由得愁肠寸断。
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思念的人的归舟,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
理解大意
主题: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这是一首闺怨词,以淡笔写出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寥寥二十七个字,却写得情韵兼胜,音律和谐,形象鲜明生动,因而传诵人口,历久不衰。
欣赏品析
开头写思妇早起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等待着远方的亲人归来。一个“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只,“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妇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没有盼到丈夫归来。“过尽千帆”可见等待时间之长,“皆不是”强调过往船只虽多,但无一人是丈夫归来的情景。
后两句是写景,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斜晖”与“梳洗罢”呼应,点出思妇从清晨起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了仍不见丈夫归舟。“肠断白蘋洲”,“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欣赏品析
形象刻画
①②
动态
切盼重逢之情。
凭栏远眺望心上人归。
静态
景物描写
⑤
③④
千帆过尽,不见心上人的船归。
望穿秋水,夕烟西下,失望。
情感抒发
令人感叹悲伤,肝肠寸断
梳理总结
本首词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还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作者简介
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背景简介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色终于了结了!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欲说无语,泪在语先。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打算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理解大意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
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
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恢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景到人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首句: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 。
三四句:直抒胸臆,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 ,欲哭泪先流。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欣赏品析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比 喻
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
“闻说”、“也拟” “只恐”是用欲抑先扬手法,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欣赏品析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词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以及内心的沉重、无奈。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梳理总结
《望江南》与《武陵春》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
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两首词情景交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外欣赏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歌,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
作业: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 “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 “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范仲淹
范仲淹(989 - 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作者简介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继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他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
写作背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迥然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座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散万里乡愁。但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深寒重,寒霜满地,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已热泪盈眶。
理解词意
异
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边地荒漠
将士思乡
“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下边各句分叙这个“异”字。一写大雁南飞,二写边声四起,三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 “衡阳雁去无留意”,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一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塞下秋来风景异
·
·
·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用归雁南去写人的
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
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
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
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之一: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之二: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极写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一杯浊酒怎解得了思家的万千愁绪!“浊酒”可见生活的艰苦。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引用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 来抒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土的激励鼓舞。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
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
眠。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实。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将士们本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对外却忍辱求和,抗敌战争常常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使将士们壮志难酬。
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
感慨
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句以互文的俢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范仲淹
上阕写景
雁去
边声
孤城
长烟
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异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泪
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主题:《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
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梳理总结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写作背景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我头戴锦蒙帽,身穿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我将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杀那猛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鬓发稍白如染霜,那又有什么妨碍!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人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遣似冯唐的使臣来?我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方,箭箭射向天狼。
理解词意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狂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猎必射虎,大展身手
4、狂在自比孙郎,雄心未老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4、词人豪壮情怀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椅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文中“亲射虎”,“谴冯唐‘,”射天郎“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梳理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 阵 子
辛弃疾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陈同甫
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著名的爱国志士,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力主抗金。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写作背景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理解词意
读词思考:
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读也能反映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说说这首词的风格。(婉约、豪放)
豪放雄壮
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
研读理解:
“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1、 “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梦回吹角连营……赢得生前身后名。
2、 这种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在词中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3、 这几句写了哪些内容?
A、军营生活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
B、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C、雄心壮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完成大业、赢取功名 ,这两句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壮
概括:以上的情景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呢?
的军营生活、
的战斗场面、
的雄心壮志
雄壮
壮烈
豪壮
研读赏析:
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可怜白发生……
赏析:
可怜白发生!
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再读“可怜白发生”,你读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总结
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醉态—
课堂小结:词的结构
梦境—
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实
实
虚
功成名就
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
冲锋陷阵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写作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内容
课题 写景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相同:
不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内容
课题 写景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景:寒冷荒凉 戒备森严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相同:
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打猎: 雄壮开阔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篇。
作业: